文章吧手机版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10篇

  《科学管理原理》是一本由(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48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一):工业工程的诞生

祖师爷的书,自然是必须要看的。前几天和朋友开过一个可以当真的玩笑:做生产管理的人,可以考虑用3D打印做三个人偶,分别是泰勒、大野耐一、高德拉特,把泰勒放中间,大野耐一和高德拉特摆两边,供起来,每天进办公室门就拜一拜,遇到啥疑难问题就上柱香,保准问题迅速解决,质量成本交期指标和利年年大涨。玩笑归玩笑,泰勒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是超然的,一人开创科学管理,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工业工程,目前方兴未艾的几大生产管理实践体系也是建立在泰勒制的基础上,泰勒之于生产管理,如同亚当斯密之于经济学,达尔文之于进化论。泰勒这本写于105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依然毫不落伍,他对生产率提升的目标,对劳资双赢的追求,对标准化的重视,对科学方法在工厂现实中的应用,今天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泰勒在工厂现场中对搬铁块、铲矿砂、金属切削的长期试验和测定,他描述的吉尔布雷斯对砌砖的动作研究,字里行间,仿佛身临其境,与工业工程的先贤们在一样的工厂工作,和他们面对一样的烦恼,进行一样的思考,寻找一样的问题解决方案,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有意思的是,泰勒耗费许多年尝试却未真正成功的金属切削标准工时公式,几年前我也曾实践过一次简化的版本,结局也类似,可用却不太成功。可见,前人的书要读,不仅可以借鉴,还能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二):与其说思想,不如说方法论

科学管理原理,与其说是一种思想,不如说是一套方法论。在大规模制造工厂出现之前,没有管理的问题,因为管理是针对某些组织形式而存在的工作。而在泰勒当时工厂也仅仅是个诞生不就的事物,而对于它的理解还是非常的浮浅,也没有关于它的各种运作的精细的理论,在那样荒芜混沌的环境下,要发展出这一套方法工具实极其不容易。
这本书的重要在于,它不是要介绍各种实用而具体的技法,而是要让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一个问题,即如何让现代工业的能量被最大地释放出来并且让人们生活的福祉得到最大的提高。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故事。从构成这本书的基础的那些实践经验就可以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泰勒开先河的探索,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严密细致地研究加工作业的科学问题,而的出的成果还是非常的粗劣。这当然是囿于当时的工具不足,但是仅仅是那么粗糙的成果也显示了这套方法的巨大威力。
书的结构非常的简单。首先是介绍了作者泰勒但是面对的环境,以及他由此而产生的宽泛的思考。然后第二部分就详细地讲述了他关于自己一手开创的这套方法的总体思想。然后是通过各种例子的详细说明,一方面说服读者相信他所提到的方法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旨在要说明他的方法的体系。
当然泰勒对自己的方法体系有个很简单的概括,即构成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基本要素:
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科学地选择工人。
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
四、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
但是我更认为,在地28页他写到的管理者任务的四个方面,才是更全面的概括了他所关心的方面。这里除了上面的四点都包含在内,其中将第二、三两点合到一起,还提出了另外一点:
第四、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
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各种组织研究中,职责这一项都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对于泰勒自己推行的各种实践实验写得是非常地详细。而且他还毫不讳言地,写出了关于怎么解决工人阻力问题的“权谋之术”。我相信关于这一点他是能遇见到会遭诟病,但为了他的目标,他是能够坦白地谈论这些问题。
而我相信,整本书,最关键的思想源头,是48页的,“我坚信,很明显即使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劳动中,也存在科学问题。”当然这也确实在以后成为了一门丰富的科学。
这里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也没有清晰的体系框架,这只能表明很多人认为的,泰勒并不是一个出色的理论家。但是他的这套方法论,已经在他的例子阐述中得到清晰的表明。同时,他的文字也是简单直白,非常好读。当然,由于我读的是翻译版,也一定因为译者的付出。
不应该苛求,泰勒关注的是提高工厂这种生产组织的生产效率,这一事实。而他作的开创性的工作,现在发展成为了名为工业工程的一门学科,而且还在不断地生长发展。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现在通常说的最宽泛的管理一词所表达的内容中,一个实用性的工具分支。
但是他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引领人们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审视工厂问题,而在后来扩展成为组织问题。他引入了科学的视角,而不再是仅仅在茫无头绪与不得要领之间。权力斗争是有趣的,但是不具建设性。
而这一思潮,其实也跟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是相一致。特别的是他来到的是一个比较容易而又有效的切入口。而作为开创性人物,他开先河的功绩,不可磨灭。而他个人的思想,尽管可能真如有些评论所说,还没有被完全把握,我们也是没法从这本书得到确切的回答。但是从中得到启迪然后进一步阐发出一套理论,是很有可能。毕竟这本书这里还是非常言简意赅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三):雇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保障

