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草色连云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草色连云读后感10篇

  《草色连云》是一本由高尔泰著作,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色连云》读后感(一):喜欢一个作家的灵魂,就值得买下他所有的作品

我有一本《寻找家园》,很喜欢高尔泰的文字。许多地方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本《草色连云》,我先看了书评,似乎没有寻找家园那么好,但我还是买下了。
我觉得这本书一点都没有令我失望。许多篇文字里我都能感觉到他不同一般的观点。特别是这篇:从敦煌经变说起,我还没有看。今天从微信公众号爱思想网上看到了,很感动,抄下了9面纸张,抄完之后发现,这书上有的嘛,只是题目不同而已。
看到好文章的感动不知与谁分享,想想来到豆瓣,打下这段文字。
我认为爱上一个作家的灵魂,就值得为他买下他所有的书。你就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他,那么多优秀的独特的灵魂,对于我来说,都是我的老师和朋友,他虽然不能和我交流,但我理解他,似乎他也理解我,这也就足够了。

  《草色连云》读后感(三):义气书生在

《草色连云》作为高尔泰在《寻找家园》之后的番外篇,颇有点补遗的意味。比如在介绍挚友蹇长春时难免说起“在街上走,遇见两年前的同事谢树荣,也就是《寻找家园》里的《雪泥鸿爪》一文中提到过的‘谢大姐’。“而在最后《人文与艺术》一文里也提到了自己对于《寻找家园》的看法,包括”美的踪迹“、”人与家园“的悖论等等。所以建议如果想了解高尔泰的人,不妨先从《寻找家园》读起,两者相形互现,倒是颇有趣味。
单论本书,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回忆,一是议论。高尔泰的经历算是与时代同行,这里亦不赘述,不过回忆起来,倒是少了先忆苦思甜,反而更接近人性。比如讲自己是个吃货,能把家中母亲和二姐攒下的口粮一扫而尽,而且还能把老友蹇长春的一锅食粮吃完,当然,也不避讳自己由于和前妻离婚,导致与亲友失和。
高尔泰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一般朋友怕应酬,亲朋挚友怕做儿女语。颇有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味。可惜,人的感情如果来不及表达,终究会成为疏远的熟悉陌生人。那些人也只好活在回忆里。
至于立论方面,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是《陈迹飘零读故宫》,说起汉族人同化满族人,然而这同化之文化,依然是”汉人崇拜宝座的心理,以及汉人的以宝座为核心的文化结构“,正如雍正时的文字狱,有人疑”维止“并非“雍正”去头,但为何没有人疑“雍正”为什么不能去头呢?此文化,终究还是奴隶文化。
还有一篇是《从敦煌经变说起》,我也是从此文才知道“经变”颇有点百家讲坛的含义,也谓之“俗讲”。民间文艺与士大夫文学的媾和,一方面借此传播某种思想,另一方面实际上也透出大众对于权力的想象。
而两篇文章实际上综合起来,无非还是在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于“人”之为“人”,如果缺乏了作为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和灵性的个体,那么文学写作也就仅仅和“敦煌经变”一样,作为宗教宣传,受制于时代。

