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10篇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本由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一):女人真是种可爱的生物

不得不说,女人是可爱的。她们对待战争就像是跟闺蜜一起去郊游似的。傻得可爱。可她们逐步认识了战争后,内心居然变得比男人还要坚定。她们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亲人,还有故乡,一个个都被敌人给毁灭,可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袖手旁观仇恨的火焰燃烧了她们的心灵。她们心中只有两个字:报仇! 千万别惹女人发疯,这绝对是自寻死路。 我无法想象一个女人丢掉连衣裙,穿上男人的军服和大好几码的军靴进行几十公里的长途跋涉。也无法想象一个女人是怎样端着狙击掩埋在草丛里面不改色地击毙一个又一个的敌军。更无法想象一个女人已经被敌人折磨得血肉模糊,却仍然守口如瓶忠贞不渝。 在我看来她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美丽的。她们在参战时不顾一切的坚定决心简直令人惊心动魄。她们在战场上偷偷地用剪裁的布打扮自己的时候简直可爱得不行。还有她们在战场上像头老公牛一样不知疲倦地救人的时候简直浑身都在散发着光芒。 她们的战争不同于男人的理性。她们的战争是伴随着气味,伴随着色彩,伴随着微观生活世界的战争。 战争无疑是恐怖和令人无法想象的。里面的英雄人物也好像屹立在众生之巅上,神圣得不可侵犯,令人只能望而生畏。可是因为有了这群女兵,我觉得战争更真实,人物也更加栩栩如生。 但这一切绝不会影响真正神圣的东西,只会让一些本该暴露的龌龊显形。真正真实的,本应该既有明,也有暗。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二):无人生

“有一次运来了一位伤员……躺在担架上,全身上下都扎了绷带,连脑袋也受了伤,脸几乎一点也没露出来。他活不了多久了。可是,也许我使他想起了谁,他对我叫道:“拉莉莎……拉莉莎……亲爱的……”显然他是在呼唤着他爱的一个姑娘。可是我正好也叫这个名字。我走近他,莫名其妙,呆呆地注视着他。“你来了?是你来了吗?”他喃喃地说。我抓住他一只手,俯下身子……“我知道,你准会来的……”他的嘴唇嚅动着,但我弄不懂他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只要一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眼泪就会禁不住涌出来,简直讲不下去。他又说:“我离开你上前线时,都没能来得及亲你。现在,你亲我一下吧……”
我便对着他俯下头去,轻轻在他唇上吻了一下。他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濡湿了绷带。我赶紧躲开了。经过就是这样,后来他死了……”
《广岛》里描述过原爆后日本民众的心态,不是吃惊,不是愤怒,而是纯然机械性的麻木。
S.A.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的女兵也说下临近战末时期的真实剖白:我们累了,打也打累了,恨也恨累了。
此前读上海译文的《夏洛特》,战争里的女画家如何在青春年华渐渐凋零,汗毛一根根竖起来又悲哀地瘫软下去。
炮火血迹成为日常后,临时医疗站里面的断肢残骸都快见怪不怪……
“我们那时最渴望的是什么?第一,当然是战胜敌人;第二,是要活下来。一个姑娘说:“等战争结束,我要生一大堆孩子!”另一个姑娘说:“我要进大学读书。”还有一个说:“我走进美发厅就不出来了,要打扮得特别美丽,让所有的男人都盯着我瞧。”也有姑娘说:“我要去买漂亮香水,我要去买围巾和胸针。”
但是当这个时刻真的降临时,所有人却突然都沉默了……”
二战离我们有多远。读《光荣与梦想》时总有种惶恐感抓住我,几十年吧,是,刚刚过去几十年,还不足以长到超过一个人类的寿命单位,却也短得足以让我们忘了刚刚发生的一切。
这位俄国女记者用短促的数据表达了战争的残酷。那些鲜艳热血的青年们争相报国的前线军职,一旦获得,平均活不过两个月。
就是这样,十六岁的少女们还是穿着长裙凉鞋,天真抱怨:我们要去消灭敌人,请把我们的年龄写大一点!
“我们夺回了一个村庄……寻找取水的地方。走进一所源自,我们看到了一个水井吊杆,木雕边围的水井……院子里躺着被射杀的主人……而他身旁蹲着他的狗。看到我们,狗儿开始呜呜地低吟。它没有立刻到我们跟前来,只是对着我们低声吠叫。然后狗儿带着我们进了茅草屋……我们跟着它走进去。在门槛旁躺着女主人和三个孩子……
狗儿就蹲在他们旁边哭泣。真正在哭泣,像人一样……”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三):将反战进行到底

二战对于像我这样的九零后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语。虽说从小接受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那段痛苦回忆,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应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从一些新的角度,更加全面的,或细致或探索般的去了解并思考
       和平年代的人并不能真正的了解战争的可怕,正如生活在盛世的人无法体会衰败感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去回忆,去反思,去讲述出来。把这种痛苦,这种教训传递给后代, 以往鉴来。阿列克谢耶维奇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采访记录了二战苏联女兵的战时故事,正是这些讲述者口中当时已是习以为常的点滴小事为我们脑海中的战争增添了色彩,使它们从冰冷的历史事件与统计数字变成了生动且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暴行,罪恶被挖出,曝晒在阳光底下。
       书里讲战时苏联人的亲情,讲他们的爱情,也讲共产主义的爱国之情,面对战争这么残忍的事情,恐怕只有爱,很多很多的爱才可以支持着人们活下来吧。“破旧的卡车拉着增援部队上来了,上面都是老人和男孩。发给他们每人两枚手榴弹就投入了战斗,根本没有枪,枪支只能用在正规的战场上。一仗打下来,没有谁还需要包扎抢救......全都战死了......”老兵们讲述得真实又残酷,叫人只得读读停停。战争的残酷只是书中世界所反馈出的一部分,还有苏联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帮助或是相互掠夺压迫,德国人进入苏联后的充满恶意的或是善意的个人行为,战场上男女纯真崇高的反侵略爱国行为或是混乱的男女关系等等。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在战场上所有人真实的一面都会暴露出来,荒诞与残酷,震撼与钦佩,怜悯与同情感动与愤怒,一连串交织着的复杂的叫人痛苦的感情向我袭来,几乎把我击垮。我想读过这本书后,对于战争,我再也不能怀以简单心情去面对了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四):战争只能是当前历史下的重复悲剧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一看的书,首先它是纪实文学,都是由一篇篇的采访稿组成,长短不一,最短的只有几句话,最长的也不过十页,所以读者随时都可以拿起,也随时都可以放下,这对于普通的阅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方便的。
另一方面,讲诉战争的书虽然很多,但是以小见大的叙事最能打动人心。普通人通过阅读可以知道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战争中到底会经历些什么,战争怎么摧残一个人的人性(甚至可以说,最悲惨的也许不是在战争中死去,而是那些从战争中逃过一劫的人们,他们在战争中受伤的心灵是怎样得难以愈合)。而这本书的主角是当年参加过二战的苏联女兵,她们中大多数参军的时候还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
本书记录的就是这些从战争中生还的女兵,她们对那场战争的叙述,她们中有战地救护员、医生、司机,也有步兵、炮兵、狙击手,还有游击队员、女飞行员、地下工作者…涉及了军队的各个岗位。这些女兵她们因为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获得各种战斗勋章,可是她们并没有像男人那样,把她们在战争中的杀敌行为视为值得炫耀的英雄伟绩,更多的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绝境中的手段。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因为我看到豆瓣上有好些人吐槽这书从原来的《战争中没有女性》改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比较恶俗,其实我觉得这个新版的名字改得非常切题。《战争中没有女性》这个名字显然压制了作为注重叙述者的女兵的女性身份,以为把她们拔高到男性位置,去掉女性身份,就是对女兵的最大赞美,但是从书里面的叙事内容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女兵的述说内容,还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采访者想要凸显的,都是女兵的女性本质—她们在战争中不同于男性的感受和经历,所以这个新书名是非常贴切的。
此外,书的最后一部分讲诉的是女兵们在战争胜利后回到家乡的遭遇,她们其中的一些人被戏称为“野战妻子”或“战场老婆”,因为这一点,她们无法嫁人,甚至有些家庭怕她们影响家里其他女孩的嫁人,把她们赶出了家乡。还有一些女兵,原本以为在战后可以和没有阵亡的丈夫团圆,可是她们的丈夫,有些因为在战争时期被俘虏过,有些因为思想问题,夫妻双方必须再一次遭受心理或生理的迫害。一看到这里,你的心就会纠结和痛苦,而且作为中国读者,看到这些内容就不由得会想到中国,因为中国大地上也曾经历过这种种苦难。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人民,和中国人一样,为了自己的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政治家也许会告诉我们,战争是为了国家的安全或利益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可是战争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所有的战争都有结束的一天,然后交战的双方会重新交好,真正在承受战争后果或付出代价的只有那些被推在前线的士兵。从这一点来看,为“国家”而战这样的理想是如此缥缈。
那么,如果说为了后世的子孙呢?每当我看着百年前留下的有关中国的影像资料时,看到那一双双呆滞的眼睛,麻木的表情,佝偻的躯体,心里也会觉得也许战争是改变一个社会生存方式最有效的途径。整个社会的愚昧,也许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有改变的决心。这样的想法当然太自以为是,也太法西斯,那千千万万生命真的可以被这样定义吗?所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战争,或者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那么大的伤亡代价,就可以让社会进步。
对过去的战争进行反思,也许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用来规避战争的最好方法。所以,像《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样的书,越多的人读到越好,尤其是那些参与国家决策的政治家或军人(当然他们都是男性)。当然,如果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或几个心怀怜悯的决策者就能避免战争,那就太幼稚了。因为在国家机器之下,个人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归根结底,这需要一个好的国家制度或社会来制约。上世纪90年代,人们都以为找到了好社会的终极答案,弗朗西斯•福山告诉我们这个答案是民主,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这个答案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但有一点历史已经足够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越是集权的国家,个人越容易被忽视。
现实是战争仍在当下发生着,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虽然一些国家有能力避免自己陷入战争,可是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宁愿它国生灵涂炭,也不愿出手终止战争。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的话,那么战争依旧是历史中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悲剧。
也许女人不应该仅仅是女兵,还应该是女将军、女政治家、女思想家,当女性能够在这些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她们可以创建或者和男性合作创建一个新的社会或国际秩序,因为就像女兵对于战争的不同感受一样,由女性参与构建的社会和国际秩序肯定不会像当下的男性社会那样追求强权或利益至上,而我们的历史也才会因此出现新的发展。美国女作家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Le Guin,1929)早在她1969年的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中就讨论了这个可能性,也许从当下看,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历史也许会发展到不得不由女性来创建或合作创建社会秩序的时候,就像历史发展到不得不让女性参加战争一样。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五):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女人更加是残酷的

