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初》是一本由王尚文 / 郭初阳 / 颜炼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之初》读后感(一):如镜,反省自我;如灯,照亮前方
周有光先生作序、王尚文
老师主编的《人之初 现代蒙学四十六课》,近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有幸拜读,实感受益良多。
全书约20万字,编者从中外人文
经典中萃取46个关键词—容我在此一一抄录,实在不想漏掉哪一个—自爱、自知、
自信、自省、自胜、良知、仁义、
尊严、理性、
善良、敬畏、
真诚、
亲情、容忍、独立
思考、
理想、祖国、自然、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权利、
责任、科学
精神、合作精神、守信、
感恩、生死、
命运、
人生意义、兴趣、自我
教育、读书、践行、惜时、警小、谦逊、
礼貌、
友谊、
爱情、两性、金钱、
挫折、
勇气、
幽默,编成46课,每课由“经典论述”“
故事”“诗歌”三部分构成,以关键词为核心,三部分相互支持、相互阐释、相互印证。
作为一个精选集,本书不单可以开阔读者的
阅读视野,更能激发人们反思自身,尤其是青少年在
成长的道路上,更加需要类似的读物让
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此书如镜,可以让人反省自我。每一课的选材中,经典论述部分或许仅能让人有宏观或粗浅的认知,故事部分却可以触动
我们的心灵,一个个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在
伟大作家的笔下就像活在
现实中的人一样,用他们的
经历向我们演绎每个主题的精确内涵,经典文字的代入感让我们禁不住会进行“换位思考”—我如果是故事中的人物,我会怎么办?我会恪守高尚的道德还是向
自私的恶魔妥协?我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奋勇无前还是任凭本能反应畏手畏脚?阅读每
一个故事的同时,我们正是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每一则故事都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自省。诗歌部分,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文字的美感、韵律的美感、真理的美感。给人以无尽的
享受。
此书如灯,可以照亮前方。蒙学,
顾名思义乃启蒙之学,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主要使用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当然,传统蒙学中很多精义在现代还是很
有价值的,但看看目前很多
一窝蜂学国学的家长
孩子就知道情况是很
不容乐观的。置时代发展变化于不顾,让孩子一味地背诵三百千,似乎穿了汉服就能回到大唐,背会了三百千就能复兴中华
文化。让辨别力很低、可塑性很强的
孩子们不加选择、
囫囵吞枣地读诵三百千,表面上似乎是加强孩子的国文素养,实则是对孩子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我们活在21世纪,活在一个全球化愈来愈炽热的时代,我们要培养的孩子也应该是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符合人类对
价值真理共同认知标准的孩子。而此书恰恰给青少年和家长
朋友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起点,为什么每一个关键词都让我们认同,为什么每一个故事都
让我感动,我想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在我们血液里本来存在着,这本书所选编的经典文字把它们从我们的血液中唤醒。
20万字的书,读起来却花费了我不短的
时间,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每一个关键词下都激起了我
内心的澎湃。
《人之初》读后感(二):郭初阳:回想人之初
本书源于一位古稀老人的奇思妙想:以某个
人生关键词为核心,让警句、诗歌和故事围绕着这个词语旋转,各自划出不同的轨迹,然而始终为这个关键词所吸引。
以此类推,倘若有几十个核心词,
拥有各自捕捉住的警句、诗歌和故事,核心词一圈圈地自转与公转,那样转出来的一本书,就仿佛一个小小的词语银河系,足以让少年人驻足细观,可以从中辨认方向,也得着一些
启示。
这个想法得到了一位更老的期颐老人的