  《草色连云》读后感(四):草色连天

看过《寻找家园》后就知道了高尔泰。虽然声名远不及泰戈尔,但两个有点相似的名字还是让我思考了一下。我在想,尽管泰戈尔早已是被人们传颂的大文豪,但于我个人而言,对于他的作品仍旧很陌生。远没有有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更多。在我这里,高尔泰比泰戈尔更有名气,但愿他老人家能以大文豪的宽阔胸襟原谅我的无理。
继《寻找家园》之后现在又出版了这本《草色连云》,尽管相较之下比其他的图书稍微贵点,我还是没有考虑三秒钟就毫不犹豫的拍下了它。封面设计依旧简洁大气不失味道,内文文字依旧简练简单而凝聚。
书中有一篇《弱者的胜利》是作者看《半生为人》后的读后感。虽然我只读到了一半,却生发出很多的感慨,有些深深触动了我自己的心弦。首先,文字的厚重感除了作者本人的才华,和他的人生阅历绝对不可分割,甚至可以说息息相关。作者高尔泰现已年近古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都被他赶上了,人生历程可谓曲折,相信一路走来顶得上N多活在当下的人的人生际遇和思考。隐约记得我对《半生为人》这本书的书名也很熟悉,之前好像还借阅过同事买来的,但当时生发出的感慨却早已抛在身后。不比其他,想来一定没有《寻找家园》给我的感触深。但现在看着高尔泰的读后感,我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才华和阅历都不及,才没有发现作者书中文字背后的“秘密”。其次,相较于年轻人的无病呻吟式,高尔泰这种作者在人生的后半段才以回忆或叙述的方式来回头看整个人生,那种从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淡然让我读后心里有说不出的平静。当然,作者的内心在想起曾经那些被流放、被批斗、被打击的往事时也许还有丝丝遗憾,但他显然并没有将哀怨悲惋付诸笔端。这种人生的智慧岂是一个二三十岁又生在当下无欲横流的社会里的人所能体会的。以后再也不看年轻人不疼不痒的文字。第三,依照自己的才华、阅历,想来离这辈子能动笔写一二文的时间相距深远,还是在依旧年轻的时候尽可能的吸取更多的养分吧。自己这小三年或许真的太过爱惜自己,不忍让自己经受哪怕一丁点的境遇磨难,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也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应该活的再大胆一些,大胆一些……

  《草色连云》读后感(五):寻找意义,就是寻找自由

略通文史的人,都知道高尔泰三个字的分量。《草色连云》的自序里说,“我这辈子,和沙漠有缘。青年夹边沟,中年敦煌,晚年拉斯维加斯。”一笔带过的人生轨迹,却有万千故事,关于流徙,关于出离,关于命运起落背后的人情冷暖。
沙漠荒寂,几成人生隐喻,所幸骆驼刺、仙人掌们“在连天砂石中渺小。渺小,惨淡,但绿着。绿是普世草色,故起‘连云’之想。”自况的意思,早已跃然纸上。
细读高尔泰的文字,会深感震撼。寥寥数语,就跳脱了冗余与繁杂,直指意义。写入夜的景致,“月明长堤,柳暗荒村,蛙声似万骨,流萤飞百草”。谈玄学说佛,“一落言诠,便成二三”。讲相交的故事,被定为右派后,“同事避之如瘟疫”,“走廊里的学生群,见我过来就让开,努力往两边的墙上贴”。而“(洪毅然)先生来信,说住址没变,盼我去玩”。只字深情,不过如此。
按北岛的说法,高尔泰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私下揣测,上佳的笔墨,胜在克制而准确,因精练而克制,因洞明而准确。
何谓意义?高尔泰谈旧作《寻找家园》的时候说,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而寻找家园,自当从离家说起。
高尔泰这一代人,遭逢“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年月,却顶着一身向往自由的“反骨”。
在动荡的时代里,除了政治的倾轧,还有人性的纠缠。高尔泰自述:“我的宗教体验,来自20世纪下半夜的生活:它也有一个彼岸(不会到来的‘明天’),一个神祇(驱赶我追它的权力),一种原罪(个人的私心杂念),要求我捐弃自己的理性和此岸的人生,换取一张免罪券作为进入彼岸的门票。要求是强制性的,异端裁判所伺候。”话锋所指,不言自明。
在卡斯特里奥和加尔文、蚂蚁和大象、鸡蛋和石头的对峙中,太多人服膺了怯懦的自保,温和的高尔泰却站到了弱者的一边。理性让他对免罪券视若无睹,自然,在洪流中,等待他的,除了裁判所,还有冷漠与隔膜的人性之狱。风雨如磐,唯有一盏心灯,能点亮失落的故园。
为此,高尔泰在无奈的羁旅之后选择了遁逃。在肉体上,去向一个更能实现追求的国度。在精神上,寻觅更为超验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倒不在制度层面,而是一种凝神静气的力量:“一个监狱里的犯人,在牢房里发现一只蚂蚁或一叶小草,都会非常之喜悦欣慰。这种喜悦欣慰,就是家园之感。现代人有意无意,都在寻找。”
在网络检索高尔泰,更多牵扯出个人经历,进而是旁观者哀叹时世不公以至巨星蛰伏。但《草色连云》里,却丝毫读不出怨悔之气。也许,对高尔泰来说,运命恢廓或逼仄,早已不再萦怀。真正的关切,在对意义的追求之中。
作为美学家,高尔泰最有名的话语是:美是自由的象征。在《草色连云》里,高尔泰说,“我所理解的自由,作为哲学概念是叙述词,和必然相对应。作为政治概念是价值词,和奴役相对应。作为艺术概念是动词,和守旧相对应。总而言之,我把‘自由’二字,看作是‘他由’的反面。”
在这条道路上,高尔泰其实并不孤单。书里录了一段有趣的逸闻:邵燕祥写就一首歌咏第五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的诗:都是作家艺术家/出恭入敬静无哗/不愁百万成虚掷/安得金人似傻瓜/已验几回诗作谶/可知何日笔生花/掌声拍报平安夜/大会开得很好嘛。末句恰是邓小平当时的原话。
庆幸的是,兴许就是这些面对他由的负隅顽抗,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照亮了每个普通人的精神家园。
发表于《科技日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草色连云》读后感(六):不看也罢