尽管战争离我们真有点远,尽管战争又在这个世界上广泛存在,但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一个人深处战争环境,如果一个人投身于战争中,在面对刚才还是活生生的身边人,转眼又阴阳相隔,甚至被炸到粉身碎骨,他的心理状态会变成怎样?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置身于战争中的男人,是不愿意提及这些事情的,因为男人无论你是软弱还是强者,在经历战争之后,都不想或者刻意回避去想那些事情。反之战争中的女人,特别是投身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中的大量女兵,在面对记者的采访的时候,都非常愿意回忆起那段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大量二战女兵的回忆内容,通过这些回忆,让我们真正了解到,那场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二战,对前苏联人民带来的伤害。而这些伤害,缺因为高度被美化的英美盟军而对前苏联的歧视,而被大大弱化。为啥德国人民生活得那么好,却要敌视苏联,要对苏联进行侵略和屠杀呢?书中的女兵不懂世界政治,但她们的疑问无疑是非常真实的?当有些人翻出苏军在占领柏林之后,抢掠强奸多少人的历史,却没有人挖掘,那些父母姊妹儿女一家大小被德军杀死,那些战友长官一个一个地死在德军之手的军人,在获得全面胜利后,怎么可能不对敌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承然书中也谈到有德国妇女说,她丈夫儿子去屠杀苏联人,是希特勒的命令,但书中的女性也直接回答她,希特勒没有杀人,是你的丈夫和儿子在杀人。

战争是残酷的,深处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的女兵也是非常残酷的,在熬过来四年的卫国战争之后,她们还得面对漫长的战争伤害后遗症,甚至很多女兵在战后,都不想告诉人家自己当过兵。

