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是一本由卢梭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一):一个浪漫主义者生在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
卢梭有迫害妄想症,老觉得人家迫害他,神经病一样的,晚年开始树立用平和的
心态去看待一切,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
努力做到
不闻不问,
心静如水。
其实卢梭是个兼具
天使与恶魔
思想的人。
小时候的不幸
经历对他的
心灵造成了扭曲,
敏感、神经质、对人充满敌意。
内心充满
激情和浪漫主义
精神的卢梭,他力图用激情来表达理性主义的精神。他的
社会契约论才是暴民政治的理论,他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不幸生在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
西方人和西方哲學都擅長做加法而不擅長做減法,也正如梁漱溟說的,西方人遇到問題是想辦法解決它、征服大自然,而東方人則是適應它(中國
文化),或者乾脆把問題取消(印度文化)。盧梭這本書的特點就在於,提倡做減法,把問題取消,從而提出了有點類似老莊、佛學的思想傾向,提倡活在當下。與其無盡的為煩惱和未來的境遇擔心,不如乾脆不去管它,只要現在當下活得快樂就行了,不要自尋煩惱!這種
心理學還是《金剛經》概括的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在諸如此類的困難的道德問題上,我總覺得用我的良心的啟示,比用我的
理智的光輝來解決好。道德的本能從來沒有欺騙過我……我就是這樣
自己審判我自己,而且,審判之嚴格,和我死後由最權威的法官審判是一樣的。”(P44)
盧梭這個觀點對康德的“道德律令”是否有影響?總覺得康德的道德哲學可以從盧梭這裡找到苗頭。過去有人認為康德的“道德律令”與亞當斯密的道德來自“
同情”是對立的,如果就盧梭這個立場來看,似乎並不是對立的,只不過康德用了比較高深的哲學術語來闡釋良知罷了。“自己審判自己”跟康德的道德律令太相似了!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二):还好他是写给自己的
看完这十次散步,就不太想去看《
忏悔录》了,隐隐的
感觉还是这一类的
情感抒发,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脱俗的见识,但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划分上也许没有他感觉的那么精确,误解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每一面的人在诉说自己时有意无意抹去了多少事实的细节,后来的人都是无从判断的,除非对两面都有一定量的了解,或许还能稍微接近一点真相。如果所有的人都
背叛了他,尤其是那些
曾经和他志趣相投,情感有共鸣的人,这不得不让我还是更倾向对卢梭本人持一点点质疑,单独看这些
文章,我是同情他,怜惜他的遭遇,但正因为他写别人背叛的这样彻底反倒让我去想,当年别人对他这样的背弃,是否也有他自己对于别人的误读,比如别人只是针对他表达的方式而非针对他的动机却让他误以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人身攻击或者是不
理解和排斥?还好他这些文章是写给自己的,并且也说并不
期待别人看到,这样很好。。。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三):孤独,一种贵族的精神
孤独,一种贵族的精神
——读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唐斯婷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是李平沤的译本,另有译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这是卢梭晚年的散步笔记,一共十篇。他用贴切的文字,剖析了遭众人抨击、毁谤后,个人内心的
感悟及变化。
字里行间似乎
满腹牢骚,有些段落,对
朋友的评价到了苛刻的地步,出现了偏激的
情绪。这些东西并没有影响其文字的
价值。
卢梭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其实
哲学家的身份更适合他,一直认为,真正的哲学,里面必然包含真挚、流露
智慧。在第三次散步的时候,他就明确指出对当前的哲学家
不以为然,原因是:“从主导他们的论点的
那种感情与硬要别人
相信这个或那个的急切表现来看,是根本捉摸不透他们到底想说些什么的。他们的哲学是对别人宣扬的。”他看不起各类“大家”、“大师”以学术之名,仅仅是获取功名利益,而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只不过是翻炒一下前人的冷饭。他说:“我立身行事,遵循的是良心的指导,而不是抽象的真或假的概念。”而他们:“每个人都想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他们研究人的天性,其目的,是为了将其作为
夸夸其谈的谈资,而不是对人的天性获得真知;他们
高谈阔论,为的是教训别人,而不是为了吐露他们的心声。”
为打发
无聊的
