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一本由孙衍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一):愿我归来时 修得少年心
长久以来,我都以为
自己是鲜少
改变的那一个,
朋友们也都这么认为。
在大家眼里,小白,一直是那个
风风火火恍恍惚惚的小白,上进的,要强的,
努力的,甚至是傲娇和咋呼的……
可当我读衍这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很多
无关紧要的少年琐屑就倏忽而来,我发觉我变了。
年少时,不知幸还是不幸,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渐渐囿于这样的人设,无论我下多少工夫,似乎也不过是在这样的设定上添加一些多样性的元素,看上去好看罢了,改变不了实质。
跟多年未见的
朋友喝下午茶,我谈起读书时心中曾放不下的芥蒂,谈起这些年岁里写作给予我的改变,谈起自己收敛个性的
坚持和妥协。他听完,颇是讶异,仿佛忽然间才知道,我已经变成了怎样一个与他固有观念里
大相径庭的小白。
少年时,我们总是张狂,深陷在自我里不可自拔,以做自己为傲,而做出改变就是对
现实的妥协,一点儿也不帅气
可爱。很多人,即便改变了,他们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发现这些改变的
意义,只一味地将其认为是外在的环境和压力带来的副作用,容易心生怨气和不满。
后来,我又跟这位朋友聊起我眼中的他,从内向寡言变得外向健谈,我
感觉这些年他确实是用了洪荒之力在改变,但同时也感受到他所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和那种隐约走不出
内心迷茫的困境。
然而,我们
生活里
经历的
波澜壮阔也好,
乏善可陈也罢,都无法分享给别人,
得失成败,全靠自行参破。我从来不说,能察觉到的人,自然是察觉到了,不能察觉的人,也没那必要去刻意提醒。
我已渐渐开始意识到了那来自本身的巨大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剧烈阵痛,但我又是
幸运的,因为身边有朋友和
老师善意地帮我解答
困惑和矛盾,愿意在迷雾中为我留一盏灯,陪我走一段路。
而衍的文字就是充满善意的,他写那些路过他
生命的人,却不评判什么,不解决什么,不解释什么,而在
人生的某个阶段就那样看着陪着,送他们一程,无论是深夜找他
倾诉的姑娘,还是多年部队里的团长,他心底那份祈愿,或者说那种盼望每个人终能
获得幸福的念头,贯穿始终,如同在
字里行间点着熏香,幽幽然萦绕鼻尖。
这种善意,想来是源自他历经生活的沉淀,归来时仍保有的那颗出离心吧。
少年心,还是当时的少年心,只是人,已不是少年人。
毕竟,尝过世间百味后重新爱上
粗茶淡饭的选择,终归要比自小清淡寡味,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来得
厚重有力。
就像衍那篇《当爱已成
习惯,当我们在人群中走散》的结尾:它将我们沙滩上刻着爱字的礁石打湿,将能吹响
爱情之曲的海螺卷走,直到没入
沉默的海洋,那里也有爱,但更宽阔更茫远更
遥不可及。
我想,这可能才是我读衍笔下
故事时,得到的对归来“少年”,那些关于爱的,新的解读。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二):【拾光书屋(书评)】————你还是原来的你
当自己刚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时候,第一直觉就是觉得这本书应该是个充满着文艺气息的少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感悟之后,历经了千辛万苦写出来的,一瞬间就对它十分的有感觉,于是想也不想,直接买来一探究竟。 从9月份开始等到现在,终于把它真正的拿到了手,打开封面发现作者是衍叔写的,满满文艺范的书里面的文笔并不文艺,每一篇故事都是极尽的简短却又不失乏味,不会让读者看了一点点就不想再看下去。 其实我一直在想,衍叔写了这本书为何用了这个名字,看完了整本书之后好像有一丝丝的感觉,衍叔在外行走了大半的岁月,从年少到成年、从幼稚到成熟,虽然时间一直在走但是他的心还是希望能够是少年。他走过的路写成了这本书,书中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所生活的故事,他把他自己的故事、情感通过言语表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体会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故事。因为衍叔心中的希望是少年,所以他用了这个题目,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不被岁月所击败,能够一直像自己是少年时候一样无所畏惧、充满着希望。 正如现在的自己一样,正处在迷茫无措的时候,自己的一生可能连一半都没有走到,也未曾出去外面的世界看过、闯过,所以我看了衍叔的这些故事,内心感触其实有很多。