鼓励,“时代变了!”已经111岁的周老先生在鼓励的序言里写道,“我们必须为青少年探索……”
从二〇一三年起,本书的近五十个关键词已经确定:自爱、自知、自信、自省、自胜……从
一连串以“自”开头的词语,能看出主编王尚文先生的立意,乃是希望
年轻读者知道,认识自己与探索
世界是同等重要的人生事务,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开始丈量时的定点就是自身。一翻开这本书,乌纳穆诺的
句子就
映入眼帘:“对于宇宙而言,我是
微不足道的,而对我自己,却是一切。”知道一己的渺小,也明白此身可贵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成为一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参与者,成为一位
爱人如己的实践者。
因为几位编者分处两城,聚首不容易,编写的几年间,三次聚会商议,第一次是炼军兄和我去金华,第二三次则是王老先生专程到杭州。碰头的日子里,三个人把几大包书搬来搬去,围坐在一起从早到晚地讨论。午后困乏却不敢稍息,炼军和我用咖啡,王先生则泡一壶浓茶提神。老先生中气很足,偶有
惊人之举,记得谈论“亲情”选文时,选文太多,一时迷乱,老先生在一叠书中翻检,读到一篇,兴致上来了,突然猛拍一下桌子,挺身立起,伴着一声大喝:“好,就这篇!”炼军和我正围坐在同一张桌旁苦翻冥想,
突如其来的拍桌声、大叫声、霍然而起的风声,着实被吓了一跳,等我们回过神来,仍有余音回荡,咖啡杯里的小银勺还在叮叮作响,荡漾着杯中的风暴。
“哪一篇,哪一篇?”我们惊问道。
“这篇——西西的《煎锅》。”王先生一脸
天真的得意:“好,实在是好哇。”
服务生跑过来看,以为店里有人在吵架,我们镇定下来
因势利导:“请给我们加一点水,谢谢。”
记得汪曾祺在编自选集颇感犹豫,说自己仿佛老太太择菜,把择掉的黄叶枯梗拿起来再看看,又放回到好的一堆里。身为作者倒也罢了,反正选来选去都是自己的;身为编者就更加
左右为难,篇幅有限,收入了这家就
错过了那家,常常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用诗人张枣的诗句来形容,就是“得从小白菜里/从豌豆苗和冬瓜/找出那一个
理解来”。比如“自胜”一章,经典论述有老子和柏拉图,诗歌有曼德尔施塔姆,故事的版块,多丽丝•莱辛的《海底隧洞》讲述一个少年冒险挑战自我的经历,再合适不过了,可惜单篇就有七千多字,存档了很久,终于
忍痛割爱,最后选用了另一位诺奖得主的名篇,非常切题,篇幅也正合适。
同样的,柏拉图《洞穴比喻》之于“理性”,张问德《答岛田书》之于“祖国”,弗兰克《德黑兰的死神》之于“命运”,埃梅《最后一名》之于“挫折”,汪曾祺《鉴赏家》之于友谊,弗里德曼《石币之岛》之于“金钱”……无一不是让人拍桌叫好的契合之作。
到了二〇一四年八月,四十六课的内容已经编辑妥当了,炼军兄的本行是诗歌评论,按照一以贯之的精确度
追求,将里面的每一则材料,全部从原书中逐张复印,一一剪贴好,装订成册,再把册子一式三份印出来。拿到这本好几斤的手工版《人之初》,我真切感到了工作的重量。记得炼军兄的第一本专著是论述汉语新诗的诗意变形,名为《象征的漂移》,在秋风与春雨、蝴蝶与天鹅之间腾挪,何等轻盈!而这本手制的《人之初》,用的却是最笨拙的方式,粗陋的装订,显然,这是
聪明人下笨功夫的典型,只为了保证每一个字的准确。记得炼军兄说起他当年写博士论文,定稿存在电脑里,总觉得电子版不够安全,特地买个打印机,吱吱嘎嘎打印了一份才安心;过了
一段时间发现电子版要修订,修订之后只能再打印一份……如此十来次后,打印机旁的博士论文不断升级,越叠越高,从地板几乎叠到与书桌平齐。与这样的队友一起编书,岂敢稍有懈怠。
二〇一四年八月以后,本书进入长时间的收官阶段,引文出处的再次核查,某篇的另一译本对照,经典论述的微调……直至二〇一六年,待到付梓之时,查看往来的编辑邮件,计有一百二十一封。为了编这本由经典作品构成的《人之初》,我们披沙沥金用了四年,深信经典能够帮助年轻人立根基、启蒙蔽、开
智慧。编者花费了许多时间,是为了节约读者淘洗的工夫,因为人生
短暂,所以
优秀读者不必在二三流作品上耽延。
如果用本书中的篇目,对应着来形容三位编者,那么炼军兄业已成了“嗜书魔”(伦茨),王老先生理当为“师之大者”(黑泽明),我则是西西笔下的那口“煎锅”无疑了。四十六个主题,就是四十六个智力游戏,每闯过一关,经验和悟性就提升了一层,受益最多的首先是编者自己,等到四十六道关卡全部闯完之后,我领悟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编书有损
健康——找不到合适的篇目会得
抑郁症,找到了合适的篇目又导致高血压——与书本鏖战不休的各位
朋友们,此中有真意,安可不慎哉。
《人之初》读后感(三):文明花开在节气
时逢今日,国学遍地而起,“三、百、千”与《弟子规》等,即古之所谓蒙学教材,得以重出江湖,再入儿童启蒙视野。蒙学之义,不