科学管理原理的提出,是基于员工效率低而产生的。那么这个效率低是事实吗?
我认为不仅仅是泰勒所生活的时代,而是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人员的薪酬差异,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是因为人有自己与生俱来的障碍:自私懒惰,贪心,嗔恨,执着,傲慢等。那些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会摆脱这些一个两个或多个障碍的人。
读完本书,我的最大感受是,雇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保障。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人的时间是固定的,你投入工作的时间多了,自然做其他另自己愉悦的事的时间就少了。本书中讲述了一个例子,工人喜欢运动,打球,或者其他体育竞赛,你看他们浑身是汗,还非常有激情,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事,不需要催促。
人的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说不的能力。有很多事,我们说自己是不得不,那就是被逼迫的。比如,我们说你基本的吃饭,你可以说你不吃吗?再比如睡觉,你可以说你不睡吗?在相对的层面上,你都是需要的。这里说相对的意思是对有些追求灵性成长,并出离于轮回的修行者来说。
所以,在做一些维护自己生存及履行自己职责的事情时,你需要提升你的效率,因为只有那样,你才可以更多时间享受你所主动选择的事情来做。
二、在前一条中,有个暗含的假设,假设你的欲望是固定不变的,或者是在相对一段时间内的欲望是固定的。当我们的欲望扩大的时候呢?我们必然会所求更多,而之前所得更是有限,所以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效率以满足个人欲望的需求。
遏制自己的欲望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它需要第一条所节省的时间来训练,在相对社会不断发展中的欲望提升,这点只能靠提升个人的生产效率来完成。这里的生产率不仅仅是工作上面的,还有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比如投资,那你的投资回报率高吗?比如生活衣食资具,你可以很快的完成吗?
第三,再回到一般工作中,个人效率的提高,不管是记件工资,还是任务工资,如果你都有很高的效率来完成。你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你们公司的速度,你势必会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获得更高的个人发展。或者就是老板为了留住你这样的人才,给你晋升,加薪。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最后,有人会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分工协作及知识性工作岗位的普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不会不再需要?这个问题跟题目依然是一样的,如果还需要人操作,如果还需要人来工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是对雇员自己最有利的。
那些被“解放了”的劳动者,可以努力去享受服务,或者选择追求灵性的生活。那些不得不做事谋生的人,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他的享受,他的幸福,也就被自己所葬送了。
不管怎样,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对整个社会最有利的。人作为有情感的动物,在两种极端产生之前,必然都会选择。
<完>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四):通俗易懂

据泰勒统计,人在企业里的产出只能达到理想产出的1/3-1/2。企业生产力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员工故意磨洋工,第二个是员工没有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磨洋工的原因第一是由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都喜欢轻松随意。第二是吃大锅饭心态,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所以,一个班组里人的产出都会向班组的最后一名靠拢。泰勒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提高产出三个解决思路,这几点放在现在都是有效的。第一个,是找最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也就是用人之长。第二是人的产出跟收入挂钩,多劳多得,并且奖励应该在工作之后尽早兑现。如果放在半年以后再兑现就没有效果了。第三是对工作进行设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也就是现在的IE手法。最后,泰勒给出了变革的思路。变革不能急,花个3-5年时间,跟员工一个人一个人谈判,搞定一个再搞定下一个,最后等到1/3都按变革之后的思路做了变革成功就很快了。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五):《科学管理原理》


通读这部小册子,对连马克思都指名道姓在书中批评的“泰勒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在过去书本中粗浅的几点零碎的学习中,看到的只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工人一天搬运生铁的量由十几个单位上升到四十多个单位,而工资只存1$涨到不到2$,自己都觉得那是赤裸裸的刨削、压榨!毕竟是人在般生铁啊,那个增长的数字,劳动量太残酷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之前的认识不过冰山一角。科学管理(或任务管理),强调选用合适的工人,不合适的不是被解雇而是被调往去从事他最适合的工作。另外就是对工作本身的科学研究,无论是搬砖,切割钢材,通过研究,找出最科学的工作的方法,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步骤,对工人劳动的过程也要进行科学研究,比如在工作多长时间时工人的疲劳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应该合理的休息而不是为了多拿工资继续工作从而能保证最终有一个好的结果:在保证工人身体不受损害的合理范围内让他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实现最大产出。
泰勒特别强调了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即指导、鼓励工人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工作,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工人自己去完成。科学管理使得以往的只凭经验工作,所有工作由工人自己摸索完成的落后管理方法被更新了。“泰勒制”挑选最合适的工人的方法背后有着这样的事实:某些懒散的磨洋工的工人会把那些在一起积极工作的伙伴拖下水,因为在计时工作制下两者拿的工资是一样的。鉴于此泰勒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奖金的方法。
在泰勒推行科学管理方法时有工人威胁如果他继续从铁道小路不行回家会伤害甚至杀了他,可他只是回应自己仍会像过去一样回家不携带武器,也不会带枪,如果他们要杀就杀死他好了。泰勒的伟大在于他推行着伟大的事业,他的思想境界比那个年代的普通人高,看的也更远。他推行科学管理原理在于其能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增加产出,使人民摆脱贫困的困扰。这才是他的追求、抱负!他本可以只作安分的工厂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不顾众多饱受生活煎熬的工人的疾苦,但是他却全力进行科学管理的改革,尽管饱受误解。
“泰勒制”有其本身的弊病,包括“经济人”的假设,在管理学的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补充,但正如推荐序中讲的那样,我们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成长的,更何况《科学管理原理》对今天的管理还有巨大的价值
                                2015、1、15下午
                                 于工大旧图二层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六):一本「小册子」