书中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而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足迹、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而修行,却是比旅行更深层次的奥秘,心静如水,修行到家。 文章的内容被分成了五部分,每一部分的故事都是那么的衔接、那么的真实,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身边好友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眼睛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情感,从而去体会他们的内心,而普遍的那些人都不再是少年时候的他们,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磨练了自己的内心,看过了外面的世界的千变万幻,感觉到无奈、感觉到厌倦,然后回到自己心所向往的故乡,默默的度过余下的时光。正如书中所写的:火车承载了你的远方,也将远方变成你的另一个故乡。让你学会了一种叫思念的感情,并为此奔波一生。等到自己坐在回故乡的火车上的时候,又会去后悔自己的不坚决,可是家的呼唤又是那么的真实、渴望。可事实上呢?每一个你曾经停留过的地方,都是你的故乡。 每一个人前面的路都是曲折而又漫长的,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我们又将去向何方。但有些人注定会被改变航向的,有时候在命运面前,我们就是这样无能为力。所以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在出走半生归来之时,都可以仍然是少年,有着无尽的希望。 要永远记得:你,一直是原本的你,不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流失了真正的自己。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三):路过那少年郎
和世间所有的相遇一样,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出了自己,猜来这故事便是
成功的。
写文字和心,和阅历,
才华,天赋,灵感等
一脉相承。
读文字的心,却和
心情,
心境,周遭,经历等直接相关。
一个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往变成黑纸白字,一个是把黑纸白字还原成最切近自己的所见所得所感。
私以为,
散文是最不好拿捏的一种文体,因为白话的缘故,写太通俗浅显,容易变成白开水,铁打的散文流水的账本戏;太
遣词造句又容易造作矫情,
华而不实变成旗袍上的扎眼虱。但从读书的角度,散文却又是最
简单,最直接,无年龄隔阂和障碍的对话工具,把日常的生活语音稍作修饰即可变成一截截小文字,日常的经历和所闻所见所感都可以拿来入药,至于是煎炸爆炒还是清蒸白灼,就看文字输出者的文字运用功底了,俗称:文采。
衍的文字里,耳熟目详的金句
随处可见,他也并不忌讳,并以此为结绳,把一个中年男子日常的生活片段串起,在其中: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有思、有感、有温度。
随着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故事的结束,终于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少年模样。
处子之心,唯
坦诚以待。
小时候,家里藏了不少大块头的书,
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当同龄的孩童都在
三五成群追跑打闹
享受年少无忧的精彩时,我却激发了另外一种兴趣来控制体内的洪荒之力——以读为乐。虽不记得是怎样地从阁楼上的一堆大木头箱内发现了诸多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但年过半生却能依然真切感受到那些
白纸黑字里的别样
大千世界。
那些书,有竖版的红楼梦,章回体的隋唐演义,近乎白话的聊斋志异和西游记,还有译本的姿三四郎乱世
佳人,更有成套成套的
大学文学院古今中外丛书教科书读本。
这些书,怦然打开了一个
小孩子的想象力探索史,让我知道原来别人都是这个样子去辨识去思考去行动的,
潜移默化中暗植下一个念想:除了当前的日子之外,原来还有千千万别处的生活。
这些书,也给后来的我造成诸多实际的困扰,比如
囫囵吞枣,一目三行,
似是而非,
不求甚解。但于当时而言,实际上得到的利益,比如优等作文高分语文成绩老师赞誉等已经让我不曾思考过这些潜移默化种下的孽果。
都说晚说话的
孩子成熟的格外快。
从三岁才正式开始张口叫
爸爸妈妈起,到后来越来越明显的文静和沉默
性格,甚至于最后的整个少年期,连说起话来都有一股子
惊天动地的电台腔。
就这样,我
完美地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自我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方言腔。
很快,
静若处子的我,用一种
无声无息的倔强展现出了
青春期的叛逆:远离家乡去求学。