没有过多的美化语言,没有过多的描述,通过几百个女兵的访谈,真真正正让读者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人类不需要战争,但人类战争,却没有二战而结束而得到结束。当我们天天打开电视机或者报纸、网站。看到发生在事件各地的种种战争或者武装冲突,或许我们应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而感到高兴。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六):战争中的日常 ——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厚厚的书也是由一篇篇当事人的的叙述构成的。这里有对爱情的渴望和绝望,也有对死亡的陌生和恐惧,有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死者的怜悯,也有对当下的麻木和对未来的迷茫,除了这些被战争激发的情感,这里还有对美丽衣裙和美好大自然的向往,还有无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许作者最初的立意是想要挖掘出女性在战争中的生活,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倾听女性对战争的描述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样的讲述,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那些由男性所讲述的故事中从未曾提起的,不以枪炮、鲜血、生死为主题而是以更平凡更真切的方式撼动人心的战争的另外一面——对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剥夺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性别意识的抹杀,还有女人们在像男人一样端起枪炮后在战场上对这种琐碎日常的争取和挽留。在她们的记忆当中,战争与国家存亡、人类命运这类宏大主题无关,而在此之下,是被我们所习惯的宏大叙事和英雄事迹所掩盖的真实生活。
      有人曾质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方式及其作品的文学性,但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也许会产生跟我一样的感觉:这样的记录也许是讲述这些故事最好的方式。围绕着少数几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的方式建构的世界太单一、太片面、太概括化,最终留给读者的,不论如何震撼、如何令人印象深刻,都太过抽象。但是在这样的讲述中,每个人都鲜活了起来,那么多的感觉,那么多的颜色,那么多的眼泪,那么多流泪的原因,那么多琐碎的抱怨和微不足道的希望,没有人会怀疑她曾经存在过,她讲述的事情真正发生过,而我们正在阅读的是这些人的真实经历,是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其抽象地书写历史,倒不如让历史的参与者自己走到前台来发声,讲讲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历史,而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是忠实记录下这些讲述,并通过这些讲述中的交叉,让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不过,对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创作意图,恐怕没有什么比作者自己的剖析更准确更发人深省了,故将其摘录如下:
我发现,除死亡之外,在战争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物,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切,在战场上也都有。战争,也是一种生活。我和无数的人性真相发生激烈碰撞,疑团重重。我又开始冥思苦想那些早就存在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何对于恶性毫不奇怪?莫非我们内心本身就缺乏对恶性的惊恐吗?(P1)
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被强行隐藏于地下的个人真实,还有一种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整体真实,散发着报纸的气味。前一种真实很难抵抗后一种庞大势力的冲击。譬如,如果房间内里除了讲述人之外,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或者邻里街坊,那她就会讲得缺乏激情、缺乏可信度,远不如和我单独待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她的讲述就成了一种公共谈话,对观众的演讲,就不能深入到她私人的体会中去,结果我发现的是一种坚固的内心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审查,而且还不断地进行修正。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听者越多,故事越枯燥无味,越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可怕的事件表现为伟大的事业,而人类内心的隐晦阴暗一瞬间就变成了光明清澈。但我已经深陷于历史的荒野,在那里,耸立的纪念碑上,不仅镌刻着功勋和自豪,还留下了令人费解的一切。尼娜·雅可夫列夫娜也是这样一种情形:她对我谈的是一种战争:“就像跟女儿谈心一样,要让你知道,当时我们完全还是孩子,是被迫经历那一切的。”而为演讲大厅准备的却是另一种战争:“人家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像报纸上写的关于英雄和功勋的官样文章,用完美的榜样教育年轻人……”这种对于普通人性的不信任,每次都令我震惊与无奈,这是企图用理想和理念去偷换和替代生活本身。那些司空见惯的温暖,其实却是冰冷之光。(P101)
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有过数以千次的战争,而战争大概就是作为重要的人性奥秘之一而发生并保持下来的,从未改变过。我试图将大历史浓缩到小人物身上来理解一些道理,捕捉语言尤为重要。然而,这对审查机关而言不过是狭小而舒适的个人内心空间,却比大历史更加扑朔迷离、深不可测。我面对的是流淌的热泪、真挚的感情。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伤痛和惊恐。有时还流露出某种反叛不羁,为苦难的人生蒙上一层美的迷雾。一想到此,我不免觉得有些庸人自扰了……
总而言之:去爱,要用爱去理解人。(P163)
为什么要写?……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式的。然而,女人们却都沉默着……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循规蹈矩,字斟句酌。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前线闺蜜的小圈子里涕泪横流之后,她们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那些我完全陌生的经历。……
在这些女人的叙述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我们过去习惯于读到和听到的那些事情:一些人如何英勇地打击另一些人,并取得了胜利,或者另一些人如何失败。也没有讲述军事技术如何对抗或将军们怎样指挥。女人的故事,是另一类人讲另一类事。女人的战争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气息,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情空间。她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没有英雄豪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被迫干着非人力所及的人类事业。当时,不仅仅是人在受苦受难,就连土地、鸟儿、树木也在受苦受难。它们无声无息地默默承受着苦难,这让回忆显得更加可怕。(P405-406)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讲述而保存下来的。是的,我对此兴趣浓烈,我想能够把它变成文学。讲故事的人至少都是见证者,但又不仅仅是见证者,他们还是演员和创作者。完全没有距离地贴近现实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的感情存在于我们与现实之间。我明白,我是同各种说法打交道,每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版本,正是从所有版本中,从它们的数量和交叉当中,产生出时代的特点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形象。
我不是在写战争,而是在写战争中的人。我不是写战争的历史,而是写情感的历史。我是灵魂的史学家:一方面我研究特定的人,他们生活在特定的时间里,并且参与了特定的事件;另一方面,我要观察到他们内心中那个永恒的人,听到永恒的颤音,这才是永远存在于人心中的。(P412)
不论女人们说什么,她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战争,它首先就是一场谋杀案;其次,它又是一种无比沉重的工作,然后,那也还是一类普通生活:她们照样唱歌,照样恋爱,照样烫头发……(P415)
我不止一次地确信:我们的记忆远远不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它不仅任意和任性,而且还拴在时间的链条上,就像一条被拴住的狗。
我们能够从今天看过去,但我们却不知道从何处去看。
然而,她们却都深深爱着她们的遭遇,因为那不仅是战争,也是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初恋。(P419)
摘抄:
我那时候正怀着第二个孩子……但就在这时爆发了战争,我老公上了前线。我就去了我自己的父母家,做掉了……嗯,您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做了流产……虽然那时流产是禁止的……但周围都是哭声和眼泪,叫我怎么生孩子……可恶的战争!在死亡中间怎样生育?(P42)
我记得战争是在早上……而我得知这个可怕消息是在上午……树上的露水还没干呢,人们就在说战争来了!直到上了前线之后,我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我好像突然发现草丛和树木上的露珠那么晶莹剔透,那么清澈明亮。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有着那么鲜明的反差。那一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遍地都是我最喜爱的矢车菊,在草地上星星点点,时隐时现……
我记得我们都藏身在小麦田中,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德国鬼子的自动冲锋枪嗒嗒地扫射,然后就是一片沉寂。只听到麦浪摇动的哗哗声。又是一阵德国冲锋枪的嗒嗒嗒……我就想:以后还能听到麦浪的声音吗?那是多么惬意的声音……(P50)
我和妈妈一起被疏散到后方,到了萨拉托夫……我在那里三个月就学会了机床车工,我们每天十二个小时站在机器旁,忍饥挨饿。我每天只有一个念头:要去上前线。前线总会有些食物吧,总会有面包干和加了糖的茶吧?应该还有黄油吧?我不记得这是听谁说的了,也许是在火车站上听那些伤员说的吧。能从饥饿中活下来的,很显然,都是共青团员。(P51)
恐怕要过上几百年才会弄清楚这段历史:这是怎样的战争?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造出来的?您可以设想,一个孕妇怀揣着地雷……而她还在等着自己的孩子降生……她热爱生活,她想活下去……她当然心里也害怕。可她还是那样做……她那样做不是为了斯大林,而是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不愿意跪着生存,不想向敌人屈服……也许我们当时都太盲目了,我甚至也不否认当时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明白,但我们的盲目和纯洁是共存的。我们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由两个生命组成的。您应当明白这些……(P56)
战斗到深夜才结束。清晨又下了一场雪,大雪覆盖上很多很多的尸体……很多人的手臂都是朝上举着……伸向天空……您不是问我那时候有没有幸福感吗?我告诉您:突然在死人堆里发现了一个活着的人,那种感觉就是幸福……(P67)
我当时还不能够明白,我只是刚刚来到前线,怎么就一定会被杀死呢?我那时还不知道,死亡是一件多么寻常的事情,又是多么随意的事情。死神是不请自来而并非相约而至的。(P76)
“我认为,女人没必要到前线去摸爬滚打、日晒雨淋。我们男人已经足够了。而且我还知道必须要为她们挖单独的掩蔽部,还要下令安排一大堆女孩子必不可少的、各种各样的讨厌事情。”
“这么说,您认为姑娘们在战争中只能是多余的累赘了?”
“不是,我可没这么说。……可是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男人的心里,总还是有一种负疚感:竟然让女孩子们来打仗!我心里一直有这种感觉……可是这样一番情景我就不能理解了:两个女人带着狙击枪爬到中间地带去杀敌。我无法摆脱这样的感觉,这毕竟是‘狩猎’呀……我自己就是个狙击手……但我到底是个男人呀……”
“……或许我能带这样的女人去侦查,但是我不能带我老婆去……嗯,是这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妇女当作母亲、当作未婚妻,然后是美丽的太太。我弟弟给我讲过一件事,当时一群德国俘虏被押着从我们城里经过,我弟弟那帮小鬼就朝俘虏队伍打弹弓。我母亲看到了,‘啪’地给了弟弟一个嘴巴。原来,俘虏也是些大孩子,希特勒吧最后的老本也抛出来啦。我弟弟那会儿才七岁,但他记得很清楚:我妈妈怎样一边看着这些德国人,一边放声大哭:‘你们的妈妈真是瞎了眼,她们怎么肯把你们这样的人放出来打仗啊!’战争,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事。”(P82-83)
我们为了生活而死,可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一切都还只是书本上读到的那些东西。我最喜欢看爱情影片……(P96)
我们在十八到二十岁间离家上了前线,在二十代二十五岁上才回来。起先我们还很高兴,后来却苦闷透了:我们当老百姓能干些什么?面对和平生活,我们倒是害怕了……女伴们连大学都毕业了,可我们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行,没有专长。我们懂的知识战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打仗。我想尽快摆脱战争的影响,麻利地用军大衣改成一件外套,连纽扣也都换了。到市场上把帆布长靴卖掉,买了一双高跟皮鞋。我第一次穿上连衣裙时,泪水忍不住哗哗流。在镜子里都认不出自己了,要知道,我们穿了四年男人的长裤啊!我本来可以告诉别人,我受过伤,给震坏了。可是如果讲出来,谁还会给我工作?谁还会娶我?于是我们都像鱼儿一样沉默,谁都不承认自己在前线打过仗。(P125)
其实没有必要可怜我们,我们是自豪的人。就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改写历史吧。史书上有斯大林还是没有斯大林,都无所谓。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是胜利者!还有我们经历过的痛苦也是不会改写的。这也不是垃圾和灰烬,这是我们的生活。(P129)
我的专业嘛……我的专业就是给男人理发……
那天来了一个姑娘……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给她剪发了。她有一头秀发,天生自然卷的美丽长发。指挥员进入掩蔽部说:
“给她剪个男人头。”
“但她是个女人啊。”
“不,她现在是一名军人。战后她才会重新成为一个女人。”(P191)
其实,所有人都想回家,但又害怕回家。没有人知道在家乡等待我们的是什么……(P201)
……我即使睡着也会盯着篝火,我睡觉总是睁着双眼:看着那些飞蛾,有的是小蠓虫,一整夜一片一片飞来,扑向篝火,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动静,就这样默默地消失在熊熊的火焰中。前仆后继地扑火……直说吧……我们不也就是这样吗?前仆后继,后浪推前浪。
两个月过去了,我并没有死,又过了两个月,我负了伤,第一次受的是轻伤。后来我就不再去想死的问题了……(P251)
战场上的爱情,没有今天和明天之说,它只发生在今天。谁都知道只能爱在此刻,因为一分钟之后,要么是你,要么是那个人,都可能不在了。在战争中一切都发生得飞快:无论是生存,还是死去。虽然在战场上就那么几年,但我们已经走过了全部人生。(P288)
我还记得,从听到人们欢呼“胜利了”,到听到广播中正式宣布胜利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快乐,但同时又立刻产生了害怕的感觉!紧张,甚至是恐慌!因为不知道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我的爸爸牺牲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两个哥哥在战争初期就失踪了,家里只剩下妈妈和我,两个女人。我们怎么生活呢?这是我们所有姑娘都在思考的……我们晚上聚集在防炮洞里议论,我们的生活现在刚刚开始,真是既喜悦又慌张。在此之前我们害怕的是死,现在害怕却是生……(P295)
您以为原谅(德国人)是很轻松的吗?看看那一片片完整的白色瓷砖屋顶的小房子,看看那些玫瑰花园,我真的好希望也让他们吃些苦头啊……我当然也想看看他们流眼泪……马上变成好人是不可能的,也不会立刻变得公证与善良,就像您现在这么好。可怜他们也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几十年时间……(P369-370)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七):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读《朗读者》时,我格外喜欢第二部第十四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我思索已久却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何人可以对人犯下滔天罪行,该如何评判战争双方中个体的对与错等等,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中,我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一样也被她思索着,然而在失衡的道德标准前,她也未能找到平衡的指标或者说观点,而我也才终于明白,在战争年代,这样的问题丝毫没有吸引力,在和平时期,这样的问题同样无法得到回答,因而,打从我开始思考这些个问题,时间就宣告死亡。
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女兵前事的访录并非是为了解决什么道德问题,它更多像是一种拯救,像曼德拉在南非创造的真相调解委员会一样,“过去的事情很残酷,我们都不愿去回忆,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忘记。”记录的意义一定要说的话,我想,大概是情感的宣泄,能量的释放。
“我清楚地告诉你‘回忆是痛苦的,但是不去回忆,就更加不能忍受。’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他们一直喋喋不休地去说……”
“我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只得了几枚奖章。我不知道你对我的生平是否感兴趣,可我总想把自己的经历对别人说说……”
“我有时想‘要是能把自己的一生写给哪位作家就好了。我自己写不成书,应该找作家……’”
战争开始后,上百万年青女孩踏上战场,他们不过才十七,十八岁,要知道,战争前夜他们大都还是家中的小公主,被万般宠溺着,一夜之间,她们就被迫长大,走向战场,与敌人对抗,与其他年轻男孩并肩作战。杀人,被杀。以往屏幕上才会出现的画面而今由自己掌握了主动权。战争就如此对待年轻的姑娘们,然而参战本身还不是最惨烈的,战争本身才是,不经渲染就足够骇人,在这点上,《死亡特雷布林卡》的作者就做得非常好。
在她们眼里,战争年代只有单调色,黑与白或者土地的颜色,再就是血的艳红色,再没有其他颜色了。因而大多数她们从战场回来会讨厌甚至害怕上鲜红,那会让她们再次回忆起战争,血腥的场面,沉睡的人性。
战争之际,只有整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的,国家的,没有任何个人的,不该有私事,不该有儿女情长,不该有亲情难断,是战争把这群年轻的女孩打造成了集体的,国家的。在本是学生的年龄转身成为了战士,她们承受,她们正视,直到战争从形式上结束,但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她们要怎么告诉后辈人,自己杀人无数?她们要怎么回想通宵守哨只是为了隔天的黎明,好感受到一点温存?她们要如何面对过去的自己,讲述出来释放出来?她们无法,也没人愿意会去向她们问起这些曾所发生,正是因此,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记录才显得如此重要,它代表了一种尊重,一种铭记和一种释放,过去终将会归于尘土,但文字不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我们同星球人的勇敢光辉行径,纪念并流传,理解并宽容。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八):战争的痛感