高尔泰这本新书名字起的好,《草色连云》,意味深远,引人遐想,可实际读来,不及《寻找家园》,文章类别驳杂,内容零散,有忆旧散文,有怀人随笔,也有演讲和采访,甚至还包含一篇笔墨官司。
《寻找家园》难得,好看,震撼,高尔泰一辈子从头说起,篇篇精彩、完整、炽热,没有多余杂质,完整如塔,如水晶。而《草色连云》之薄弱,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前几篇《隔膜》《山路崎岖》《佛缘》仍连着《寻找家园》的线索,将从前失落的维度与隔膜,一个场景一个故事的重现;将去到美国之后的生活,一一呈现;将在台湾与佛界的交葛故事,讲来予我们听。
往后翻,《馀生偶记》是《寻找家园》的跋;《文盲的悲哀》是《寻找家园》译事琐记;《哪敢论清白》是与萧默关于《寻找家园》内容的论辩。《白头有约》《吕无咎先生》《纪念洪毅然先生》三篇记人。《弱者的胜利》是读过徐晓《半生为人》的感受。《从敦煌经变说起》是演讲稿。《艺术与人文》的答记者问。
七七八八一本书,可堪一读者,实在不多。如不是高尔泰的忠实读者,这本书,不看也罢。

  《草色连云》读后感(七):半是感恩半是忏悔

在《草色连云》里,高尔泰先生继续《寻找家园》中的忏悔和感恩,而相比于《寻找家园》,《草色连云》就比较零散了,除了追述往事,这本书里还有跋、演讲、申辩书、访谈、答谢辞等等,因而从整体性上来说,这部书远远不如《寻找家园》。尽管如此,其中几篇文章读来仍然感人至深,虽然文章类型多样,质量却未有减色半分。  年轻的高尔泰一定是个怪胎,性格天生有“无因的反叛”的味道。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当初自己的没心没肺,尤其对家人、朋友的关爱茫然无所感觉。对于这种近于无赖似的行为,总会有一种惩罚,那就是年长以后觉悟到的愧疚和后悔。 
  在《山路崎岖》一文,高尔泰感激星云大师的帮扶,也感叹寺庙中商业和物欲的泛滥,甚至佛教团体中的庸俗卑劣跟世俗社会不相上下。 
  《白头有约》则特写老友蹇长春,此人赤诚热情,毫不势利,在那个年代,在如今,都是难得的人品。蹇习旧体诗词,也苦口婆心劝高在诗词上有所长进,可惜三十年来,高没有丝毫精进。毕竟,文学即心灵、精神,时代不同,精神特殊,一时一世,各有所需,适应时代的文学自然应运而生。  
    在任何年代,弱者逃避,勇者担当,一味逃避者也难免恶人的欺压和屠杀。唯有勇者的反抗,方可遏制恶人的行径。  
     世无圣人,人生来都有劣性,在基督教说是原罪。芸芸众生中,少有自省自觉的人,多数麻木苟活。一些人攫取权势金钱名声,他身上的劣性便被放大,泯然于众人时的小毛病、性格上的小缺陷,在变身上位后得以无限放大,于是丧失自我,成为性格、权势、金钱、名利的牺牲品。没有对自己采取高度警惕之心,人便会造成恶业,犯下大错,小则丧命,大则祸国殃民。小人物的自私冷漠,在得势以后变成了权势人物的专横冷酷;小人物的话语暴力随时可能转变为权势人物的武断迫害。  
    唯有不断警惕别人的赞美、谄媚、追捧,不停追问自身的性格、言语和行为,人性才得以朝向良性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才是做人修身之道,为人处世可以远离天生的劣性泥潭。   在这本书中,高尔泰半是感恩,半是忏悔,也是为人自觉的一面。
   