和所有心怀高远的
年轻人无二,“才气逼人”的十七八九岁
短暂而迅速地结束。推促着一个
纯真少年郎一脚踏入80后的共同
社会烦恼。
在此前,
父母一个希望能靠嘴皮子磨开律政界的大门一个却希望能发扬族统成为育人成才的人民教师。而少年自己的小
心愿是:做一个人物记者,结识形色万花人生。
最后,事果然与愿违。
不过,都是青春后话。
半生已过,少年不在。
出走归来,缘生缘起。
对镜剃须,忆想起那少年郎。
少年时的早生华发,如今却已悄然复黑。
只祈在那岁月静好
红尘穿梭中,你我,犹记那少年郎。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四):书中回首少年事,窗外叶落秋已至
一个人的
成长和经历,从字里行间,都会隐隐中透着些力道。
起初在乘地铁的路途中,几次翻开此书,看过数个篇章后发觉,作者的岁月沉淀,过去的军旅经历,已经让他的笔触出落得
与众不同。
看过太多不成熟的作者在文字里的无病呻吟,与孙衍的作品一比,那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而真正的愁,确是书中一句句的欲说还休。是一种
历经沧桑后,将深藏的厚重、经历的残酷、见证的变迁,轻轻柔柔的讲出来。
文笔的收放自如,已如同高手的比武,看似
平淡,却招招中的。
好似是一种不经意,说给你们又怎样,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将来会懂。
这是一本
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自己周围的一切,
亲情与爱情,成长与别离。那些言语淡淡的,可看完细品又是戳中人心。
作者的记录手法是与众不同的,他给我们讲述的人,怀揣的梦与爱,在命运里兜过圈子,摔过跤,
迷失过也清醒过。然后告诉我们,这一份坚守的意义。没有
励志的
心灵气汤,也绝非
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把那些
美好的残酷的摊开在我们的眼前,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不得不
感恩又厌倦的生活。
也像是书中
很喜欢的一个
句子“有些人注定会被改变航向的,有时候在命运面前,我们就是这样无能为力。“
年少轻狂的我们,多少人以为命运靠着一腔热血能够改变,殊不知
未来的路,老早就写在了基因里,何时起伏,何时转弯,哪是我们所能决定。
记得前几天
和朋友聊天,说起过去都是如风一样的叛逆少年,而当体会
失去和
悲伤,都会
平庸的老去。
原来我们身边的中年人不是庸俗,而是接受,而我们,也都在一条相同的路上。
书中的几个
爱情故事,也远没有电影里的
跌宕起伏,却真实
感人。这才是接地气的生活,这才是走心的
情绪。
我们不是
男女主角,我们都是凡尘中的一员,有小情小爱,有浓情蜜意。
也有身边朋友的成长故事,浅浅的道理,读了千万遍,可谁都绕不开的南墙,和一定要试试的坑。
一个一个出场的小人物,一次又一次深夜的酒局,统统都是故事。孙衍让他们走进了书里,走进了读者的手中,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们
残缺不全的出场,残缺不全的下台,却真实的像活在你我的身边。
我们身边都有那种人,迷茫的新人,固执的中年,奇妙的老年,有着讲不清的执念,于是终此一生。
曾走出半生,带着
意气风发。当看透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选择归去,心中仍怀少年的纯亮,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岁月没有让我们老去,在时光中回归初心,才是最好的成长。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
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就和每片叶子,每个雪花都不一样一样。我们有的时候都想去窥探别人的隐私,读书也是这样,有的时候就会偷窥到。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本书是作者的
人生感悟,也是作者的人生经历,通过这本书就好像我们是作者的
好朋友一样,拜访了他的家,拜访了他的家人,朋友,还看了他的隐私,知道了他的所思所想。这就和读一个人的自传一样,我们了解一个人,这个人就得像透明的一样,那个人得
坦诚相待。
读书也和
交朋友一样,读了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个好朋友,读了一本坏书,就交了一个坏朋友,哈哈,现在好书坏书都分不清了,不敢轻易说一本书是坏书。反正现在是什么都得说好。不能说坏,否则就会有
麻烦。
其实读书是很个人的一件事,有的人把读书上升到一个很可怕的高度,比如一本书,只能说他好,不能说他坏,说坏的都是不爱国什么的,好怕怕呀!你不能强迫别人读和你一样的书,也不能强迫别人读了这本书和你有同样的想法,这样好可怕呀,有的人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很令人讨厌。
有的人的生活很丰富,有的人的生活很贫乏,这本书的作者的生活就很丰富多彩。作者用很平实的语句讲述了她自己的人生,他们的人生都是我们没经历的,所以我们才会读这样的书,就和我们自己去经历了作者经历的人生一样。读这样的书,我们也许会学到一些处人之道,或者成功的砝码,学习学习人家是怎么成功的,对我们的未来也有帮助。