离开启儿童心智,自幼年便培育其希贤希圣之心,敦促其正心诚意
安身立命。然而时世变迁,儿童启蒙
话题复热,我们却不得不再次思考启蒙的真义。
无论开蒙抑或是启蒙,其起点总在于人类意识混沌之初的状态,诚然这与时间的更替却又并非始终同步。开辟鸿蒙,人类欣欣然张目四望,惊觉有身有人世的万千气象,同时也有亚当夏娃对自己的人身也会羞涩的
茫然无措,人之所以为人,从此成为一个亘古的话题。
天地之始,有物浑然,人之初生,是皆赤子。以其初见世界的鲜洁与新意,生机无限从此肇始。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却又在之后的
岁月里潜在成为人类的精神基因、遗传密码,在集体话语的狂欢中,湮没了初始的觉醒。于是,我们一路走来,往而不返。精神的原乡成为遥远古老的神话,追随时间的洪流,人类被裹挟其中,时而有岁序的更迭,家山的遥望,以及散落于历史风烟中的家族兴衰,在或不在的祖先坟墓,还会惊醒我们在这邈远广袤的时空中,寻找自己的坐标,回望初心,也探问人之一生走出的轨迹究竟是否可以回到最初的原点?
人之开蒙,知身知世,恰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儿童受启蒙之学,而期许一身可以成人,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堂堂七尺之躯,于天地之间,站立一大写的“人”。只是今天农耕文明的田园余温已成为城头一抹残阳斜照,人类
社会开向现代文明的行程却未尝止息。文明的花开始终应和着节气,在随时之中获得
永恒。
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为王尚文先生《人之初》一书撰序,亦是深感于此。面对“世界正经历
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价值多元,新知层出而不穷,“为青少年探索新的人文启蒙路径”,尤为
当务之急。世殊事异,而当今人类的心智,离开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又是否行而未远?
此书采集
古今中外文明经典,汇聚一书,如王尚文先生所愿,“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涵盖天下文明,由“经典论述”、“故事”、“诗歌”三者互为参照,集成青少年成长的四十六课。古有往圣前贤,今有志士仁人,火种微光,传续不绝。而启蒙之精神,实则
一脉相承。传统与现代,相融也相忘。往古时代的教化人伦,当下之世的法制理性,一一都期冀于人类心智的健全。而青少年在以天真之眼打量世界的同时,正需要这样一面镜子,集古今中外之前人经验,完成他们对世界一个立体的认知,也照见自己在这夐远时空中的位置,照见一己人身,有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观此书不仅可作为青少年的启蒙读物,实则对成人来讲亦是不无裨益。由蒙学想到启蒙,而启蒙之话语虽则或有解,或无解,然而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当孩子们藉由此路走过蒙昧之初的时候,自有会心的一笑。四十六课汇一书,往事听风雨,而年轻的一代,正是花开在节气里。
《人之初》读后感(四):选择的意义 ——读《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有感
中国哲学: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我一直坚信,当我们张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带有什么恶意。那时,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是欣喜和关心,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无限的兴趣和好奇。我们不断地选择和尝试,只是为了更多的去了解未知的世界。
如今《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这本书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整本书用四十六个关键词支持整本书的架构,每一个关键词由“经典论述”、“故事”和“诗歌”三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相互支持、相互支撑、相互印证。它就像人生路上的智慧锦囊,指引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通往未来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不管你走哪条路,你的未来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你的现状是你之前选择的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将决定之后的人生。无数个不可把握的选择和无数个自己控制的选择组成了我们生动的人生,让我们不断明白选择的重要性。在人际关系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亲人,却可自由选择伴侣、朋友、同事、伙伴等。在人生进程中我们仅能选择己成模式的社会形式,如升学模式、社会习俗、商业形式等,但可造就自己独有的模式。