 2014年3月17日

  《草色连云》读后感(八):珍重不从今日始

《草色连云》为高尔泰新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文字16篇,包括2篇访谈、1篇短短的领奖答谢辞。领奖领的是在场主义文学奖,这个奖项是个民间奖,在场者,参与也,在场主义书写,用高尔泰的答谢辞来说,“把写作视为参与,视为从时代的重心吸取能源”。
 
参与,犹如雷蒙·阿隆之“介入的旁观者”,面对时代的喧嚣,先知先觉的人们不是消极地躲避,而是以独立思考的精神积极地参与,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客观性、中立性,这需要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才能做到。
 
当然,雷蒙·阿隆可以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公共政治问题,但在高尔泰所面对的境遇下,要想介入,旁观几无可能,言说即是态度,即是立场,不听话的言说,就是“反动”的立场,就是“右派”。被打成“右派”的高尔泰被送到了夹边沟,那个地方,我们在杨显惠的笔下已经看到,几乎就是人间地狱,进去的人,没几个出来的。高尔泰侥幸,因为会画画,被调去画革命宣传画,逃过夹边沟的劫难。
 
关于这些经历,本书的文章涉及不多,只有几篇忆旧友的文章略略提及。他获奖的那本书,《寻找家园》,当有更详细的记述。本书中有一篇《哪敢论清白》,是前两年与萧默笔战当年是非时的文章。萧默指责高尔泰是卑鄙的告密者,高则反击,说萧默当年是看管“牛鬼蛇神”的民兵,告密是因为萧默“忒横”。看这文章,感觉高老先生像一个孩子一样,那么详细地叙说着当时事件,那么急切地为自己辩白,一点也不像一个饱经风霜、超脱物外的古稀老人。这种情景,在许多关于“文革”回忆的笔战中都可以看到,原本以为,经历了如许的劫难,人应当变得平和、宽容,甚至宽恕,尤其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可怪的是,越是这种时候,这些老人们,越在乎当年的琐碎往事、是非曲直,对那些个道不明、说不清的个人恩怨,一定要争辩个结果出来。想想也可理解,含冤受屈数十载,怎能临老了还要蒙受这不白之冤呢?有争论,笔墨大战,是好事,当年事,何妨细细数,即使各执一词、辩不明白,亦不妨立此存照,让历史呈现出多样的面相。
 
只是,每每见此类官司,总有些悲哀,这些个人们,谁不是聪明智慧、才华横溢,却在那样的年代里,被看不见的绳子捆绑着,被高高在上的独夫轻轻巧巧地操纵着,互相地践踏,互相地羞辱,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呈现出来,余毒所至,数十年后仍绵绵不绝。悲夫!高尔泰在文章末尾说出自己深重的悲哀,坦承“对贺、施和萧的报复,手段也邪乎得可以”,是故,“哪敢论清白”?
 
另一篇《弱者的胜利》,是关于徐晓《半生为人》一书的评论。他肯定当年那个独立思考、“从不怀疑中产生怀疑”的女孩理想主义的追求,为她/他们承受的苦难而悲悯,也质疑徐晓在“写作的踌躇”中删除的东西,那些东西,被删除的,是不好的东西,血腥的、粗暴的细节,滑稽和荒诞的故事,删除是因为徐晓的“爱和悲悯,植根于天性”,她“力求用理想主义的精神价值,去照亮历史无序背后的黑暗”。只是,这种删除,岂不是删除了理想主义的“历史参照系”,后人如何去判断历史的真相,如何去理解被删除了故事的“从故事中走出来的人”呢?理想主义的反面,是虚无。高尔泰质疑,删除了的理想主义,如徐晓那样,难免和虚无主义相遇。
 