在一条新闻的冲击下,终,于,看完了这本书444页的书。新闻是,美军向女性开放22万个左右只局限于男性的军职。而这本书正是通过一群女兵的自述将战争残忍而血腥的一面暴露在面前。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故事,并不需要前后核对冗长的姓名来确定书中的情节。一种呼之欲出的反战情绪和时下的ISIS、恐怖主义、俄罗斯和土耳其争端、恐怖主义劫持人质、枪击案事件等等似乎可以形成一种被我主观臆想出的关联。但是和阅读新闻一样,并不喜欢一种读者没办法去改变现状的无力感。这是阅读灾难性历史要做好的心理准备。
以史为鉴也并不一定奏效。看着时下对普京强硬派作风的崇拜和民意上的高支持率,那么派出部队作战以示国家威严和对恐怖分子的歼灭似乎是可取之道,连英国工党在针对是否出兵叙利亚展开辩论之时都窝里反了。主流的新闻里没有展示给观众每个战士心中的害怕和绝望,忽略了战后创伤。没有血淋淋到令人作呕的那种被子弹击穿脑颅的瞬间和被打出肠子的残忍画面。对于这种个人记忆中痛感的理解,读者只能通过阅读一个个的文本去尝试着感受。
正如书本题目所暗示的女性和战争的关系一样,在战争中的女性是矛盾的,其中也蕴含了社会对“女性”一词的解读。女人被送到前线就是靠睡男人来过日子了,女人喜欢长发飘飘和连衣裙,女人内心易为爱痴狂……这些都借着个别真实经历者的故事道出了。当然也不乏诸多战功显赫的女兵。文章前部分就提到了在战场上的女性所受到的歧视-她们被认为如同妓女一半的人,而存活与否,生活质量如何全凭自己睡的男人的官衔,女人无法靠自身能力得到认可。也有因为战争而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女性,在我看来男女之间最为显而易见的生理差别就是孕育的能力了,而这种都被战争剥夺了,对于那些想要有个孩子的女性来说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也有在战争中忘记了自己的语法,却可以闭眼拆弹的人。还有死了孩子的那个疯子母亲,不知该从何叙述自己孩子的情况。甚至于那位伤心的女人,自己心爱的军官死去,而最后那位对她求爱的战士也死了......
总之,是本控诉德国和战争的书,也可以作为了解二战的一个小窗口。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九):黑色的战争,红色的记忆,灰色的真相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女性作家深入采访了经历过二战的数百位苏联女兵,用聆听的方式记录了最真实的二战女性的人生,写下了一本前所未有的战争实录。
什么是战争?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恐怕永远难以明白。在与死亡相伴的生活中,人类是如何去承受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女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经历、去回忆、去审视那一场改变她们人生的战争?战争是否如媒体通常宣传与演绎的那样,只是英雄与炮火的世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我不想去回忆……”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一次普通的采访开始写起,这位老奶奶讲述了她还是个不满十八岁的女孩时参军打仗的故事。作为经历过战争的女性,她们本能的不愿去回忆与正视那段残酷的岁月,因为让她们回忆本身就是一场战争,而作为母亲,她们也不愿向晚辈们讲述这些历史,采访结束后,她们对S.A.阿列克谢耶维奇道歉,因为这本不该是一个女性去知晓和承受的记忆。
不愿、不忍、不允许,这些经历过战争的女性的态度让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产生了寻找真相的念头,她走遍全国,一边采访这些从二战中活下来的女性,一边思考着战争带给她们的伤害与改变。在战争中,这些女性几乎出现在所有军事岗位上,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小人物的战争历史。然而,战后的她们并非像那些被大肆宣扬的男性战斗英雄一样引人注目,她们很少发声,甚至从不提起。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录方式不再是散漫无序的集合,而被归纳为一些主题。因为,虽然同样经历着战争,但是护士看到的是伤兵与死亡;面包师看到的是饥饿与困苦;飞行员看到的多是敌人的飞机(而很少见到尸体);冲锋枪排长看到的是惨烈的厮杀;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经历的又是另一种战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半径,她们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去感受战争、去认识自我、去理解人生。而关于美、关于爱情、关于母亲、关于孩子,这些对于普通女性至关重要的东西,对于她们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使得她们在入出战场时格外显眼,但是正如这本书的原名《战争中没有女性》一样,她们的女性特征迅速被抹杀,剪去长发,穿和男人一样的军装,没有女性内衣,甚至失去了维持生育特性的生理期,等等。这些改变带给她们的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男性化,而是深深影响着她们的爱情、婚姻和未来。男人们嫌弃她们身上除不掉的毡靴和绷带气味而抛弃她们,她们却因为十五六岁就经历战争而内心沧桑如同一个老妇人,不愿再接受年轻小伙子的求爱。她们中很多人都对自己后来成为母亲,甚至有了孙子难以置信。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真实性存在于每一个人在讲述中谈及的那些细节里。她们第一次射杀敌人时感到难以扣动扳机;她们在战争中遭遇的爱情却无法开口;她们与死亡的搏斗,抱着战友的残肢,或是为他们把肠子塞回肚子里去;还有她们对善良、丑恶、人性的思考;她们作为女性,对一条纱裙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还有心中无限的悲悯情怀……她们经历的最惨痛的创伤、内心伤害,她们的家人与孩子遭受的苦难,这些都被作者记录了下来。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稿被审查官批评、痛斥、删改,因为他们想要给读者看被美化后的伟大的辉煌的战争史,可是这位倔强的女作家只想给读者看一件事——真相。
死比什么都简单,可是活着呢?
美化比什么都简单,可是真相呢?
战争中没有人获胜,所有人都受到了无法挽回的精神戕害。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太过“直接”的故事会不断冲刷读者的神经,有时几乎让人不忍卒读,也有时会令人潸然泪下。
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这样和这些坚强伟大的女性一起经历了战争的黑色地狱,那些逝去的鲜血与生命促使她们不忍回望却又不得不正视历史的灰暗与恐怖,因为人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真实面孔。
然而,在纸面背后,随着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的影响,对无数个老兵人生轨迹的改变,对所有经历过或未经历过战争者带来的忏悔、反思与震撼,仍将继续,继续,继续……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十):一切都是黑色的