记得在《常识》的序言里,梁文懂说他一直向往西方一种以畅销为荣的「小册子」,比如托马斯•潘恩的那本同名作品。这本《科学管理原理》篇幅仅百十来页,也可归入「小册子」的分类中;再就影响力而言,泰勒应该比潘恩更有名,大概没有哪本管理学课本在提及这一学科的历史时会忘记他。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印象中有一张考过的试卷上说,1911 年他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诞生。广义的管理自古便有,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直到20世纪初才发展成一门科学?若依照中学历史的答题套路,或许可以谈谈经济背景、机械设备、生产力状况之类的,只不过这似乎也容易流于空泛。
对于科学管理为何没有出现在之前的历史中,本书中亦有提及,并作出相关解释。遵照「适者生存」法则,工作方法本应逐步演化趋于完善。但在旧式工业企业中,工作方法和知识,常常只是通过口头传授,或者不自觉的亲身观察而得到的,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同时,管理者或企业所有者,对一线工作的相关知识就更加不熟悉了。所以那个时代的领班和监工——他们明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比起他们属下的所有工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来,要差得很远——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就是促使每个工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途径在于提高薪酬、改善工作环境、快速提升等一般企业没有的「特殊激励」。(p25)
这就是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之前,西方社会公认最好的管理模式,「积极性加激励」的管理。它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的控制不足,把企业效率提升和增产的希望,几乎完全押注在一线工人的积极性上。现实中,这种愿望常常实现不了。(p27)
为此,泰勒发明了一种新的管理制度。他相信,运用这种科学的任务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永久地实现」雇员和雇主财富的最大化,乃至提高全国效率增进全社会的福祉。(前言,第一章)
作者认为领导者者应该转变过去的管理方式,承担新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其能地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
第四,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而在过去,管理者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给了工人。(p28)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方面跟后人提出的管理学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互相呼应的。在泰勒的观点下,管理者和工人,似乎就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区别。最后一点中,所谓管理者承担起「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大概是要管理者充当组织中的大脑,而工人是身体,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属下的工作做出指导安排。如果是之前那种「积极性加激励」的管理方法,那么工人就像只受到脊髓和脑干、小脑驱动的身体,没有大脑皮层理性思维的参与,自然未能达到效率的最优化。
科学管理借鉴近代科学的研究办法,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实现最大化产出的工作方式。管理者将此行为模式分配下去,要求下属依照这种方法展开工作。最后产出比原先多了几倍,并且工人的工作时间无需增加,也无需消耗更多的体力,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企业家获得更多的产出,工人也可得到比原先多出一半多的工资。
同时,科学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理解其原理外,还需要一些「术」的层面的东西。比如工厂为铲运工提供 8~10 种铁锹,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即便是铲运煤、沙等不同物质时每铲都控制在 21 磅左右。作者经过研究,每铲重量 21 磅是最优化的铲运方式。还有,管理者分配任务给工人时,要一个个地进行分别谈话,沟通方式也是因人而异。
泰勒的结论,跟他对工人的细致观察不无关系。泰勒从工厂学徒做起,对身边工人们通过「磨洋工」与公司博弈的体会显然比其他人更真切。科学管理原理的提出,目的在于同时增加工人与雇主的财富,如果要加个期限,泰勒希望是「永久地」。
也一些人认为科学管理是对工人更严重的剥削,理由是工人工资增长,远低于产出的增长。不过他们似乎没注意到在这种新的管理体系下,工人的劳动疲劳并没有增加太多,产能增加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制度与工具的改善。蛋糕分配不公可以再议,做大蛋糕总不是坏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