在《从敦煌经变说起》一文中,高尔泰讲自己的文学观,他把个体自由视为文学价值的灵魂,而“文学价值,人文精神,都只能植根于,对当代现实,亦即广义政治的个体经验之上”。深以为然,真正的文学,从来不曾远离政治。展现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展现个体的写作,是真正的美,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这种美,所以“诗词是个体写作,能以精诚致魂魄,故能动人至深”。不随波逐流,尤其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不被群体裹挟,独立中流,才是真正的自由。
 
书名《草色连云》,书前小序,说起这个书名的缘由。作者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此书文章都写于拉斯维加斯,赌城,环城皆沙漠,而作者一生与沙漠结缘,夹边沟,敦煌,都是沙漠地带,沙漠之中,黄沙漫漫,却偏要起一个“草”字,那是自许这些文章如沙漠中的小小绿草。只是,沙漠之中,哪里又有铺天盖地的“连云之草”呢?说是普世之草,亦略有些牵强了。

  《草色连云》读后感(九):美是自由的象征


很幸运的看到高尔泰的新作《草色连云》,去年刚出版的时候,小老师还在菜园子特意提到这本书。那时因为彭伟的推荐,刚刚读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关于57反右的书也曾读过几本,但是如高尔泰这般平和淡然的却凤毛菱角,毕竟那样一个在集权主义政治下,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又怎能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但是高尔泰却从故乡高淳开始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早年绘画求学的经历,因为《论美》而被打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因为文字狱而流放夹边沟劳改。《草色连云》可以说是《寻找家园》的续集,如果未曾看《寻找家园》,那读这本书肯定会有极大的隔阂。这本书中前面几张讲述的是作者89年被迫去国他乡之后,在美国的经历。
书中最最喜欢的是《白头有约》,高尔泰与蹇长春三十年后他国重逢忆当年。高尔泰与蹇长春59年在兰州相识,文革后因蹇推荐,得以在兰大哲学系教书,流浪父女,得蹇的照顾,在蹇的家中,来去自如。此后,高与蹇成莫逆之交,两人因为对于毛诗歌的不同见解而争执,同样也会因为老友的到来,不顾三月病痛折磨,去车站迎接。并留有诗云:“一见便忘三月病,两送曾耐十更寒。不堪气粗言语妄,况是炉烬欲暑天。”这样的一份友谊,读来,让人无限向往。因为《草色连云》,对于高尔泰的喜爱,又更甚一筹。高尔泰是一个美学家,他的主张是:“美是自由的象征,自由是相对他由而定的。他由,就是一个被字。喝茶是自由,被喝茶是他由。旅行是自由的,被旅行是他由。”对于此种解读,于我心有戚戚焉!

