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10篇

  《如何看懂书法》是一本由侯吉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1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一):难以评价的一本书

    怎么说呢,似乎作者是为了出书而把自己以前随手写的感悟札记之类的东西拿起来拼凑成一本书而已,导致前后有些语句观点相互矛盾。
    
    至于文章的题目,实际书本上通篇都没有直击这个问题,似乎打算论及之时就给你一些无法直接去选用的答案。看完整本书我依然看不懂书法。当然我们得承认书法这种事情即使是欣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积累还是有必要的。
  
    这就是篇随笔集,不可能跟写议论文或者说明文似的直接给我点题,但是这么“文不对题”的一本书好像有点蒙骗作者之嫌。当然作者其实还是写了些东西的,不过总是绕来绕去,外加全书总是内容小注等各种重复让人厌烦。
    排版极端差劲,说着一半话突然插张图片,然后翻过去两页看完再来返回来看图这件事发生了N次,阅读体验也就比Zaker强点
    可是有这么多蛋疼的理由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可以打4星,主要是作者还算言之有物,但除此外我翻来覆去找不到我觉得不错的理由了,减一颗给Samsung吧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二):看不懂的书,法

书的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好像侯先生口述,旁边有人记录一样的,七七八八,零零散散,很多东西刚要说到正题和重点就没有了.然后就是大量的图片,排版和他的另一本书一样,断断续续,本来写的内容就总是重复,还总在半句话断句,弄得整本书就和一个思想不连贯的老人在那里鬼打墙的说话.
整本书把这些插画都去掉,也就剩下五分之一的内容.只有最后一个章节,好像是换了个人写的一样,通篇都是书法理论和各个朝代关于书法的理解,才觉得有点东西了.但这也都是作者关于书法和历史朝代的理解.至于如何看懂书法,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方法和一些有用的补给.让我都有些怀疑台湾的出版界都这么出书么?感觉和那些动不动就去哪里旅游然后回来出书的明星都一个水平似的.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三):言过其实之作

若不是关注“意外艺术”公众号,我不会买这套书,意外艺术专门一期介绍这套书,说是非常好,顺手就下单了,包括作者的另一本书《如何写书法》,很快收到书,随手翻看里面的插图都是彩色,印刷清晰,应该点赞。但是,发现里面插了好几张作者的手迹,哇~这明显的业余水平么~居然出书了~
       转念一想,圣人诲过我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呐。于是还是洗净手,在扉页题上字,翻开书看起来~首先,作者提到“书法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书法的最重要内涵“,这个观点虽然有些空泛,但我完全可以接受,但接下来的一章《古典艺术的典型》,就把我雷到了,不,用作者的话叫“这点让我有点惊讶!”书里说:“在我看,解释“高古”倒是不困难,就是绝对的水平、垂直和等距,你能做到这三个条件,写出来的字就一定很高古。”以此逻辑,那么现在书刊杂志上的印刷体字,无论是宋体、黑体都是“高古”的喽?因为它们都符合绝对的水平、垂直和等距呀!作者难道从美术字里欣赏出“高古”的风韵了么?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欣赏那些殷商金文、钟繇《宣示表》、陆机《平复帖》、以及《爨宝子》《爨龙颜》《石门颂》《石门铭》等等书法爱好者所熟知的“气韵高古”的名作!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四):书法普及读物之一

近来对于书法意兴渐浓,取了此本科普书来读。
书中反复渲染的一个观点即是——书法与文学的互通。似乎天底下的人都知道《兰亭序》,可有几人认认真真读过《兰亭序》原文的内容,就说《兰亭序》摹本以唐代冯承素的摹本最为知名,那也不复是王右军的原作。我想多少可以从《兰亭序》的原文去接近魏晋的风度。《兰亭序》编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是为中国最为杰出的古文之一。
例如《兰亭序》最末一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现在的人诵读过往的文章,也就像前人诵读比前人更早时代先贤的文章一样,被同样地触动情怀,兴怀一致也,是一种源长不息的传承。中国本就是文章之国,千古文章连接古今本来就是传统,书法也是如此。所以在欣赏与学习书法时,不仅着意于古人字体之美,亦需关注书法内容之美,书法与文学不可分,此为书中谓之“看懂书法的途径之一”。我想作者想说的是,要能成为比肩先贤的书法大家,在文学方面也须下足功夫,方文学法书共彩,用此条标准来看当代书法显人启功和欧阳中石,再想想北宋的苏黄米蔡,不免有所遗憾
在此之外,书法之欣赏亦需关注不同书写者的秉性,如书中所言“颜真卿厚重、柳公权刚直、欧阳询清朗、褚遂良流畅”,这是唐时代书法者的不同秉性差异。在我看来,魏晋之书法高古绝逸,是最接近道家的思想,书法的基本特性即是书写的线条,魏晋书法线条之风度,恰如彼时代名士之无为而清朗。唐时代气象开阔,气健风华,在书法上重在法度着笔,后至宋代,则重在趣味,追求一种审美上成熟的风雅,然终究缺乏一种风骨,敌不过魏晋时候的绝逸。所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千古文人书写追寻的榜样,也是自有道理。
再到书中详解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的魏晋风流、《祭侄文稿》的国仇家恨、《寒食帖》的即兴追怀,无不在书法落字里通透彰显,所谓情怀与法书的不可分。故天底下的摹本,总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在书写者禀赋上的不同,同样在书写时心境的差异。所以明万历年间项穆论述道——人心不同,诚如其面,有中发外,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照此看来,摹本远不能与原作并论,可惜的是,《兰亭序》真本似乎遗落世外,有人传言埋于唐太宗墓中,又有人传言埋于武则天与高宗合葬的墓中,恐怕也都是妄言之谈。本书作者侯吉谅亦摹写古之名帖,两相对照之下,也能发觉其中的差异。
书中对于此问题,亦做了回答,北宋时苏轼、黄庭坚的传世之作,甚少摹写名帖,也甚少抄录古人之文章诗句,不是录得自家的诗文,便是朋友往来之间的信件。这也是发挥了书法写作原本的作用,一种情意文字沟通来往的媒介,所以作者玩笑似地说可以宋徽宗的瘦金体之清丽温柔来书信于意中人,倒也是书法的实用价值之一。作者鼓励学习书法的人多学以致用,有益于法书磨练,也是计算机时代人情的有益补充。
另书中详解了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的发展与演变,亦对宋以后的书法风格做了回顾和评点,对了解书法的横纵面均有裨益。书中另附中国书法史上名帖,印刷十分精良,观来悦目。作者对不同书体书写之纯熟,也是使人惊羡的。
唯可惜之处,在于本书作者行文落落而谈,文风似乎为“微信体”,在篇章结构和文字细处也未达到文学和书法的共融,然而此书用来管窥书法一二,还是颇受用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何看懂书法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