几天前看到一个禁止再版书籍的名单,这本书赫然在列。真没想到啊……

其实决定买这本书,2015年亚马逊双十一促销凑单还差一点,就想到了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看封面联想到了苏联女兵们,想到了那部《这里黎明静悄悄》,才决定入手。而且很喜欢封面的元素,苏联女兵的帽子、女兵的长发、红唇,没有具体的相貌,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在白桦林里女兵的形象。

之前并没有读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捂脸.gif),要么就是并不关注,要么就是担心现在随便瞎几把翻译的中译本读着实在痛苦……然而,翻开书之后就知道这一切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读这个中译本,必须要感叹,译者真是太棒了!这个中译本读着完全没有语言不同的代沟,感觉俄语和中文的兼容性是如此之高,阅读感觉之流畅,是有些中文小说都没有的呢!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每一个故事,长的有好几页,短的只有几行,这些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太多的情感,有的故事讲述者说着说着哭了,读者看到笑了却也哭了;有些故事讲述者笑了,可是作者和读者却都哭了。

这些记忆,这些故事,这些文字,夹带着的情绪是如此炽热。读的时候,每天都不敢读太多,睡前更是不敢读。读过一二十页,内心的波动就像看完一部《血战钢锯岭》、《无耻混蛋》、《狂怒》、《拯救大兵瑞恩》等等类似的二战电影一般。

真是个愉快的巧合,翻开这本书的时间恰好是在看完《血战钢锯岭》的几天之后,R级钢锯岭的战场便显得血腥真实。打开这本书,文字里的战场,鲜血淋漓,有的时候却又无可奈何,通过文字透出来场面会让人忍不住感叹,R级的战争场面或许已经是很小清新的了……

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触动非常大,而且原文功力深厚,环境感情的渲染都刚刚好(再一次赞美翻译),心里感慨万千,却是无法提笔写下一个字。一个个故事里透出来情感,我描述不出来……

过了半个月再回来做书摘,情绪上平静了不少,浸透在文字里的那种痛苦,分毫未减。

战争的残酷,战争带来的伤害,不需要再讲,无数的文学影视作品都在讨论这一问题。可是读到后面发现,更痛心残酷的,居然来自战争胜利以后……

战时,前线,战场,也许那里被称作人间地狱。厮杀,伤亡。可当面对这样看得见的人间地狱时候,全国上下团结在一起,不分故乡民族性别。国家存亡之际,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要做些什么,要冲上前线,拿起枪保卫自己的家园。

无数血泪终于赢得战斗。

战后,男人们从战场返回,他们是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生活可以继续,也不会太艰难。可是,女兵呢?

战时,她们同样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可是战后,她们都选择了沉默。战场上,都是士兵,不分性别。可是在没有战争的生活里,男人可以骄傲地戴着勋章,向世人宣告自己曾经上过战场,自己是战争的英雄;而女人呢?她们若是也戴着勋章向世人宣告自己上过战场,等待她们的,没有对英雄的尊敬,甚至连对女性的尊敬都会被剥夺,等待她们的,是比法西斯的子弹还要致命还要恶毒的言论。

“我不能想象您曾经当过兵。您知道,前线的姑娘……”

“您奇怪的是我还在单身是吗?是我没有丈夫,也没怀孕是吗?是我既不穿军棉袄,也不抽卡姿别克烟叶,还不骂粗口是吗?”

“战争胜利后,祖国又是如何欢迎我们的?我真是忍不住要哭出来……四十年过去了说起来还是面孔发热。男人都沉默不语,而女人们,就都冲着我们大喊大叫:我们知道你们在前方干的那些事!用你们的年轻身体去勾引我们的男人,前线的婊子!穿军装的母狗……侮辱的话语五花八门……俄国的语 言词汇很丰富……”

“我听人说过……语言,就像毒药……语言,就像石头……还说,男人的愿望就是为国家去战斗。可要是女人也去杀人呢?!那就不是正常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了吗?……

不对!一千个不对!不,其实这也符合人性的心愿。战争已经爆发,我依旧过着正常的生活,女孩子的生活:…但女邻居收到了一封信,她的丈夫受伤,躺在医院里。我就在想了:他受伤了,谁会顶替他?还有,下来了一个失去双臂的士兵,谁去顶替他回来了一个失去双腿的士兵,又有谁去顶替他呢?于是我写信恳求接收我入伍。

我们从来都受到这样的教育,说我们的国家如果没有了,我们就会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自小就学习热爱国家,赞美国家。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必须做些什么去帮助国家。需要护士,我们就去做护士;需要高射机枪手,我们就去开高射机枪。”

对于1941年的女孩子们……她们都是来自何方?为什么她们会有这么多?她们如何敢与男人肩并肩地拿起武器?她们为什么开枪射击、布雷爆破、驾机轰炸,为什么杀人?

早在十九世纪,普希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普希金在《现代人》杂志上刊出了投入抵抗拿破仑战争的处女骑兵娜杰日达·杜洛娃的日记片断,并在按语中写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年轻少女,上流贵族的大家家闺秀,离开温暖的家庭,女扮男装出现在战场上,去承担去承担连男人们都畏惧的艰难责任呢?(对手是谁?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有什么事情刺激了她?是隐秘的心灵创伤、炽烈的幻想、桀骜不驯的天性,还是爱情的召唤?……

爱,是战争中唯一的个人隐私。其他一切都是共同问题连死亡也不例外。

这究竟是因为什么?!百年之后,问题依旧…]

战争,也是一种生活。

一个个的故事,故事之后都有女兵们的名字、军衔、兵种,上尉、列兵、下士、大尉、准尉、中士……狙击手、炮兵、工兵、游击队员、高射机枪手、通信兵、坦克手、军医、飞行员、卫生指导员、护士、步兵、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炊事员、洗衣员、随军记者……

俄语词汇是分性别的。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这些专业在二战之前没有任何女人干过,所以根本没有阴性名词存在。正式在战场上,才产生了这样一批阴性名词。

[她们的声音……几十种声音…揭开了不同寻常的真相深深重创了我。而这个真相,在我从小就熟悉的“我们是胜利者"的简短定论中却没有立锥之地。现在,仿佛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那些昂扬激情原来是一种最短命的物质,很快就消融于活跃而复杂的人类命运之中。命运却往往又是深深隐藏在文字语言的背后。

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想听到什么?是曾经在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城下爆发的战役原委?是对军事行动的具体描述?是那些被人遗忘的大大小小高地的名称?我难道是需要有关阵地和战线移动的叙述、退败和反攻的记事、游击队敌后袭击和破坏火车的数量,和所有那些已经被写过数千本书的东西吗?