有的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就像度过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样,有共鸣就是一本好书,就像这本书一样。
感谢【拾光书屋】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经年流转,不忘初心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是朵不会凋零的花……提到少年,青春年少我们总是想到很多。青春正年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有少年强则国强。青春正年少,恰同学少年我们总有满腔的热情,憧憬期待。以为可以改变世界,成就辉煌。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世上的大多人都有去外闯荡经历世界的心,而书里讲的就是作者在外面游荡十几年,归来后的一系列思考和回顾。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当行人的身份回归家庭时,才发现最初的信念依然还在。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作者也想用这颗心l既能度己,也能度人。
书里没有华丽矫揉造作的词汇,也没有标题那么的文艺。而是以一种成熟而平淡的语言描绘自己身边的故事,让阅读的人和作者产生共鸣。
作品中,作者从几个部分来回顾。首先从现在来说,成熟后的自己是对现在生活的冷静思考,对人生思考和感触,既有友人相聚的满足感,又有对过去年少时光的感怀。第二方面则是缅怀少年时的心境。有自己的叛逆,和少年时期的美好,勇敢无畏。作者从独自一人骑行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虽然最后跌的头破血流,但也是一次放纵的经历还有青春时期的少年美好。第三部分则是在说有情人的故事,
生活中的爱恋或许好的不好的,总是令人不胜唏嘘,而我们也只能冷眼旁观,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爱情,也让我们学会思考,如何爱别人爱自己。第四部分则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温情,有每个人的不同人生活轨迹,也有生老病死的无奈,最后则又是回到现在的状态,自己对军人生活的怀念留下的印记,也有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感恩,在灾难面前我们都太渺小。
而其中很多让人深省的话,我很
喜欢书中序的一段话。
这两年爱上长跑,刚开始跑的时候,鼓足了勇气,生怕坚持不了就彻底f放弃了,才跑出去一公里,或许你会气喘吁吁,腰酸腿胀,而头也开始晕乎乎起来。只是,当你坚持到三公里时,你会觉得一切还有希望,当你跑到七公里时,你又会觉得,这路怎么这么长,到哪里是个头。到九公里的时候,你突然就想爆发,觉得终点就在眼前,当你终于到达终点,那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人生就像这场赛跑,而我们更要记得我们最初的梦想,坚持到底,奔向胜利。经年流转,不忘初心。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七):坚持做自己的少年之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好个秋.
不知怎的,看完这本孙衍所著的《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之后,脑中想起的却是这首辛弃疾的《丑奴儿》。
幼儿时期最喜欢的游戏莫过于扮过家家,装模做样的摆弄着各种迷你道具,模仿着大人们说话做事的姿态强调,想像着自己长大后的工作生活摸样。
青春期时我们叛逆不羁却又怀揣理想,渴望挣脱束缚去拥抱这个世界,对于爱情、生活、工作等等一切都充满激情与向往。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哪怕跌倒撞到头破血流也只是微微一笑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前行,因为那时的我们有大把的精力与时间可以挥霍,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不在乎。
而立之年过后,心中忽然有了恐惧之感。多年的奋斗打拼,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很多。揽镜自照,扪心自问,竟然发现有些不认识自己了。曾经哪个意气风发的我们哪里去了,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经历不知何时已将我们那凌厉的棱角悄悄的打磨圆滑,岁月的细纹在不经意间悄悄爬上了我们的眼角唇边,偷偷改变的,也许还有那颗曾经年轻的少年之心。
拍拍胸口问问自己,想想这些有过后悔吗?
