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路可逃》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7-07 18:27: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路可逃》的读后感10篇

  《无路可逃》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路可逃》读后感(一):冯骥才口述史里的几个小故事

春节期间在飞机上读了冯骥才口述史的第一本,《无路可逃:1966—1976》,深深感到了一种被扭曲的绝望。相似的故事已经被讲了三十多年了,并不新鲜,甚至有些老套,现在流行的是翻案了。但是,当你从当下的空气中,只需细细捕捉,就闻到相似的味道时,你可以肯定,那些本质的东西还在,那些恐惧的东西还在。

第一个故事,是那十年的各种“运动”。

关于那十年,大众所熟悉的可能只是最开始的“破四旧”等运动,但冯骥才回忆说,其实那十年各种主题的运动是不间断的,比如“清理阶级队伍”(1968)、“一批三查”(1968-69)、“一打三反”(1970)等,这些连续的其他运动,一般人可能就不熟悉了。除了冯骥才回忆的这几种,还有初期的“一斗二批三改”和后期的“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总之,这十年是运动是连续的,每年都有新主题、新花样。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可不是像后来那样,写写材料、赌咒发誓、表个态就完了。而是充满着令人精神高度紧张的具体措施,要对别人进行揭发,要翻脸,这就非常可怕了。

冯骥才回忆:有次他的一个关系很一般的同事来串门,他去沏茶倒水时,这名同事突然将收音机拧开开关,调大音量,却不调台。冯骥才马上意识到,这是他想知道自己是否在昨晚偷听“敌台”,是否还没来及调频率。冯骥才的确是听的,但恰好那天可能是孩子或是妻子后来调过了台,因此并没有发现什么,冯骥才只是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个故事,则连我都吓了一身冷汗。

冯骥才和妻子在同一家单位,是书画社,1968年的某一天,妻子和另一个女同事印完了一块画版,要一起送到车间去。这块画版是领袖像,包装纸有些油腻,还带着些红颜料,用绳系着,妻子拎着画版交给女同事时,随口开玩笑说“像是块火腿”,冯骥才一听,大惊,正想着岔开话,女同事已经开口说:“冯骥才你可听见了,你老婆可说领袖像是火腿!”冯骥才竟然马上回口说:“我没听她说,倒是听你说了,这屋里可就咱们三个人。”冯骥才这样写道:“拔剑相向,好像瞬间来到你死我活的时刻。运动中有时就这样,忽然反目、生死立见。”这个女同事楞了一下,马上笑着说:“那就谁也没说呗。”(p94)

这个故事的场景我反复进入了许多次,每一次,我都是一身冷汗的出来。换了你,换了我,会这样“机智”吗?这些原本是同事之间芝麻绿豆的龃龉,就会瞬间变成炸弹。

第三个故事,则是身不由己的扭曲。

冯骥才的幸运,在于他年龄大,那时候已经工作了,多少和工人阶级沾点边。因此,上山下乡的事儿没落到他身上。但在回忆中,他提供了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上山下乡开始后,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放孩子走的。于是各单位的职工就会去给家长施加压力,冯骥才也在其中,他们施压的办法很简单:撤销这些孩子的户口,没收粮本。这就意味着孩子们如果不走,连口粮都没有了。

而在送知青们走的时候,冯骥才又被派去车站维持秩序,哀鸿遍野,哭天喊地,他和别人围成人墙,以免送行的家长冲击到火车,而他在死死拦住一个老太太的时候,老太太朝他的手臂狠狠咬了一口。

冯骥才回忆说:“我无论站在什么位置都被扭曲着”。(p126)

众所周知,这些知青,就是初期打砸抢的红小兵们,而等待他们的命运,是否值得同情?还是说也像冯骥才自己反思的那样,在什么位置都会被扭曲。

这几个故事是这本小书里我印象最深的,而这种感触,也在于同样的扭曲感,只是程度没那么深,没那么剧烈。但是那些本质的东西,彻底消失了吗?

  《无路可逃》读后感(二):“无路可逃”的时候,该做些什么--读《无路可逃》

1
这是一本不厚的书,读前却被我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毕竟描述那段狂热荒唐岁月的书,在能找到的不多,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刚好是“1966—1976自我口述史”。那么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2
就像暴风疾雨,虽然天会先有点变灰,先掉下几个雨点,可是当真的来临的时候,又是那样的猛烈,席卷一切。也许还想着明天如何下个月如何明年如何的时候,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温暖安全的家,被突然冲进来的人反复抄家,之前珍视的物品,成了“四旧”甚至是罪证。熟悉的人们,突然就成了敌我矛盾的双方,甚至要将对方打到在地,再狠狠踩上几脚。都变了,脑筋如何能转的过来,如何能适应的过来?
3
我也觉得,人性本恶,来源于自私以及窥探他人隐私等心理。在朗朗乾坤之下,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也许并不会显现出来。但是迅猛的风暴裹挟之中,也许突然发现,这些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做出来,甚至成了体现自己觉悟和“革命性”的体现。无论是背后打小报告,还是冷不丁打开收音机看有没有“收听敌台”,都让作者一遍一遍地领悟到人心可能的险恶。
4
如何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呢?作者好在有美术和写作的功底,可以寄情其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为自己临时觅得一小块喘息之地,虽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机缘巧合,可以得到一处较为僻静的住所,尤其是拥有一位兴趣相投的人生伴侣,一起将住处构建成一处艺术“世外桃源”。也许门外有的人今天还在批斗别人,而明天却变成被批斗的对象。然后人类对于艺术,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永恒的,反过来也给人以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5
偏偏老天还要给作者再加一难,让这个从无到有的“世外桃源”一下子毁于76年的那场大地震。从66年被抄家的“无”慢慢变成“有一些”,再到76年的归零,这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一家三口毕竟都活了下来,人活着,就有希望,就又可以重新再来了。
6
不出所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粉碎四人帮”后的故事,作者偏偏要选取描述他的二姐夫在得知此消息后,因为太过兴奋,竟然因为过量饮酒而酒精中毒,不治身亡。他的二姐夫熬过了慢慢长夜,偏偏再黎明到来之时,离别了这个世界。幸存者唯有好好生活下去,别的还能说什么呢?