不,我要寻找的是另类,我要搜集被称为精神科学的东西,我在沿着心灵生活的足迹,去从事心灵的记录。对我来说,人的心路历程比他们经历的事件更为重要,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并不或者并不那么重要,更不是第一位的。令人激动和恐惧的是另一个问题:在战场上人们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所并理解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普遍怎样对待生与死?最后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是在写―部感情史和心灵故事是战争或国家的历史,也不是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小人物的故事,那些从平凡生活中被抛入史诗般深刻的宏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被抛进了大历史。]

书里并没有列出那些故事是发生在哪一年哪一场战役,时间久了,那些军衔、职位逐渐从记忆中离去,留下的只是她们的故事。那些故事聚集成了一整个二战苏联战场的画面,无数人的故事,唯一的一个故事。

(以下文字摘自原著)

从医学院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家里有个生病的父亲。战争就在这时候爆发了。我记得战争是在早上……而我得知这个可怕消息是在上午……树上的露水还没干呢,人们就在说战争来了!直到上了前线之后,我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我好像突然发现草丛和树木上的露珠那么晶莹剔透,那么清澈明亮。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有着那么鲜明的反差。那一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遍地都是我最喜爱的矢车菊,在草地上星星点点,时隐时现……

我记得我们都藏身在小麦田中,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德国鬼子的自动冲锋枪嗒嗒嗒地扫射,然后就是一片沉寂只听到麦浪摇动的哗哗声。又是一阵德国冲锋枪的嗒嗒嗒…我就想:以后还能听到麦浪的声音吗?那是多么惬意的声音……

我上前线的那天,天气好极了。空气清新,细雨霏霏,多美丽的一天!我是早晨启程上路的,站在家门口我就想:也许我再也回不来了吧?再也看不到我们家的花园和家门口的街道了…妈妈一边哭着一边紧抓着我不放手。等我走远了,她又追上来,死死地抱住我不肯松开…

她选择了她力所能及的抗争方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吧……敌人就在眼前,纳尔瓦凯旋门一带正在激战,基洛夫工厂的车间每天遭到扫射……每个人都在想自己可以为保护城市做些什么。死是很容易的,但必须要做点什么,有所行动。成千上万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说到死亡……我那时才不怕死呢。大概是年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吧……死神就在周围打转,可以说说形影相随,但是我 从来没去想过它,大家也从来不谈论死。死神总是在我们旁边绕来绕去,紧紧贴身,但又总是擦肩而过。

我们离开了城市……大家全都出来了……那是1941年6月28日中午,我们斯摩棱斯克教育学院的学生聚集在印刷厂的院子中。会开了不长时间,我们就出城沿着老斯摩棱斯克大道赶往红光镇。我们一边观察警戒,一边分成小组前行。傍晚时分,暑热消退,双腿变得轻松起来,我们走得更快了,不能回头也不敢回头看…只有在停下来休息时,我们才转头向东方望去。整个地平线都被淹没在紫色光芒中,大约是四十公里开外,却好像映红了整个天空。很明显,那不是十几幢也不是一百幢房子在燃烧,是整个斯摩棱斯克都在燃烧……

我学会了仇恨…第一次知道了这种感觉…他们凭什么要随意走在我们的土地上他们算是什么东西?我一看到这些场面就怒火中烧。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

战俘列车开走了,丢下几百具尸体在路上……几百具啊……那些没有力量站起来的人就被他们立即枪毙。活着的人像牲口一样被驱赶,死者没人理睬,来不及埋葬,实在太多了。他们躺在地上很久很久……生者与死者相伴着过活……

我去看战争影片,觉得太虚假了,我去读写战争的书也太虚假了。根本就不是真的……不是那么回事。当然,就算是我自己现在说,也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其实,既没有那么恐怖,也没有那么美好。您知道吗,在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多么美丽的早晨?就在战斗打响之前……看到那个早晨你马上就会想:到这有可能是你人生的最后一个早晨。大地是如此美丽,空气是如此清新……朝阳是如此可爱……

您听我说,我还想到这样的问题。战争打了几年?四年。这么久啊……什么鸟儿啦、花儿啦,我全不记得了。其实,它们仍然是存在的,可是我确实想不起它们来。事情就是这般奇怪,是吧?为啥要有彩色的战争电影啊?战场上一切都是黑色的。要说有另一种颜色,那就是血色,只有鲜血是红色的……

我打到了华沙……大家都像是散兵游勇了。用我们的话说,步兵是战争中的无产阶级。我们简直就是爬行前进……

仗打得很苦。我参加过肉搏战……真恐怖啊……这不像是人干的事…拳打脚踢,用刺刀捅肚子,挖眼睛,卡对方喉 咙,折断骨头,又是狂吼,又是惨叫,又是呻吟,都能听到头骨爆裂…咯吱咯吱的响声!无法忘掉的声音,你听着颅骨进裂,骨头折断,变成碎片:…就是对于战争来说,这也是场噩梦,是完全没有人性的。如果有谁说,战争没有什么好恐怖的,那我决不饶他。当德国鬼子纷纷爬起来,把袖子卷到肘部准备行动,再有五分钟或十分钟,他们的强攻就要开始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战栗发抖……打寒战……可这只是在没听到枪响之前的情形……是那样的……而当你听到出击命令时,便什么都忘了,你会和大家一道纵身跃起,向前冲击,你就根本不觉得害怕了。可是在第二天,你会失眠,又会恐惧,会记得所有的情景、所有的细节。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被打死,又会变得极度害怕。出击过后,最好不要马上去瞧别人的脸,那完全是另一种脸色,而不像正常人的脸。他们自己也不会抬起眼睛来互相看,就连树木也不去看。你刚走近谁,他就会喊道:“走开!你别过来……”我描绘不出究竟是什么样子,反正所有人都不对劲,甚至眼光中都露出野兽般的绿光,最好还是别去看大家的目光。我到现在还不相信,我居然活了下来。我还活着……虽然受过伤,耳朵震坏了,但身体还是完整的,简直不敢相信……

只要一闭上眼睛,所有的一切立即在面前重现………

“姑娘们,擦干眼泪吧。这还只是我们的第一次损失,以后还会很多。你们要把柔弱的心攥在拳头中……”

后来在战争期间,我们再也没有在安葬同伴时流泪,大家不再哭泣了。

如果你问我战争是什么颜色的,我会告诉你,是土地的颜色。对于工兵来说,战争就是土地的黑色和黄色,就是黏土的颜色……

不管我们到什么地方去…都露宿在树林里。燃起篝火,围着篝火取暖,大家都安静地坐着,有人就睡着了。我即使睡着也会盯着篝火,我睡觉总是睁着双眼:看着那些飞蛾,有的是小蠓虫,一整夜一片一片飞来,扑向篝火,没有任何声响 没有任何动静,就这样默默地消失在熊熊的火焰中。前仆后继 地扑火……直说吧……我们不也就是这样吗?前仆后继,后浪推前浪。

两个月过去了,我并没有死,又过了两个个月,我负了伤,第一次受的是轻伤。后来我就不再去想死的问题了……

破旧的卡车拉着增援部队队上来了,上面都是老人和男孩发给他们每人两枚手榴弹就投入了战斗,根本没有枪,枪支只能用在正规的战场上。一仗打下来,没有谁还需要包扎抢救……全都战死了……

战斗到深夜才结束。清晨又下了一场雪,大雪覆盖上很多 很多的尸体……很多人的手臂都是朝上举着…伸向天空…您不是问我那时候有没有有幸福感吗?我告诉您:突然在死人堆里发现了一个活着的人,那种感觉觉就是幸福……

严冬时的重伤员就更惨了……军服都僵硬了,血水和雪水冻在一起,油布毡靴里灌满了血和冰,刀都切不开。他们都冻得跟死人一般。

从窗口向外望去,冬天的景色美丽得难以形容。神奇的白云杉耸立。那一瞬间你才会忘记一切…还有在梦中你才能忘却…

我们刚刚停下脚步,立刻建起医院,伤员很快运送过来了。可就在这时我们突然又听到了疏散的命令。但只能运走一部分伤员,还有些不能运走,因为没有足够的车辆。上级催促我们:“留下他们,你们自己快离开。”我们整理行装的时候,伤员们都在一旁望着,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我们。他们的目光中包含了一切:有谦卑也有屈辱……他们哀求:“兄弟们!姐妹们不要把我们丢给德国人。你们向我们开枪吧。”那样悲哀!那样绝望!!只有能够站起来的,才能和我们一起走。不能站起来的伤员就只能躺在那里。我们都不敢抬起自己的眼睛,因为已经无力帮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那时很年轻,一路哭着离开…

等到我们反攻的时候,就没有再丢下任何一个伤员,甚至还收容了德军伤员。我曾经在工作中和德军伤员打过交道习惯了给他们包扎,好像没事似的。可我没有忘记1941年我们丢下自己的伤员时,德国人是怎样对待我们的伤员的……他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人,我们看到过……想到这儿,我觉得很不愿意再去治疗德军伤员……可是到了第二天,我照常要去给他们包扎……

我们抢救人的生命……可是很多医务人员都非常后悔干了医生这行当,因为她们能干的只是包包扎扎,而不能拿武器,不能去射击。我记得……我记得这种感觉。我还记得在雪地 中鲜血的味道特别强烈……那些死人……他们躺在田野上,鸟群啄着他们的眼睛,吃着他们的脸和手。唉,无可奈何的生命……

