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是一本由果壳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读后感(一):思 行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常常用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事物,因而会陷入一些误区,为了降低出错率我门们要用科学的方法
做事,而这需要正确
价值观的指导。
我
感觉在以前我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我一直找不清原因,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有所
感悟,不是我们不够尽力而是我们产生了自我防碍,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确实我
很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失败便是自然了。认识是基础,认识了还要做。
我喜欢阅读 ,这是我
发表的第一篇书评 ,希望各为前辈多多指导
我们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我们
冲动时的我早已不是平时的自己 ,我们控制不了是很正常的,以至于我曾作过一些荒谬的事 控制不了自己,我反而会想不是我 是我着魔了 呵呵 时不时很可悲
朋友我们都有 他是除了
亲人最关心我们的人 我曾有
一段时间感觉周围没什麽朋友 周围有七八十个人 想找人玩 聊天却不知找谁 我便觉得我人缘不好 很差劲 看了书我便来我才知道即使我再差 在朋友眼里我多还行 自念一点嘛 他是
自信的基础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读后感(二):看看,自己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每一个内容都很简练也很清晰。读过才真的发现,原来我真的常常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书里,每一个事例,以经验开头,以实验论述,让那些似有些
不可思议的现象,也变得自然清楚。无论是每个人的
心理,还是
社会化的表现,原来一切都有据可循。
其中有一些是对我们的建议,比如,不要下班后逛街,预测
未来时要考虑当时的
情绪;另外还有一些
身体机能
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做梦其实是在学习,手指比大脑先知道错了;甚至还有我自己时而发生的,比如虽然忘记了刚不
开心的事儿,但心里依旧不爽,原来这也是正常的。
作为一本可以随拿随放的读物,我也是读读停停地看了蛮久。但就其内容来说,还是相当吸引我的,每次一读起来就舍不得停。应该记不住其中
点点滴滴那么多知识点,就是
喜欢那股子认真研究又好玩儿的劲儿。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读后感(三):心理学科普好文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帖子成书。
内容挺多的,根据内容分维六大类,从六个角度认识人的/自己的
内心。
篇幅都较短,一般两三页,属于短平快。基本上就是用科学的论述方法,即,开篇先论述一个现象或者一个事件,然后引用实验(多为国外实验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加上平实通俗甚至
幽默(甚至加上网络语言)的语言,来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科普。
整体来说还不错,但是就是稍微有些不够深入,现象与实验与结论之间的联系还不太够紧密。不过,说起来,本来写得
恰到好处就比较
困难。写得太深入了容易乏味以及过于学术话,写得太浅又容易不够深入,承接联系不上。
总体来说,适合对心理学
没什么了解的人的一本心理学相关的科普读物。不需要学习大量的术语,就可以了解一些身边发生的心理现象。还不错。
书摘:
1. “放空”大脑时,大脑没在休息,在进行
记忆筛选。
2. 在某一强烈情绪状态下,千万不要急着作决定。因为现在的决定很可能会让你在冷静时
后悔。
3. 人在没有压力和任务的情况下是最容易进行学习的。+
死记硬背(听+读+看)
4. 重要时刻,大脑空白是因为工作记忆被“担心”占据了。
a. 担心源于:1.
不自信 2. 刻板印象
b. 刷新工作记忆方式,随便找个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的东西,例如哼曲
c. 重要时刻,工作记忆只放 1. 你能控制的 2. 你需要的
5. 睡觉前后记东西比较牢。因为睡眠消除了后倒摄和前倒摄作用。
a. 睡眠有助于大脑吸收新知识
b. 做梦有助于记忆力的改善
6. 增加心理距离,可以增加抽象程度
7. 拖延症就是“自我妨碍”在作怪。用“我懒我拖拉”来掩盖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我
能力差”。
8. 脸红心跳的感觉会让你对面前的人产生好感。
9. 暧昧(不确定性)增加吸引力
10. 语言的匹配性决定了初次见面是否能擦出火花,也可以预测较长期的稳定关系。(微信/QQ的拓展业务/App,通过分析词频来
推荐好友。)
11. 大脑中的确存在内隐的概念结构
12. 在
女生面前打不赢就别打了,打输了会激活女生大脑中一个和“
焦虑”有关的脑核。
13.