身体的成长,这是不可抗拒和不可把握的,长成什么样完全看遗传。思想的成长,在走向成熟之前的各种际遇,首先在你成长的路上,选择正确的启蒙教育,然后不断磨平你表面性格脾气的菱角,你可以选择有意识的战胜自己的情绪,发展内心自主性,内心不断褪变、调整,思想识见逐渐圆满,最后由内而外焕发新春。
当我们迷茫人生的各种际遇,执着于各种得失,固执于小我心境时,我们就陷入了局部陷阱,看不到整部戏的大纲,听不到戏份的弦外音,更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这时,如果我们把认识中的所有际遇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那么得失、际遇、情感统统变成了我们成长的契机,选择以积极的心对待,生活就永远不会局限你,常以有益的方式互动你,让你感觉到生命之于成长的生动。在成长的眼光里,人类所有的情感、美丑都将臣服于你的眼光,所有负面的物事都将转为正面的,在心中沉淀、淡然于无形。也许心境真能通神,历尽艰辛,千帆过尽不置一物,不着痕迹,因为正确的选择,始终立足当下,望向前方。
我们的生命中充满了选择,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不同的选择会使我们的生命走向不同的方向,从此产生不同的命运和结局。面对选择,我们需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走向成功之路,让人生更有意义。
《人之初》读后感(五):达不到目的的巫师 ——关于《人之初》的一点感想
在《人之初》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达不到目的的巫师》。
一位圣地亚哥的副主教想学魔法,来到西班牙的托莱多,拜访著名的巫师堂伊列昂。巫师同意传授魔法,只提了一个要求:将来要记得报答。副主教当然满口答应。后来副主教升了主教,又一路升为大主教、红衣主教,直到做上了教皇。然而巫师所请求的报答,却一再落空。最后巫师只得请求教皇赏赐一点食物回家去,却也被教皇无情拒绝。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教皇突然发现自己依然坐在托莱多巫师家的地下室里,自己依然只是那个圣地亚哥的副主教而已。
这则故事,也可以看作是《人之初》这部书自身的某种隐喻。
本书的副标题是“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其用意在于启蒙。
按传统的朴素的观点看,小孩子粗晓人事,到识文断字,能写会算,差不多也就是实现“启蒙”了。要达成这样的“启蒙”目标,用传统的蒙学读物,如“三百千千”之类,也就足够。
这里顺便说一句,传统蒙学读物,我个人比较偏爱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将其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并列,是委屈了它。至于后来又混入《弟子规》之流,更是莫名其妙。有识之士,当为周兴嗣《千字文》一大哭。
不过《千字文》再好,在当下,也难以达到“启蒙”的目的了。因为“启蒙”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现代意义的“启蒙”,已经不能满足于识文断字,而是要指向个体生命在精神上的觉醒与树立。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编者才会把“自爱”、“自知”、“自信”、“自省”、“自胜”这五个关键词放在最前面。如果把这样的“启蒙”放回传统语境中,其实大约相当于“明明德”,是古人“大学”所要求的内容。
一个人从浑浑噩噩,到自我精神觉醒,有时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在极短的时间里面,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力量简直不可思议。
我的第一次精神觉醒来得很晚,但当其到来之时,确有一种脱胎换骨、改地换天的感觉。
这样看来,启蒙,不就是一种魔法么?