每天都在害怕和惊恐中度过。弹片横飞,就好像在剥你的皮。身边的人不断死去,每天每小时,甚至感觉每分钟都在死人。裹尸的被单都不够用了,只好用内衣。病房里总是出奇地寂静,这种寂静我不让记得在别的地方有过。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他总是仰视上方,从来不看别处,甚至对就在他旁边的我也不理睬。只是看着上面……望着天花板……那样子就仿佛是在仰望天堂……

田野和森林在燃烧……烟幕冲天。我发现了被烧死的母牛和狗…从未闻过的味道,难受死了。我又看见存放西红柿和白菜的木桶都烧焦了。甚至鸟儿也被烧死,还有马…很多很多的马匹全都烧得焦黑,散躺在道路上。到处都是这种气味;让人不得不接受…那时我意识到,一切都是可以燃烧的…甚至血液也会燃烧起来……

爱,是战争中唯一的个人隐私。其他一切都是共同问题连死亡也不例外。

他们就是打算要么同死要么共生的战场上的爱情,没有今天和明天之说,它只发生在今天。谁都知道只能爱在此刻,因为一分钟之后,要么是你,要么是那个人,都可能不在了。在战争中一切都发生得飞快:无论是生存,还是死去。虽然在战场上就那么几年,但我们已经走过了全部人生。无论多久,无论对谁,我从来都无法解释那种体验。战场,那是另一个时空……

最恐怖的还在后头呢,那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怎么能算是战场啊?它是一座城市!有那么多的街道、楼房、地下室。你要想从那儿搬走一个伤员,真是太难了。我身上到处是一块块的乌青、血斑,裤子上沾满了血,全都是鲜血。司务长责骂我们:“姑娘们,裤子再也没有了,你们不要来领了。我们每个人的裤子都浸满了血,被风吹干后就是硬邦邦的一层,穿都没法穿,都能割破皮肤。虽然已经是春天,但是一点清新感都没有。到处都在燃烧,在伏尔加河上,就连水也是燃烧的。河水在冬天都不结冰了,简直是一片火海。斯大林格勒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人血,有俄国人的血,也有德国人的血。土地里还渗透着汽油、润滑油……所有人都明白:我们已经无路可走,退无可退。对我们苏联国家和人民来说,要么覆灭,要么胜利。最后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全都一清二楚。不必大声宣讲,从将军到士兵,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

您可知道,我们所有人在战争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吗?我们梦寐以求的只是:“伙计们,我们一定要活到底……战争过后的人们将会多么幸福!怎样快乐的生活,怎样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人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他们终究会互相怜悯,互亲互爱。这将是另一种人类。”当时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毫不怀疑。

我最亲爱的……人类从前是互相仇视,然后又是互相残杀。对我来说,这是最不可理解的,这者都是些什么人啊?而这正是我们,是我们自己……

我对战争中最后那几天记得最清楚。那天,我们正骑马行军,忽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音乐的声音,是小提琴独奏……在我的感觉里,战争就是这天结束的……那真是神奇的时刻:突然间听到了音乐,久违的另一种声音…我就像大梦初醒似的……我们大家都觉得,经历过战争,经过如此人间浩劫和滔 滔血泪,生活将变得格外美好,一切都是美丽的。胜利之后,这一天之后…我们都觉得,所有人都会变得非常善良,彼此相爱。大家都成为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我们朝思暮想的就是这一天……

不要再多问我了……我真不喜欢战争书籍,不喜欢看英雄书籍……实际上我们都疾病缠身,咳嗽不断,睡眠不够,肮脏不堪,衣衫褴褛。饿肚子更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胜利了!

其实所有人都想回家,但又害怕回家。没有人知道在家乡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死比什么都简单”可是,活呢?……人们又是多么想活着!我们坚决相信:我们必定会战胜敌人。我们怀疑的只有一点,就是:我们能否活到那个伟大的日子?

为什么只有我活了下来?为了什么啊?我总是在想……我只能这样理解——这是为了给后来人讲述这些事……

战前我们家附近有好多夜莺,战后足足有两年,谁也没听到它们的声音。整片土地翻了个个儿,像俗话说的,连祖坟都给掘出来了,直到第三年,夜莺才重新出现。它们先前躲到哪儿去了?无人晓得。过了三年,它们总算回到自己的故乡来了。

原来是人们又盖起了房屋,夜莺这才肯飞回来。

每当我看到野花,就会回想起战争。那时候我们从来都不折断花朵。只有在给战友送葬的时候,才会采集大束大束的鲜花……送给永别的战友……

唉,唉,姑娘们……这可恶的战争,它是多么卑鄙啊…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女伴…

那时我们觉得,世界上讲要有永久的和平了,再也没有没有人要战争了,弹药应该统统销毁,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啊?我们恨也恨累了,打也打累了。

多想回家去呀!虽然爸爸妈妈都不在了。家,这是一种感觉它比居住在房子里的人重要,更比房子本身重要。就是那种感觉……每个人都应该有个家:…我必须要向继母深深鞠一躬…她就像亲妈一样对待我。我后来就叫她妈妈了。她一直在等我回去,等得好苦。虽然院长已经写信给她,说我的一条 腿被截掉了,我得残废地回到她身边,要她有思想准备。院长答应,我在她身边可以住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把我接走…然而她所盼的,只是我能活着回来,这就够了……

继母一直在等着我……因为我长得酷似我的爸爸……

面对和平生活,我们倒是害怕了……女伴们连大学都毕业了,可我们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行,没有专长。我们懂的只是战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打仗。我想尽快摆脱战争的影响,麻利地用军大衣改成一件外套,连纽扣也都换了。到市场上把帆布长靴卖掉,买了一双高跟皮鞋。我第一次穿上连衣裙时,泪水忍不住哗哗流。在镜子里都认不出自己了,要知道,我们穿了四年男人的长裤啊!我本来可以告诉别人,我受过伤,给震坏了。可是如果讲出来,谁还会给我工作?谁还会娶我?于是我们都像鱼儿一样沉默,谁都不承认自己在前线打过仗。

男人们可以佩戴勋章、奖章,女人就不行。男人是胜利利者,是英雄,是新郎官,他们上过战场是一份荣誉,但人们却用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些女兵。完全异样的目光……我要对您说,是他们把我们的胜利夺走了,悄悄地换成平凡妇女的幸福。他们不和我们分享胜利,这对我们是一种屈辱……我们不理解……因为在前线时,男人们对待我们非常温存,很爱护我们。而在和平日子里我从没见过他们这样好地对待过女人。

我听人说过……语言,就像毒药……语言,就像石头……还说,男人的愿望就是为国家去战斗。可要是女人也去杀人呢?!那就不是正常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了吗?……

不对!一千个不对!不,其实这也符合人性的心愿。战争已经爆发,我依旧过着正常的生活,女孩子的生活:…但女邻居收到了一封信,她的丈夫受伤,躺在医院里。我就在想了:他受伤了,谁会顶替他?”还有,下来了一个失去双臂的士兵,谁去顶替他回来了一个失去双腿的士兵,又有谁去顶替他呢?于是我写信恳求接收我入伍。我们从来都受到这样的教育,说我们的国家如果没有了,我们就会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自小就学习热爱国家,赞美国家。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必须做些什么去帮助国家。需要护士,我们就去做护士;需要高射机枪手,我们就去开高射机枪。

那时我们一贫如洗,真可谓家徒四壁,哪有这些地毯和玻璃器皿什么的……啥都没有啊……但我们很幸福。我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我们到底活了下来。我们仍在说话、欢笑、逛街……我总是那么自恋,虽然也不知道为何那么孤芳自赏,周围都是断壁残垣,甚至树木都毁得面目全非。可是有爱情在温暖我们。人类总是互相需要的,彼此依存非常需要。虽短来我们分道扬镳了,每个人都回到自我,有了自己的新家,自己的新住处,但那时还是亲密无间的。肩并肩,就像在前线的战壕里……

在战争期间我变化太大了,以至于当我回到家时,妈妈都没认出我。别人指给我看她住的地方,我走到门前敲门。里面回应 “来啦来啦……”

我走进门先问了好,又说:“请允许我在这儿过一夜吧。”

妈妈把炉子通了通,我看到两个弟弟在地板上蜷缩在一堆稻草中,赤身裸体,什么都没有穿。妈妈还没认出是我,又说:“您看看吧,女公民,瞧我们是怎么活的?趁着天还没全黑,您还是继续上路吧。”

我又走上前一步,她还在说:“女公民,趁天还没黑下来,您继续赶您的路吧。”

我扑到她身上,紧紧抱住她大喊了一声:“妈妈,我的好妈妈!”

