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逃》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路可逃》读后感(一):冯骥才口述史里的几个小故事
春节期间在飞机上读了冯骥才口述史的第一本,《无路可逃:1966—1976》,深深感到了一种被扭曲的绝望。相似的故事已经被讲了三十多年了,并不新鲜,甚至有些老套,现在流行的是翻案了。但是,当你从当下的空气中,只需细细捕捉,就闻到相似的味道时,你可以肯定,那些本质的东西还在,那些恐惧的东西还在。
第一个故事,是那十年的各种“运动”。
关于那十年,大众所熟悉的可能只是最开始的“破四旧”等运动,但冯骥才回忆说,其实那十年各种主题的运动是不间断的,比如“清理阶级队伍”(1968)、“一批三查”(1968-69)、“一打三反”(1970)等,这些连续的其他运动,一般人可能就不熟悉了。除了冯骥才回忆的这几种,还有初期的“一斗二批三改”和后期的“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总之,这十年是运动是连续的,每年都有新主题、新花样。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可不是像后来那样,写写材料、赌咒发誓、表个态就完了。而是充满着令人精神高度紧张的具体措施,要对别人进行揭发,要翻脸,这就非常可怕了。
冯骥才回忆:有次他的一个关系很一般的同事来串门,他去沏茶倒水时,这名同事突然将收音机拧开开关,调大音量,却不调台。冯骥才马上意识到,这是他想知道自己是否在昨晚偷听“敌台”,是否还没来及调频率。冯骥才的确是听的,但恰好那天可能是孩子或是妻子后来调过了台,因此并没有发现什么,冯骥才只是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个故事,则连我都吓了一身冷汗。
冯骥才和妻子在同一家单位,是书画社,1968年的某一天,妻子和另一个女同事印完了一块画版,要一起送到车间去。这块画版是领袖像,包装纸有些油腻,还带着些红颜料,用绳系着,妻子拎着画版交给女同事时,随口开玩笑说“像是块火腿”,冯骥才一听,大惊,正想着岔开话,女同事已经开口说:“冯骥才你可听见了,你老婆可说领袖像是火腿!”冯骥才竟然马上回口说:“我没听她说,倒是听你说了,这屋里可就咱们三个人。”冯骥才这样写道:“拔剑相向,好像瞬间来到你死我活的时刻。运动中有时就这样,忽然反目、生死立见。”这个女同事楞了一下,马上笑着说:“那就谁也没说呗。”(p94)
这个故事的场景我反复进入了许多次,每一次,我都是一身冷汗的出来。换了你,换了我,会这样“机智”吗?这些原本是同事之间芝麻绿豆的龃龉,就会瞬间变成炸弹。
第三个故事,则是身不由己的扭曲。
冯骥才的幸运,在于他年龄大,那时候已经工作了,多少和工人阶级沾点边。因此,上山下乡的事儿没落到他身上。但在回忆中,他提供了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上山下乡开始后,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放孩子走的。于是各单位的职工就会去给家长施加压力,冯骥才也在其中,他们施压的办法很简单:撤销这些孩子的户口,没收粮本。这就意味着孩子们如果不走,连口粮都没有了。
而在送知青们走的时候,冯骥才又被派去车站维持秩序,哀鸿遍野,哭天喊地,他和别人围成人墙,以免送行的家长冲击到火车,而他在死死拦住一个老太太的时候,老太太朝他的手臂狠狠咬了一口。
冯骥才回忆说:“我无论站在什么位置都被扭曲着”。(p126)
众所周知,这些知青,就是初期打砸抢的红小兵们,而等待他们的命运,是否值得同情?还是说也像冯骥才自己反思的那样,在什么位置都会被扭曲。
这几个故事是这本小书里我印象最深的,而这种感触,也在于同样的扭曲感,只是程度没那么深,没那么剧烈。但是那些本质的东西,彻底消失了吗?
《无路可逃》读后感(二):“无路可逃”的时候,该做些什么--读《无路可逃》
1《无路可逃》读后感(三):记忆禁区
关于文革的作品不多,或者说我读过的不多,似乎它是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区,但就像不能讳疾忌医一样,腐烂的创口应该彻底清理,哪怕鲜血淋漓、痛彻心扉,否则就是养痈为患,最后会危及生命。
文革是对人的摧残,人的个性、尊严、理想都被狠狠践踏,每个人都露出狰狞的一面,亲情、友情、爱情荡然无存,世间没有了温情,有的只是内心的高墙。
人性最初是善是恶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坏比学好更容易,所谓“未见好善如好色者”就是此理。文革给了恶行一个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土壤,恶行不被认为是恶行,于是作恶的人层出不穷,作恶的手段也花样翻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人没有了廉耻,社会也不问是非,善行得不到宣扬,恶人窃据高位。
但是文革最令人恐惧的不是善恶的不分,而是对社会的禁锢,人们没有了自由,无论行为还是思想。
“忽然车厢里的喇叭广播一条没头没脑的新闻说:伟大领袖的身体非常健康,经医学鉴定,伟大领袖至少活一百四十岁,他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
简单的文字,读来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浑身发冷如坠冰窖,这简直就是《一九八四》中“老大哥在看着你”的现实版,有种荒诞又恐惧的感觉。
幸好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确实应该感谢老天把我生在文革后的年代。了解文革,让人更易理解现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是每个活过文革和没有经历文革的人的幸运。何为福气?“真正的福气是命运把你的一切肆劫一空后,忽然把你最渴望的东西扔到你的面前,如同饥寒交迫中一个热烘烘的馍。”
《无路可逃》读后感(四):未经历者的反思
最近这段日子坚持阅读,前前后后读了冯骥才先生的《无路可逃》和《一个人的一百年》,还有金宇澄先生的《繁花》。在阅读这三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反思与查阅资料,对我们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