这世上最难找寻的就是后悔药,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流着泪也要走下去。
人生总是会在得到与失去之间进行选择,不可能所以的好东西全部为你所有,也不可能所有的糟心事都被你一人经历。在得到与失去的彼此交错间,我们慢慢的成长起来,由意气风发的英气少年,变成人到中年的大叔大妈。
该书的作者,用一篇一篇的小短文记述了离开家乡十几年间,在外游荡的经历。亲切的文字语言让你在阅读此书时不会产生一丝生硬造作的感觉,犹如在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聚小酌一般。
在这场小聚中,大家一起聊这些年来曾经的生活过往,错过的工作机遇,擦肩而过的爱情,以及转瞬即逝的岁月瞬间。
这不是一部心灵鸡汤,这只是作者对过往生活的一场感悟,一场怀念而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些篇章的文字中或多或少的寻到些自己的影子。
我们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盗不来王母娘娘的蟠桃御酒,偷不成太上老君的长寿金丹。青春的模样不可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脸上,我们就像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外漂泊闯荡,经历风风雨雨,也许岁月改变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失去的许多,但是我们希望唯一可以留住的,是一颗坚持做自己的少年之心。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八):烂鸡汤(或我)与世界的距离
友人买了金地开发的房子,还没交房,金地寄来了这本书。这是金地第二次寄书,上一次寄来的是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可见采购是个鸡汤党。可友人喝不下鸡汤,友人高呼“三百万的房子,就给我寄两本破书”,可见他对于钱和数字比我敏感得多。我却羡慕的要死,不管是什么书,我都觉得金地是有情怀的公司,毕竟读书是这么古老的事情。再想想本人房子所属的地产商华侨城,就从没做过这么浪漫的事情,高下立判。于是厚着脸皮恬不知耻的要来了这本书,没办法,对书本我天生没有提抗力。孙衍其人我并不认识,封面上的三个推荐人“好妹妹乐队、阿SAM、宋小君”我只认识第一位。我不喜欢听好妹妹乐队,觉得他们的音乐有点颓,没有脾气的那种颓。但我还是觉得惊恐,惊恐自己的无知,我与世界的距离太遥远了。
这本书只看书名便知道是鸡汤文,书名《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书后还推荐了出版社的另两本书,《愿世上所有的孤独,都有温暖相伴》、《你的孤独,终有回响》。对于这样名字的书,我一般会不自主的抗拒,其实我对鸡汤没有敌意,无趣人生的调味品嘛,我只是讨厌恶俗且没有逻辑的鸡汤,而这种烂鸡汤通常都拥有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
比如这本书,封面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写着这样的句子,“给很多年后一去不复返的自己”以及“最终我们都会一无所有,除了曾经爱过的事情。”所以朋友,多年后你是不复返呢还是依然是少年呢?所以你明明拥有爱过的事情,还告诉我你一无所有?我把这样的鸡汤称为前后矛盾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自卑是自尊心强的亲兄弟”“人都有两面,一面自尊一面自卑,永远矛盾地存在人内心深处”,所以自卑和自尊心强到底是同义词还是反义词?“自卑是种什么样的体验,那些自信爆棚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所以朋友,你不是说人都有两面且一面是自卑么?再比如“他因为不适应东北的生活,还是回到南方”“前几年母亲病重,本来想待在长春的他,不得不回家,后来,干脆就没再回长春。”所以,他回到老家到底是因为不适应东北生活,还是母亲病重?朋友,故事不会是编的吧。
还有一种我称为矫情过度型。比如“他换上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多处寻医问药后,确诊为湿疹。”“脸上一块块红斑,既是昭示他胜利的勋章,也是对他过度消耗身体的惩罚。”朋友,你哥们得的是湿疹,不是艾滋啊。比如“ 现在要是没个什么强迫症、阿尔茨海默症、健忘症、厌食症,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文艺青年。所以,默默地把自己审视了一番后,发现以上症状在自己身上都很严重,而且近几年又加了一个症状,脸盲症。 ”阿尔茨海默症、厌食症,你是认真的么?你是在用这些名词来自嘲,还是你在嘲笑那些真正陷入疾病痛苦的人?
再比如,作者说自己“对承诺有了戒心,任何承诺在我眼里都是草稿纸,是没有加盖公章的口头约定”,“我对承诺的不信任,源自小时候的一件事,但凡小时候对自己伤害比较大的事情,往往一辈子也记得。”所以,朋友让你刻骨铭心从此不相信承诺的这件事情就是,你偷了书被人举报了然后老师批评了你。你怪举报你的同学,怪出卖自己的同伙,怪批评自己的老师,但是你为什么不反省下自己偷书的行为呢?