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一起扑向我,尖叫着抱住我…

现在我住在克里米亚……这座城市的人们都生活在花丛中,但我每天看着窗外的大海,依然在痛苦中煎熬,我到现在 仍然不像一个女人。我经常哭,每一天都在呻吟。整天生活在回忆中………

1946年,我复员回到家。人家都问我:“你外出是穿军装还是穿便服?”当然是穿军装,甚至没有想过脱下来。有一天晚上我到军官之家去跳舞,您听听这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女兵的吧。

我换上了一双高跟鞋和一条连衣裙,把军大衣和毡靴存放在衣帽间。

一位军人走了过来,邀请我跳舞。

“您大概不是本地人吧?”他说,“您是个很有修养的姑娘。”

整场舞会他都和我在一起,寸步不离。舞会结束后,他对我说:“请把您的电话号码给我吧”真是得寸进尺。

在衣帽部,人家把靴子给他,大衣也给他。

他说:“这不是我的…”

我走上前说:“不,这是我的。”

“您怎么没有告诉我您上过前线"他说。

“那您问过我吗?”

他竟然有些不知所措,都不敢抬起眼睛看我。其实他自己也刚刚从战场回来……

“您干吗这么惊讶?”“我不能想象您曾经当过兵。您知道,前线的姑娘……”

“您奇怪的是我还在单身是吗?是我没有丈夫,也没怀孕是吗?是我既不穿军棉袄,也不抽卡姿别克烟叶,还不骂粗口是吗?”

我没有给他送我回家的机会。

我永远感到自豪的就是:我上过前线,我保卫过祖国……

我牢记着母亲的口头禅。妈妈喜欢说:“子弹是个傻瓜,命运才是凶手。”她遇到任何坏事都要唠叨这句话。子弹是单独的,人也是单独的,子弹飞往它想去的地方,命运却任意捉弄人,来来去去,反复无常。一个人就像羽毛,就像麻雀的羽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未来会飘向何处。

我还记得,从听到人们欢呼“胜利了”,到听到广播中正式宣布胜利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快乐,但同时又立刻产生了害怕的感觉!紧张,甚至是恐慌!因为不知道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我的爸爸牺牲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两个哥哥在战争初期就失踪了,家里只剩下妈妈和我,两个女人。我们怎么生活呢?这是我们所有姑娘都在思考的……我们晚上聚集在防炮洞里议论,我们的生活现在刚刚开始真是既喜悦又慌张。在此之前我们害怕的是死,现在害怕的却是生……同样的可怕。真的!我们说啊说啊最后都坐着沉默不语了。

我们是嫁人还是不嫁人?要为爱而嫁还是不爱也要 嫁?……我们撕菊花瓣占卜,花儿被扔进河里随波逐流……我还记得在一个村庄,当地人指给我们看一个女巫住的地方,大家就都跑去算命,甚至还有几个军官。姑娘们全都去了。那个女巫是用一盆水算命的。还有一次,我们在一个街头拉手风琴的那儿抽签算命,我抽到的几张全都是幸运纸签……可是我的幸福在哪里呢?

那么祖国又是如何欢迎我们的?我真是忍不住要哭出来……四十年过去了说起来还是面孔发热。男人都沉默不语,而女人们,就都冲着我们大喊大叫:“我们知道你们在前方干的那些事!用你们的年轻身体去勾引我们的男人,前线的婊子!穿军装的母狗……"侮辱的话语五花八门……俄国的语 言词汇很丰富……

有一次舞会后,一个小伙子送我回家,我突然感觉很不好,心脏突突急跳。走着走着,一屁股坐在雪地里。“你怎么了?”“哦,没什么,跳舞跳累了。”其实是因为我负过两次伤,是因为战争……现在我们要学做小鸟依人的女人了,要表现得弱不禁风的样子,可是我们的脚都因为穿靴子而变大了,有四十码呢。也不习惯被人抱住自己,只习惯于自己解决。希望听到恭维的客气话,但又不很明白,对我来说就像是儿童用语。在前线时,混在男人当中,通行的只有粗鲁的俄罗斯国骂,都已经习惯了。在图书馆工作的女伴就重新教我:“读读诗歌吧,读读叶赛宁。”

战后,明斯克第一辆有轨电车开始行驶,那天我就坐在这辆电车上。突然间电车停了下来,有乘客尖叫起来,有女人在哭:“有人被撞死了!有人被撞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电车里,我不明白人们有什么好哭好喊的。我没有感到这有什么可怕,我在前线死人见得多,没有任何反应。我已经习惯于在死人中间活着,与死者为伍。我们就在尸体身旁抽烟、吃饭、聊天。那些死去的人,他们既不在远处,也不在地下,就像和平生活时一样,永远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在一起。

后来我的感觉恢复正常了,看到死人又会感到害怕了,就是看到棺材也害怕。这种感觉过了几年之后又回到我身上,我变成了正常人,和其他人一样了……

是战争使我变得更好了……这是确定无疑的!战场上的煎熬,使我作为一个人更成熟了。我看到了太多的不幸,我自 己也经受过很多苦难。在战场上,生命里不重要的东西随时要抛弃,因为都是多余的,只有在那里你才明白这一点。可是战争对我们进行报复……只是我们自己害怕承认这一点…战争追上了我们……不仅是我们所有人,连我们女儿的命运都定型了。这就是为什么她们的妈妈,前线的老兵们,总是按她们自己在前线所受的教育,按照战时的道德标准,来教育女儿们,爸爸们也是这样。就像我对您说过的,一个人在前线是一目了 然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品如何,都是掩饰不了的。他们的女儿们却根本不知道,社会生活中的人与她们的家人完全不同,也没有人告诫她们世上还有卑鄙行为。于是,这些姑娘 在出嫁时就很容易落入骗子之手。他们善于欺骗她们,因为欺骗她们毫不费事。我们许多前线战友的孩子都遇到了这种事。我们的一个女儿也是……

我看到无名烈士墓,都会在墓前下跪。在每一个无名烈士墓前……都只是下跪,不说一句话……

我曾经那么喜欢春天,喜欢看樱桃花开,喜欢闻丁香树周围飘溢着的丁香花芳香……您不会对我的情调感到惊讶吧?我还喜欢写诗呢。可是现在我不喜欢春天了欢春天了,那是因为战争横在了我们之间——在我和大自然之间。就是在那年的樱桃花盛开时节,我看到法西斯践踏在我的故乡日托米尔的土地上……

那时候所有人都会产生怀疑:只要你在占领区生活过、被俘过,或者曾经被送往德国,被关过法西斯集中营。他们就只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活了下来?为什么没有死?甚至连死者也会被怀疑连牺牲者都会被怀疑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们曾经进行的艰苦斗争为了胜利我们牺牲了一切。现在我们胜利了,人民胜利了!但是斯大林还是不相信人民祖国就是这样感谢我们的,就是这样 回报我们的爱心、我们的热血……

你不要害怕我流泪。流泪。不要可怜我。就让我难过吧,但我很感激你,让我记起了自己的年轻时代……

痛苦就是一种孤独,像聋子一般地与世隔绝。有时我又感觉到,痛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别,是人生中无法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和保存的东西,我们尤其如此。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建立的,我们也是这样成长的。

千百万被害者在黑暗中

卑贱地踩出一条小径……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我不止一次地确信:我们的记忆远远不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它不仅任意和任性,而且还拴在时间的链条上,就像一条被拴住的狗。

我们能够从今天看过去,但我们却不知道从何处去看。

然而,她们却都深深爱着她们的遭遇,因为那不仅是战争,也是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初恋。

那些渺小的大人物,他们被侮辱过、被蹂躏过,伤痕累累,他们熬过了斯大林的劳改营和背叛,最终他们还是胜利了,他们创造了奇迹。

但是有人以胜利的历史偷换了战争的历史。

渺小的大人物们要自己述说真相……

[我也有自己的—场战争……我和我的女主人公们—起,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我和她们—样,久久都不能相信,我们的胜利有着两副面孔一副是完美的,一副是恐怖的,伤痕累累,让人看不下去。

“在肉搏战中杀人时,总是会直视着对方的眼睛。这不是投掷炸弹,或者从战壕里射击那么远的距离。”——他们都这样告诉我。

倾听人们讲述他们怎样杀人或者怎样死去,一定也是这样的:必须直视对方的眼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