本书的编者,就像是高明的巫师。他们怀揣着上等的魔法——关于成长的魔法。
四十六个关键词,就是四十六门神奇的法术。经典论述、故事、诗歌三个部分,就是修习法术所共用的操作平台。至于修习的途径,则如本书编者王尚文先生所说,是“碰撞、质疑、解构”,编者希望“在这种碰撞、质疑、解构之中,使那些看似明晰的观念,在读者那里变成切身的追问和回答。”
本书选文简约精炼,四十六个主题,才三百多页。这对读者来说是件好事。就好像上等的魔法就摆在那里,用不了多久就能学完。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让人读来颇为心动的文字:“启蒙发覆,此为津梁。以立天地,以迎朝阳。”如果魔法学得好,大概就是这样吧。这是多么美妙的愿景啊。
不过,愿景如此美妙,反倒让我有点担心。
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故事——巫师与副主教的故事。
可以想见,托莱多的堂伊列昂既然是极负盛名的巫师,那么找他学魔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而这位副主教只是众多求学者之中的一个。堂伊列昂对其他的求学者,大概也用过相似的魔法——制造幻境,用来考验他们的内心。
如果你梦想致富,他就让你腰缠万贯。
如果你梦想胜利,他就让你摧城拔寨。
如果你梦想爱情,他就让你佳偶相伴。
如果你梦想美名,他就让你誉满寰宇。
你不断地获得,不断地满足,同时也就不断地迷失。在这个过程中,你深陷,你沉醉,却独独没有想过:我是否配得上?
故事中的这位副主教在晋升至教皇的过程中,但凡有过一点自我怀疑,大概就能够从幻境中走出。可惜他没有。
那么,在故事之外的我们如何?
本书编者王尚文先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而混乱的时代”。而我觉得王先生似乎乐观了一点,或者是因为他要对孩子们说话,所以留了余地。
我认为“多元而混乱”只是表象。在其背后有一个极大的、几乎笼罩一切的单一价值。如果让我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时代主流的人生理想,那大概是这样吧:有金子,有面子,年轻美貌如孩子,世界各地兜圈子,最好活上几辈子。
不断获得,不断满足,却独独没有自我觉知。这难道不也是处在幻境中么?
按照本书编者的想法,破解幻境的法门,叫做“自知”——《达不到目的的巫师》,正编在“自知”这个关键词下。
而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没有“自知”,就通不过考验,就不具备学习的资格。但“自知”本身,恰恰是学习的内容之一。照此推理,则可以得出:你若不具备“自知”,即不能开始学习“自知”;你若具备“自知”,则不学习也具备。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巫师的魔法是骗人的,或者专以戏弄人为乐?
也是,也不是。
本书编者对读者,当然是充满了亲切和善意的。
但是,启蒙不是服务,不是娱乐。启蒙者要对学习者提要求,就像巫师堂伊列昂要对副主教提要求一样。而编书相比面授来说,有一个麻烦,即没法直接跟学习者对话。于是,编者只能把面试的环节隐藏在文字的背后。
要我说,编者之所以吝惜笔墨不写导读,固然是出于审慎和谦虚,希望给读者留出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但恐怕也有以此来考验读者的用意在。没有导读就没有耐心看书的,或者不是本书的恰当读者,或者就是还没遇到恰当的时机。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
真正的启蒙,不是强加,不是无中生有。
真正的学习,不是索取,不是添砖加瓦。
上面的所谓悖论,也根本不是悖论。
学习“自知”,恰恰要建立在已有“自知”的基础之上。因为幻境随时而有,迷失随时发生,故只有通过立足于“自知”的学习,加上勤苦,加上高人指点,才能将这本来具有的“自知”保持下去。如若不学,则那些脆弱的“自知”亦恐丢失。
这样看来,“启蒙”真是一件辛苦的事,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巫师堂伊列昂魔法高超,但估计他一辈子用得最多的,却是那个将不自知的人挡在门外的幻术。不知他自己的独门绝学、拿手好戏,可有人愿意学?他的心情,估计也相当寂寞吧。
堂伊列昂满可以降低学习的门槛,让学习者尝到一点甜头,他自己也可以借此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但高手总是有一点矜持的,为了这一点矜持,就要失掉很多,错过很多。我感觉本书的编者也正是这样,他们并没有敞开门户,把所有读者都放进来。
在这个时代讲“启蒙”,本身就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故事中的副主教,最初还愿意放下身段登门拜访巫师,这其实已经相当难得了。在今天,你只要打开手机,就既是位高权重的教皇,又是法力无边的巫师。
教皇:堂伊列昂是谁?