  《无路可逃》读后感(三):记忆禁区

关于文革的作品不多,或者说我读过的不多,似乎它是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区,但就像不能讳疾忌医一样,腐烂的创口应该彻底清理,哪怕鲜血淋漓、痛彻心扉,否则就是养痈为患,最后会危及生命。

文革是对人的摧残,人的个性、尊严、理想都被狠狠践踏,每个人都露出狰狞的一面,亲情、友情、爱情荡然无存,世间没有了温情,有的只是内心的高墙。

人性最初是善是恶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坏比学好更容易,所谓“未见好善如好色者”就是此理。文革给了恶行一个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土壤,恶行不被认为是恶行,于是作恶的人层出不穷,作恶的手段也花样翻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人没有了廉耻,社会也不问是非,善行得不到宣扬,恶人窃据高位。

但是文革最令人恐惧的不是善恶的不分,而是对社会的禁锢,人们没有了自由,无论行为还是思想。

“忽然车厢里的喇叭广播一条没头没脑的新闻说:伟大领袖的身体非常健康,经医学鉴定,伟大领袖至少活一百四十岁,他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

简单的文字,读来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浑身发冷如坠冰窖,这简直就是《一九八四》中“老大哥在看着你”的现实版,有种荒诞又恐惧的感觉。

幸好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确实应该感谢老天把我生在文革后的年代。了解文革,让人更易理解现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是每个活过文革和没有经历文革的人的幸运。何为福气?“真正的福气是命运把你的一切肆劫一空后,忽然把你最渴望的东西扔到你的面前,如同饥寒交迫中一个热烘烘的馍。”

  《无路可逃》读后感(四):未经历者的反思

最近这段日子坚持阅读,前前后后读了冯骥才先生的《无路可逃》和《一个人的一百年》,还有金宇澄先生的《繁花》。在阅读这三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反思与查阅资料,对我们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我觉得个人属于这三本书的隐含的读者,书中作者明确地表示道希望没有经历过那段创伤记忆的人们能够了解历史吸取教训。我很幸运同时也在反思,像我一样的隐含读者群中还有多少人想作者预期的那样读到了他辛苦写下的文字?
  我想从那段历史伤痛中走出来的国民在以后的生活中所说所作便可窥探出为什么隐含的读者们为什么在不断的流失。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我们国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全面繁荣,人们的思想也随之逐渐开放,面对着市场调控着的文化市场,许多的作者首先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利益成为他们越发看中的对象,尽管从客观角度来分析,收益的必要性值得重视,可是导致的结果是作者的创造初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的这种变化表现在他们的创造之中,影响了无数的读者。
  当这样的情况越发严重,出书热题材热已悄然酝酿成一场场的狂欢和闹剧,读者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市场,面对着泡沫话题泛滥成灾的话语世界,怎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创痛,将目光聚焦到一些作者用心血写下的书籍中呢?冯骥才先生在书中感慨道我们到现在也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文革博物馆”,这背后反映出当今的文化狂欢永远只是表面的浮华,绝对没有深层次的反省与思考!当作者原本考虑到的隐含读者们没有机会读到具有反思精神的图书时,我们民族的思考与批判精神还能存活多久?还能给我们的后辈留下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财产”呢?
  处于电子文化时代的自己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悲哀,走进一家书店,引入眼帘的都是实用主义和浮夸封面的畅销书,真正的好书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等待有慧眼的读者能够及时去发现。成吨的纸张被印上无聊的、无病呻吟的、玩世不恭的、低级庸俗的文字和没有价值的花边新闻,打开手机,无数没有意义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眼前占用去我们大把的时间。可是对于还比较年幼的读者面对这些消息没有一定的判别能力,便很容易就深陷其中白白浪费掉很多的时间成为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牺牲品。这些错误的引导让人们庸俗化世俗化,让辛苦付出的作者失去掉他曾设想的那些隐含的读者们!
  在这样全民狂欢的背景下还是有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与现象,面对毒鸡汤和各种美文,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其真面目而选择舍弃。面对着充斥市场的畅销书,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自己的质疑与反思,在这些反思中,一大批随波逐流的读者群会去思考自己每天所读的内容是否是有价值的文字,会有一大批读者舍弃掉手中的文化快餐,而转向去拥抱真正的文化经典;而那些曾经慢慢流失掉的隐含读者们能够慢慢的回归,慢慢的思考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作者思考与批判。
 有使命感有责任心的作者们还在努力的创作不被时代淘汰掉的文化经典,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文化快餐也在不断产生。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既是文化经典所期待的读者群,也不可避免的被文化快餐列为消费的对象;如何在这其中做出抉择,细心分辨就成为我们至关重要的事情与任务。“影响力不等于生命力,占有市场不等于占有文学”,我们要带着火眼金睛充分享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路可逃》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