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纪念版)》是一本由【美】罗杰•洛温斯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一):独立人格
从书面内容来说,最感同身受的是“有效市场之争”这一章,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校园里系统地学习金融理论,却发现对于指导投资真的是作用有限,现在才慢慢开始从投资大师们的身上汲取经验。虽然学院派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否定,但把巴菲特等人当成三西格玛事件未免也太狭隘了。更何况在的实务角度,证券从业的根本前提就应该是市场的非有效性,相信市场有效还去做分析难道是人格分裂么。《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二):巴菲特学不会
同事分享了巴菲特传这本书,书是新书,但非新版,也就是关于巴菲特的经历也只是写到了1995年,如今已经到了2015年,巴老依然在延续他的精彩。《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三):他原来是这样的巴菲特
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是因为那段时日有尝试进入股市的想法,琢磨着看看股神巴菲特的日常,当然不期望成为股市大神,却也抱着能找到秘籍的天真想法。结果必然是失望的(笑)。厚厚一本书,划分两个时段才完整看完。至今也没有真的踏进股市。
整本书从巴菲特幼年时期开始叙述,围绕着他的投资经历这个主题,并不断穿插一些他与身边人的二三事。有妻子,有情人,有父母,有子女,有老师,有朋友,有生意伙伴…巴菲特与这些人的关系很复杂,总有些在我看来的矛盾充斥在其中,可在作者罗杰·洛温斯坦的笔下却又是那么和谐。这是我接触到的唯一跟巴菲特相关的东西,所以也不知道是股神本人风格奇特,还是作者笔力极佳。
说到妻子和情人,作者称妻子苏珊和可口可乐是巴菲特最爱,他本人十分念旧,对婚姻对投资公司都是从一而终相当忠诚的。这话一点儿没错。他与苏珊关系很好,在两人分居并和情人同居时还和苏珊保持良好的关系,约定好共度美好周末,甚至给朋友礼物时是以三人共同的名义送出的。
他反对给子女留下大笔财物,并当子女需要资金时他会以商业贷款利率给予资助。又如女儿在怀孕卧床不起时,巴菲特朋友去探望她,惊奇地发现她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因为买不起,而他父亲自己都有台大屏幕彩电。在朋友的打过电话后巴菲特终于软下心肠给女儿买了台像样的电视机。他的子女们在初期就纷纷卖掉了伯克希尔的股票,过的生活好似有些拮据。但仍然对父亲充满敬意,敬意…什么呢?没看出来他们父亲在儿女们成长道路上给予过什么精神上的指引或者支持…
好似富豪们都很葛朗台?但在作者笔下巴菲特绝不是吝啬的人,哪怕他对公益事宜实际付出的资金少的可怜,自己像样的套装没几件,从不给儿女大笔财物,尤其不愿意给股东们现金分红…那是因为在他看来,钱的作用是生钱,他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积累财富的过程。
他很内向,不太擅于社交,同时口才极好,追随者极多,交际甚广,与他的投资事业相辅相成。
他信守诺言,不太像一个资本家,非常有情有义,“我当然不会只为一个诱人的价格,就把某个由我喜欢和敬佩的人所经营的好公司卖掉。”
说到这里,可能触碰他为什么成为了股神而不是别人这个问题的冰山一角了。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爱好就是追求财富的累积,小小年纪就开始投资,当然成绩惊人。常常和华尔街的精英们对立,不用叫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手段,专注于寻找价格低于实际价值的股票,信奉股东利益至上,能将追随者牢牢把握在自己这条船上,当然也总以令人满意的答卷回报他们。
生活上很平凡,事业上的成就又叫人惊叹。大概就是这样的巴菲特吧。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四):理性的分析才会走向长久的成功
这个月,我就重点读了这一本书,这本书去年的时侯,是在三公子的微信公众号的书单推荐中,强推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读过传记,因为我觉得,传记无论是谁写,都不过是在夸奖这个人的丰功伟绩,别人的成功,也不可能为我所借鉴,所以几乎是带着一种疑惑读起了这本强推的书。也许当时的心境过于浮躁,读到35%左右的时侯,我就读不下去了,这本书当时给我的感觉,无非就是巴菲特哪一年哪一年做了什么事,就像一本流水帐记录一个人的一生,比如他小时侯就开始卖报纸攒钱,我已经成年,没办法倒回去重新攒钱,再比如,他10几岁做生意,在理发店的外面摆了弹球机,供人在排队等侯理发时,玩乐几局,收取一些费用,这些对他来说一步一步靠近成功的行为,在我这里,并不适用。《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五):看传记可以防止过度神化