侍从:一个魔法师,据说很厉害。
教皇:他的魔法能厉害过我?
侍从:当然不能。不过,他的魔法与众不同。
教皇:是吗,那去把他找来——哦不,他一定有APP,或者微信公众号?
侍从:没有。
教皇:连这点头脑都没有,骗谁呢?
侍从:可是……
教皇:去,跟他说先把公众号开通了,我替他发朋友圈。
侍从:估计他不一定肯。
教皇:什么?我好心传授一点魔法给他,他还不肯了?
侍从:不是不是,他的魔法……跟您的不一样。
教皇:哼,连最基本的都不会,还不一样呢。他也就只能骗骗你这种人。
侍从:啊?真的吗?
教皇:废话!我什么时候看错过?
《人之初》读后感(六):给孩子一双“慧眼”——读《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长君如梦 )
在21世纪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当代中国,是把孩子困在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为代表的传统蒙学里,像全国各地盛行的蒙学班那样,让孩子摇头晃头地背诵“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还是“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用各民族各国家之文明给孩子以启迪,让他们自孩童起就能睁眼看世界,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当代蒙学要首先面对的问题,《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好的尝试。
传统的蒙学教育虽然也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基本的伦理道德有一定的感知等教育的内容,但重点是培养儿童的识字书写能力,缺少的是对孩子的天性的释放以及智慧上的启蒙,让孩子未能自童年起就睁眼独自去打量这个世界,这与现代教育的本质是背离的。
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的蒙学自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所谓启蒙,康德认为是将“人类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而一个不成熟的人缺乏的是运用自己理智的能力,教育就是要让人在没有他人教导的情况下具有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启发,启发孩子睁眼认识周遭世界,这也是蒙学的题中之义。
毋庸讳言,虽然《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为代表的传统蒙学历经千百年,也取得了教育的成功,但在这个天翻地覆巨变了的当代中国,如果还囿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的蒙学世界里,而罔顾世界文明日新月异的激变,这是教育者以及为人父母者的最大的失职。在当今世界,各国与各文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唯有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博采人类文明之精华,对儿童加以启蒙,让他们自孩童起就能够睁眼看世界,才是蒙学以及教育的真谛所在。
在这个意义上,《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的编选者用心良苦。本书从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把儿童的启蒙内容细分为自爱、自省、自信、良知、仁义、敬畏、尊严、自由、权利、民主、平等、法治等主题,每一主题下又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广寻切题的故事、诗歌、小说以及经典的论述,同一主题下的内容能够做到相互阐释,甚至在相互碰撞之中激发孩子去质疑已有的经典论述,慢慢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判断,这才是当代蒙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例如,在“尊严”这一主题下,编选者先引用孟子和丘吉尔的经典言论,告诉孩子什么才是人的尊严,然后在芬兰作家阿伊诺•卡拉斯的小说《培尔哈德•利菲斯》中让孩子体会何为尊严,最后在俄罗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致生命》中让孩子领悟尊严对生命的意义,这就把教育从简单枯燥的道德说教面孔中解脱出来,赋予教育以生命与流动,让孩子在其中获得省悟与警醒。
更难得可贵的是,书中很多主题的编排以及内容的筛选,是传统蒙学没有触及的,如法治、自由、民主、平等、科学、两性、爱情等,而这些却是孩子在当代世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唯有处理好了这些命题,才能在当代社会更好地与人相处,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早在1925年,鲁迅先生在杂文《论睁了眼看》中就告诫我们要敢于睁眼看世界,在我的理解中,博采世界各国的文化给孩子以启蒙,让孩子能够以一双慧眼去打量当代世界,也应该是睁眼看世界最可贵的举动吧。
为人父母者,当和儿女一起细读这本《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教孩子学做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孩子一起学做现代意义上的“人”,如此,方是编选者筚路蓝缕,不辞辛苦地编选此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新的一年,和孩子一起打开《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吧,从“自爱”开始,和孩子一起开启人生启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