你以为这样的鸡汤离生活很近,可它近乎浅薄了。它浅薄到觉得缺乏演讲的能力便是极度自卑,健忘、湿疹已经是人生至苦,其实那叫无病呻吟啊;它语言空洞、内容无趣、逻辑混乱,我实在难以被这样的鸡汤说服啊。你也写到了不公和死亡,可我甚至觉得这样一本乱炖的鸡汤愧对书中那些悲情的人生啊。鸡汤的全称原本是心灵鸡汤,该要拥有直击内心的力量啊,可这本书里的鸡汤真的连真皮层都穿不透。
说说我喜爱的鸡汤吧。我喜欢的鸡汤是村上春树血淋淋的剖开死亡和孤独的真相却总留有一丝希望,是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进行时阿城笔下还有一个棋痴一个树痴和一个想要认字的孩子,是三毛一生苦难却用流浪抚慰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在浑浊的世上王小波嬉笑怒骂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然也许作者你阅历有限,毕竟你号称出走半生其实也就三十几岁去过哈尔滨、上海和北京等国内一二线城市,我不求您的鸡汤多鲜美,您讲讲友谊、爱情、工作,哪怕清淡似水,就如同您一些小情愫小伤感其实偶尔也可以将我打动。可我之所以讨厌这本书,是因为它常常抱着说教的态度,我只觉得您喷了我一脸吐沫星子,还想做我的人生导师,您不配啊。也许你说,吐沫星子不鲜美,但至少没毒啊。是啊,废话是永远不会错的。
然而,当我把本书翻到最后时,我再一次震惊了,作者在最后一个章节里竟然只是罗列了大概四五十条金句。比如“若习惯放弃,世界凭什么温柔待你”“做个寡言但心中有海的人”“人生就是一个善到伪善再到善的过程”“你若看轻,我便看清”。朋友,我要泪流满面了啊。因为你没有写每句话的出处,因此我相信这些金句都是你写的。但是您这样一股脑的罗列在这里意义是什么呢?这可能是您平时攒下的素材,没有用到,也不考虑在下一本书里用了,所以全部送给大家?或者是您提前把所有能作为鸡汤类书籍的书名想好,这样以后别人写书的时候必须向您缴纳知识产权费?您是无私呢还是自私呢?我真的不懂。
在我写下这篇书评的时候,豆瓣关于这本书的评分是8.0分。这在我看来真的很可笑,要知道莫老爷子的《丰乳肥臀》才8.2分,《酒国》才7.4分。这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真的值四星么?我摸着自己的良心,觉得不值。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九):永不老去的文艺心
看到书名的时候,其实以为作者是女性来着,毕竟这种鸡汤的调调实在太过文艺。当然不是说男性就不可以文艺,只是书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太强大。也可以理解为我在强词夺理,毕竟人的很多感觉总是来得莫名其妙。作者孙衍,性别男,三十余岁,文艺青年。真是让人惊讶不已。
至于这本书的装帧,中规中矩,没有出彩的地方,就不过多赘述了。
翻开目录,每一篇文章标题,满满的不是励志鸡汤风格,就是读来优美又文艺的句子。其实每次看到这种标题,就忍不住反思自己,然后发现自己自诩文艺青年,却似乎没有多少文青气质,起码,我是想不出也写不出如此多的读来能唬住人的文艺句子。故而每每只要看到有人能口吐极其文雅的句子之人,总是莫名的有种敬畏与钦佩。
当然,其实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句子,大多时候,其实经不起推敲啊——美则美矣,实则无甚内涵。比如“当爱已成习惯,当我们在人群走散”,请问这个句子,除了读来押韵,朗朗上口之外,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上下文之间有关系吗?
类似的句子在这本书中很多,在其他的书中、微博中也不要太少。虽然每次我第一眼看到,也会惊叹:哇,是谁想出这么有创意的句子的,真是天才;为什么自己就是愚笨不堪说话如白开水一般平淡呢?继而苦恼。当然为了开解自己我总是会深思一番,然后找出这些话的毛病,比如其实这句话根本上下文狗屁不通啦,诸如此类。
也许只是自己的嫉妒心作祟,也许真的是他的句子无内涵,谁知道呢?