巴菲特这个名字大概在投资界是一座丰碑吧,“股神”二字更是透露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仰视感。但是从这本《巴菲特传》里,也许我们可以防止过度神化这个名字,但也更能理解“股神”二字的来源。《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六):是否有第二本《巴菲特传》?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两本纸质版传记,《乔布斯传》和《巴菲特传》。
推荐《乔布斯传》。
为活着的人写传记,挑战其实还蛮大。一方面一定要站在一个非常客观公正的立场,火候拿捏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人物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一个版本的说法已经给世人呈现,在现在或未来总会有太多不客观不必要的争议产生。
阅读这本书的动机在于对投行中的翘楚的背景了解,完全不了解投行,也不了解投行中的人的内心真实价值观,起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观点:巴菲特的巨大成功在于坚信财富积累的本质在于投资,而非投机;他不仅仅是坚守这份态度,更在于用一辈子坚持这种态度的执行。
这本书易读性不高,首先可能原作者的信息采集或角度呈现并不深刻,也就谈不上深入浅出;随即译者很可能也不熟识投行,想要通过译本去了解一下的恐怕会有点失望。总之一句话,整个过程读得有点累。
来点摘录吧,以证明读过,哈哈~
1、
有一次巴菲特在大都市公司做即兴演讲,有人问他有什么管理技巧可以推荐。他讲了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小镇上的故事。这个异乡客想与当地人交朋友,他走到村子的广场上,看见一个长得像“德国牧羊人一般猥琐的”老头。他小心翼翼地看着老头身边的狗,问道:“你的狗咬人吗?”老头说:“不咬人。”于是他弯腰拍了拍这条狗,这条狗凶狠地扑了上来,咬了他的手臂。这个异乡客一边整理被撕烂的衣服,一边战战兢兢地问老头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老头说:“这不是我的狗。”
这个故事告诉经理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2、
巴菲特的格言是:“不值得干的事就不值得好好干。”他不喜欢拖拖拉拉的办事方式,也不喜欢拉锯战一样的讨价还价。他的谈判风格是想好一个价格,要么成交,要么走人,不过他一旦决定就绝不改变初衷。
3、
贝尔与巴菲特花了很多时间一起为应对听证会作准备,他对巴菲特驾驭和把握华盛顿的能力很是佩服。他认为巴菲特比哲学家罗素更加聪明,更加善于思辨。
他性格温顺,一点也不鲁莽。我总觉得他像是一个出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北方佬,就是18世纪那种做生意很讲诚信,认为生意成功是因为有上天眷顾的那种人。他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但绝不多愁善感。他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也能做到有礼有节。他并不觉得“不”字很难说出口,他不会自命不凡,当然他也会与别人发生冲突,不过冲突的方式又很有他个人的特点。总而言之,他是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
4、
巴菲特如此注重名誉,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摩根的名言:“信用的基础不是金钱,而是人的品质。”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仅此而已。摩根等人集中体现了华尔街的狡诈,但人们一致认为,在股市上大发其财的巴菲特是当年美因街带给华尔街的针对其劣行的一剂解毒良方。所罗门很难再找到一位集此两极端于一身的成功美国商人了。
5、
关键是巴菲特把所有的投资(包括他试过的)都看作“价值投资”,他认为其他的说法都不准确。在所罗门违规投标案发生一年后,巴菲特写道:如果连与投资额相应的回报都得不到,那算什么投资?故意以高于股票计算价值的价格买入,希望很快就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充其量只能叫投机……
6、
成为亿万富翁的确让巴菲特很开心,他以不寻常的方式享受着这种幸福。就像他说的,金钱改变不了你的健康状况,也无法让别人爱上你,但“它会使你身处的环境更有意思”。
7、
华尔街疯狂洗牌恰恰证明,信誓旦旦的承诺也是可以被当作交易来买卖的。这就是巴菲特填补空白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获得巨大成功不是因为把承诺当成了交易,而是因为他信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