爱情中,需要高“执行控制能力”,“
宽容”,适宜程度的“
承诺”
14. “催产素”让人之间
信任友好,让他们一致对外。
15. 送礼捐款可以改善
心情 16. 很多人在知道他人与自己使用相同品牌商品后, 便对他人产生更好印象。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人和自己同属于一个并不存在的假象群体。
17. 问题复杂或不熟悉时,人脉倾向于用直觉来进行决策。
a. 易得性直觉:1. 媒体关注偏向 2. 刚发生的事 3. 更多情绪的事 4. 生动呈现的事情
b. 一个例子胜过千万数据(3,4)
18. “迷信行为”具有强烈的积极心理暗示作用
19. 身体接触可以增加好感/团结(外部行为可以
改变内部想法)
20. 整洁、相貌好,容易博取信任。
21. 被注视时,这个人的行为会
有所不同。
22. “死亡焦虑” 加重 “从众心理” 从而做出“ 从众行为” 以缓解 “死亡焦虑”
23. 从
孩子名字中可以看出
父母是否具有开拓
精神和崇尚独立的
价值观
24. 许多人都不是根据“行为本身”,而是根据“该行为被接受的程度”来判断其行为的价值的。
25. 掌管普通消极情绪的那几个脑区正是处理疼痛引起的消极情绪的大本营。所以,身体上疼痛消失时,也能让人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26. 大脑会对不可预测的内容加以警惕,以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事故,这是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所形成的本能。(所以我们会不自主的去听别人电话的内容并YY)
27. 如果
遗忘某事,则人将更难走出因这段
经历所引发的情绪的影响。
28. 越不容易吃的食物越好吃(小龙虾哈哈哈!)
29. 太多的物质奖励,反而可能降低主观能动性。
30. 比起物质上的
拥有,
追求快乐的过程,更能使人产生强烈、持久但愉悦感
a. 花钱的经历其实更让你
开心。
31. 大脑为了反应快速,有时会牺牲精确和理性。部分满足被推广到整个群体,以此产生了刻板印象(例如歧视黑人)。(而这些刻板印象有时候我们自己都觉察不到,而是到了内隐结构中,在我们的下意识中会表现出来。例如对于黑人目标的射击练习的反应速度高于对白人目标的射击)
32. 大脑习惯某种形式之后,可能会通过形式来判断内容
33. 更大的选择空间反而让人犹豫不决,不能死心塌地地喜欢上一个东西/人。
34. 不相信?只是与自己原有价值观不符,而不想否定自己。(自我保护反应)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读后感(四):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接触果壳网的书籍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从《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到《谣言粉碎机》等,每一本都没有让我失望。果壳网致力于以更通俗的语言,让我们科学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
没错,它确实标题党了,但它标题党地令人心情很舒畅。心理学,是一门很神奇的科学,虽然我们每个人经历不同,经验不同,但总是能从心理学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从来就没停止过探究自我的步伐,(其实是我比较喜欢这类的问题;p)我看过很多这类书籍(有些称不上是著作)
从《苏菲的世界》里那句发人深思的“你是谁”,到现代灵修类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没有我的身份,我又是谁?”再到被成为伪科学的《谁知道答案》里给出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水就是你”,然后就是对星座,算命,属相,生辰八字的迷恋。我们太渴望探索自己,探索人性了。然而看过这么多书籍,我最喜欢的,还是心理学。
人类的思维确实有很多变量,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还是有很多共性的。于是我们就能从前人的思维模式中得到进化,在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好像扯远了-_-|||)
好的我们来谈这本书吧,一篇篇短小精炼的小
文章(果壳的一贯风格),每一篇的标题都引人入胜,每一篇的内容都严谨而不失风趣。因为文章多,所以很难避免地知识点比较散,这本书里就有包括了记忆、意志力、情绪、抉择、学习认知系统(包括创造力)、社交(包括两性)等领域。
总之我对本书的定义是,入门级科普类书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适合系统学习。over.
2014.10.3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读后感(五):认识自我
最近看的书,两类居多,一是心理学,二是
时间管理。而且这两方面都很喜欢。心理学的书籍,常常让我想到那个不衰的话题,认识你自己。是的,根据窗口理论亦或者是事实,我们对自己总有太多的盲点或者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即使成不了完美一点点的人,也可以在事情发生时或之后,更明晰一个事理,这对生活有实用意义。书本里的一些观点之前也有了解过,因为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涉及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至于网友说的引用不准确,实验说明不够科学,案例以国外为主中国基本不沾边,这也是事实,相比于《谣言粉粹机》,果壳网的这本书严谨度是少了点,但是我觉得丝毫不掉价,不管真理与否,起码他拓宽了你思维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