好吧,言归正传,这是一篇书评。我的废话有点多了。
作者已届而立之年,走过许多地方,见识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事,故而在书中讲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然后通过每一个故事来励志来抒情之类。全书大概就是这种风格。
我是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所以这本书应该很戳我的点,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但真的不是我故意挑剔,在看书过程中,我基本都在吐槽。怎么说呢,书中当然有一些讲得很不错的故事,让人对作者的生活忍不住艳羡。但是更多时候,作者并不能好好的利用他的这些故事,也就是说,他的故事与他的道理,其实是脱节的。而且有时候一篇文章里,有好几个故事,作者可能是想通过这么多故事来论证一些道理,但显然他失败了,所以结果就是,每一个故事都简短的讲了一下,但又没有讲清楚,更可怕的是,我完全看不出这么多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又与作者最后总结归纳的鸡汤,有何关系。这真的是硬伤,意犹未尽,大概就是作者这种状况,明明可以再挖掘一下,更有深度一点,但总是临门差了那么一脚。
不过也有很值得赞叹的地方。比如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往事的清晰记忆,以及把他所经历的过往全部总结到文字中来的举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自诩自己是文艺青年,自诩自己看过很多书,多么有文化,却很少动笔写文章,总以为自己要写必定是写个大部头出来,反而畏手畏脚,顾此失彼,将自己生活中诸多好素材都遗忘了。
到底怎样才算是文艺、才算是文艺青年呢?这只是花一样年轻的青年人的特权吗?显然不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有一颗柔软的内心,有一个喜欢思考的大脑,有一双执笔的手,去记录点滴生活,便足矣。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往昔如昨,万语千言惟一愿字尔
所谓人生,不过是异乡漂泊和故乡漂泊两种状态的交替,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在漂泊,漂着漂着就长大了,后来,你回首往昔,笑着说,看!那是当年的我和我经历的那些事。曾经有一句话大意如此:成长就是曾经一盆冷水泼过来你以为整个海洋都在翻滚着涌向你,现在整个海洋盖头泼下,你却觉得醍醐灌顶。
成长就像一次负重旅行,出发时行囊满满,一路上丢丢捡捡长途跋涉下来,留在背包里的还剩下些什么?成长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也丢弃了不少,加加减减的的人生,脚步变轻了,心灵变重了,惟愿不忘初心,只要初心不忘,你还是你,我还是我,那时光里打马而过的少年与路上的我们渐渐重叠。
总是很羡慕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他们会遇到奇特的人,听到新奇的故事,然后把那些人、那些故事以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变成纸上的字,分享给很多很多在路上或者还未启程的我们。孙衍就是那个走过这里那里,把人生分享给我们的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清新流畅的语言,一一铺陈开来36个故事,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关于反省,所有的故事与彷徨过、迷茫过、脆弱过的你我共勉。
漫长人生,我们总是一开始目标明确,后来恍恍惚惚,直到我们看到真正的自己,被藏在心底好好保护的自己,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有放逐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萧然洒脱。
你唾弃的,往往是别人想拥有的,辞职嫁人的小文怀念朝九晚五上班的日子,在丽江开客栈的小范夫妇想要找回上海的快节奏感,我们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当真正无拘无束之时,又忍不住怀念那些有节奏感,不断拼搏的日子。人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写到的: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我们总是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状态,殊不知也许你每天看到的黄叶是别人向往的银杏飘香的小镇,你认为不过是途径的寺庙,在别人求福祈愿的圣地……生活也像一座围城,城里的望着城外,城外的望着城里,总以为那些得不到的才是
幸福,却不知即使在方寸之间,只要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方寸也会变成大天地。
给所有的故事,一个温暖结局。正是追情逐爱的年纪,哪个人没有喜欢过几个人,姐姐、采儿和崔军无处安放的爱情以三个人有意无意的回避告终;阿三和美凤那场注定“报应”的爱情以死亡终结;下雪的上海大军终究还是没有等到曼桢。偷偷地爱着一个人,只能站在他的身后,不回头就那样直直的看着,不管自己身后那个人是否还在等。暗恋的酸涩不知道多少人懂,却只能自己尝,一个人背负着爱情一路前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茫茫无边的宇宙中,在俯视众生的天地眼中,我们不过蝼蚁。我们之于天地就如蜉蝣之于我们,短暂和长久也只是对比出来的。蜉蝣朝生而夕死,中午遇到一只蜉蝣在哭泣死去的妻子,人大为困惑。事后想起,蜉蝣虽生命短暂,可孤独的一个下午,却是它的后半生。在灾难和意外面前,生命太过脆弱,只能且行且珍惜。
所有的往昔成为故事,所有的故事都会引发共鸣,愿你颠沛流离,仍能不忘初心。往昔如昨,所有的叮嘱、劝诫、共勉,惟一愿字尔。
做个寡言但心中有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