时光,他想研究植物,当他兴致勃勃地查看植物学书籍时,又为那些不学无术的植物学家
大失所望,他又牢骚了一番,批评那些植物学家的肤浅,所述的
观点不过是鹦鹉学舌,毫无创见。
卢梭没有
倚老卖老,这十篇散步笔记,等同于他的私人
日记,生前没有
发表,况且,此时的他,在所有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糊涂、可笑、落魄的老头,从他的文字来看,却比任何人都要清醒。曾经声名大噪、
名利双收,他有沉迷于这种氛围中,但
回忆起来,并没有炫耀过去的光芒,而是对那些虚伪的人和事感到
痛心疾首。他那颗敏感的心,仍记得一个细节:他还被封为杰出的名人时,到一个上流社会的
家庭作客,他走进去,发现这家仆人对他十分无礼、轻视,没有表现出像对一个尊贵客人那样的
态度。
过去的
荣耀,后来的颠沛,他的心眼不是变得狭隘,而是去
追求本真的东西,能使愉悦感涌上来的,就得做到让身心与大自然
融为一体。湖泊上波光涟漪,清风徐徐,他就是自然中的一物,心灵纯净透亮。他说:“我一到了
绿树成荫的地方,就感到彷佛是进了人间天堂,一下子就觉得我是人类中最
幸福的人。”
“鲜艳的花,碧绿的草,枝叶繁茂的森林,流水潺潺的小溪……”笼罩在这些景物之下,他才得以喘息,忘记世俗的
伤害。他希望做回一个人,一个接近自我的人,里面住着良知,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不受蛊惑,远离纷扰。他注重精神的追求,
每时每刻为自己的精神提供养料。他说自己的思维已枯竭,只剩下感知
能力,他没有沉湎于自己的
无能为力,一盆干枯的花草,也许大家对它存活不抱希望,但他却不
放弃,不断地给花盆添加营养。他确实痛恨那些给他带来
痛苦和磨难的人,但又想方设法地去
宽容他们,因为
执著于别人的伤害,等同于给自己再多补一刀。
晚年的卢梭,孤独,然而这份孤独,缓解了他心中的痛楚。能够与孤独
和平共处,在这个别人看不懂的内心
世界自由翱翔,一切才会变得容易承受。理解自然、理解孤独,一个人就已是贵族——精神的贵族。理解这一切,最浅显的道理会时刻萦绕在耳旁:幸福,是心灵无
空虚欠缺之感,它的居住地是在内心。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四):我的心既敏感又善良又不可一世
看这本书的理由很
简单。
因为一方面
我喜欢卢梭既骄傲又敏感,内心是情感很丰盈的。
另一方面,很爱走路的时候瞎想。
想看看,卢梭竟然在散步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
不过这本书,并不是我心中一开始想象的
拥有悲观的
乐观主义的感觉,而是整体基调是内心纠结者的对话。
一方面承受着孤愤,另一方面呢又不断去释怀这些感受。
总体来说,如果怀揣着对这种纠结的反感的读者很容易对他纠结的情绪折磨疯掉。
而如果对于一名对目前不
开心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深深的共鸣。
抑或觉得卢梭纠结的东西也蛮
可爱的。
分享一下部分个人觉得不错的
句子。
我曾经做过短
时间的斗争,然后,尽管我拼命
挣扎,但毫无成效。我既不懂得斗争的技巧,又缺乏斗争的策略:既无心计,又欠谨慎,而且
直来直去,匆匆忙忙急躁行事,因此,我愈是斗争,反而陷入困境。
.我的心在逆境的洗涤下,已得到净化;即使细心观察,也很难发现在我心中还残存有什么应当受到指摘的倾向。
我要把气压表放在我的心上,这样有针对性地长时间反复进行这项工作,必将使我活动与物理学家同样精确的结果。
1.
人生的逆境无疑是一位
伟大的教师,不过,对它的交到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而且,从它的交到中得到的教益,往往抵不上所交的学费。
2.愚昧却
很甜蜜的
信任感
3.时间和
理想向我揭示了可悲的事实真相,使我认识到了
苦难的根由,使我认识到这一切已无法挽回:我唯一能才去的方法是:
逆来顺受,
听之任之。
4.人们什么都想到了,唯独这一点没有想到。所有的老年人都比小孩更留恋
生命,比
年轻人更舍不得现在的
生活,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努力都为的是今生,只是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的一切辛劳都是白费劲。他们的一切财产以及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成果,在他们
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得舍弃。
5.一个人
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
信心。
6.他们的哲学是对别人宣扬的,而我需要而是为自己的哲学。趁现在为
时尚不太晚,我要尽一切努力去寻找这种哲学,以便获得一个能指导我今后的行为的准则。
7.一旦拿定了我的注意,确定我奉行的原则,我今后就终身要成为我经过
深思熟虑之后应当成为的那种人。
8.我自己的思想是建立在我为它营造的坚固基础上的,所以是如此安然地得到我的良心的庇护,以致任何旧的或新的奇怪的学说都无法干扰它,都无法片刻扰乱我的
安宁。
9.只有
耐心,
温情,
听天由命的态度,正直和公正才是一个人自身可以不断充实的
财富,是任何人都抢夺不走的,甚至死亡也不会使他
失去其价值
通过书本,看见他人的内心,通过书本找到共鸣,通过书本,去填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