  《草色连云》读后感(十):生来自由

  其实,这是一个不自由也能苟活得很好的时代,当自由犹如银河系深处渺不可及的一颗星星的时候,我们看不看见其实不重要,我们可以很灿烂地活在雾霾中,低头,不在乎能否畅快呼吸。
  高尔泰在《草色连云》里说,他是一个和沙漠有缘的人。在一个美学家的眼中,沙漠的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空旷粗粝的美,映射到人的精神世界,就是面对虚无般的空旷所感到的自身的渺小以及和这种虚无的抗争。就像沙漠中那些植物,麻黄、骆驼刺、仙人掌,或者芨芨草,虽渺小、惨淡,但绿着。这种绿或者不起眼,就像一个人的心灵对压制抗争,对自由的向往,虽惨淡,但因所追求的是有普世的价值,所以也正如这普世的绿色,而有着“连云”之势。这是另外一种人若高尔泰,他们的生存境况!
  知道高尔泰还是源于那本《寻找家园》。这本书出版时,算是出版界的一件不小的事件,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所受到的处分以及这本书的被禁,一霎时让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恨不得人手一本。记得当初所读《寻找家园》时的喜欢和震撼。在北京出差偶遇该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谈及此书,虽然出版社受累,但很多读者或致信出版社或亲自来出版社购书,让出版人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在读了《寻找家园》之后,又读到了萧默的《一叶一菩提》,网上查了一下他们俩人的笔战,才知道关于他们俩人之间在那个荒诞的年月有着很纠葛的个人恩怨。在《草色连云》中,高尔泰有一篇辩白的文字,叫“哪敢论清白——致《寻找家园》的读者,兼答萧默先生”,其实孰是孰非,就外人或者晚辈若我看来,个人间的是非恩怨倒是并不重要,而这样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感到分外悲凉的则是人性的幽暗复杂以及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俩个有着高深的学养和智识的人,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所操弄,互相践踏和羞辱,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释放出来。这阴暗和卑贱,高尔泰自己也看得很清楚,他说“高压下检讨认错鞠躬请罪,我什么丑没有出过!画了那么多‘歌德’画,我什么脸没有丢过!对贺、施和萧的报复,手段也邪乎得可以。还有那么多我至爱的亲人,因我而受苦受难。想起他们的苦难,我就有深重的罪感。有泥污的肢体,带着创伤的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我早就不像人样。敢不谦卑?敢论清白?”出自一位对美和自由有着追求的老人笔下,读起来让人觉得字字锥心泣血。而更让人脊背发凉的则是那句“双手捧心的后面,有比抹黑更深的东西。”这又是有着怎么样深刻的洞察才发出的这样的悲叹。
  但是,美与自由,是那么亮丽,在阴暗的人生底色上灿烂若星辰,于是追求的人便终身追求,即使深陷泥污,即使背离故土飘零异乡。
  高尔泰说他自己一生的况境是:“懵懵懂懂,而能够死地生还;生存能力很差,而能在滚滚红尘之中拥有小小一方清净;索居独处杜门谢客,而能在遥远故土拥有那么多真诚的朋友和陌生的知音,都无关毅力智慧人格,我只有感激命运。”在这本《草色连云》中,高尔泰以其一如既往的精简与优美,在书中回忆往事、追思师友,发表自己对文学、艺术、人生的评论和思考。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也在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不自觉地就将两人对比起来。虽然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但我却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残缺。史铁生的残缺是身体上的,所以他要用文字去完满它。而高尔泰的残缺则来自于和外在的强权所抗争而沉陷,精神上的一种被动的扭曲。而这种残缺,他在文字中并不掩饰。书中写到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在非常困难的时期,在家乡的他的母亲和二姐,长年累月地受尽生活的磨难,而将从指缝中扣下的食粮储存下来等他归来。“短短一个月的假期,我把他们所有的储存,包括几只养着下蛋的鸡鸭,都吃得精光。吃着,感觉到她们看我吃东西的快乐,有甚于她们自己吃东西的快乐。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让她们如此快乐。走的时候,我容光焕发。想都没想过,我把家里吃空了。她们俩又将从零开始,重新苦巴巴地,对付那饥饿残酷的年代。居然一直没想,直到母亲过世30多年,二姐也已经85岁的现在。”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受尽了流徙、出离,尝尽了命运起落和世间冷暖的老人,想到几十年前的这样的往事,那种幡然背后是怎样的深痛!而那么多年他真的一直没想么,我不相信,我相信,那是一种残缺,由压迫和抗争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残缺,使得他不去想不愿想,那是一种刻意的逃避,逃避这种残缺所才来的罪恶感。
  北岛评价高尔泰的这部作品,说“高尔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历史的迷雾中,和他一起目击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事件中流血的细节。高尔泰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高尔泰犹如一颗隐遁了的巨星,命运不管是逼仄还是恢弘,在他都不再萦怀,他所真正关切的,只是对意义的一种追寻。“一个监狱里的犯人,在牢房里发现一只蚂蚁或一叶小草,都会非常之喜悦欣慰。这种喜悦欣慰,就是家园之感。”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
  高尔泰有一本美学著作,叫《美是自由的象征》,在《草色连云》里,高尔泰说,“我所理解的自由,作为哲学概念是叙述词,和必然相对应。作为政治概念是价值词,和奴役相对应。作为艺术概念是动词,和守旧相对应。总而言之,我把‘自由’二字,看作是‘他由’的反面。”一个生而自由的人,他的追寻,即使在雾霾弥漫的现代社会,也犹如一道幽光,照亮和温暖了很多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草色连云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