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一):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书中有关于主人公点滴的照片,平凡简单的幸福。之前一直愚羡杨绛先生的才学与爱情,觉得她像中彩票一样嫁给了爱情,看过才知道是因为付出、宽容、理解才成就了别人眼中的才子佳人。这并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杨与钱智慧的维护。当然我们不能图羡钱杨,其实他们也经历了世态炎凉、疾病苦难,只是知识分子特有的开阔心态和家人之间的爱冲淡了污秽,放大了幸福。温馨幸福在平淡的生活和平常心态间氤氲成韵。
全书读下来,完全被作者带入到如梦如幻的回忆中。感受不同与一般回忆录,我想一小方面是杨先生深厚文学功底的张力,另一方面是真情流露所特有的感染力。一些词、句、境、事都在冥冥之中暗示了未来,使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我们仨》读后感(二):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怀着想了解作者钱钟书的婚姻的心情去看《我们仨》,发现杨绛和钱钟书是文化界最萌的一对CP。 他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小事上找到有趣的点,两个生活白痴用剪刀剪菜剪肉。能在各个方面欣赏对方,杨绛能把钱钟书的幼稚当成有趣,钱钟书能把杨绛的怕黑记心里,即使是自己有事也让几岁的女儿照顾妈妈。 还有各种两个人之间各种情话也是感觉是从偶像剧里出来的台词。 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钱钟书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简直是虐狗的最高级。 杨绛说起情话来也丝毫不输给钱钟书的。 “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 “阿圆好静,像钟书。” “阿圆胆子大,像钟书。” “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婚姻是一座围城,但重要的是城里的是与你相爱的人。暖于心的永远是最真的情,最深的爱。
《我们仨》读后感(三):愿“万里长梦”永不醒
相信每个为人父母的,都思虑过一个问题,“待我百年之后,我的孩子怎么办?”无法继续保他周全,是阴阳两隔留下的遗憾,所以人越老越牵挂儿女,是怕这份思念无处可依。
在梦里人的行为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她把这一段痛苦的回忆看作了梦魇了,梦中的驿站和梦本身一样,不受自己控制,无法向人询问为什么,也受了时间的限制,太阳落山就要回去,和梦一样,到时就要醒。
在杨绛的“万里长梦”,“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开始读觉得读不懂,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实,那些担心和手足无措明明是真的,越读越觉得心酸,觉得寂寞,一个瘦小的身影往来于钟书的船还有圆圆的医院,忙碌疲惫又忍耐,梦中的她独卧在床上期待明天的见面,一个人惺惺念念两个人,得有多孤独。曾经相偎相依的三个人失散了。P51“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P53“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仨人一生辗转多处,不断搬家,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有迫不得已搬的,也有喜出望外搬的,有的简易舒适,有的破陋阴寒,但那时也都是家。现如今的四室大宅却成了客栈。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人的生活轻描淡写,却又丝丝入扣,看过后内心都是苦涩,眉心也都聚在一块。在杨绛的心里钟书是个踏实与世无争的读书人,圆圆是个聪颖过人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俩再美好的头衔都不及在她身边所扮演的角色,为夫,为女,他们做的最出色。
女儿未出生前,他们二人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愿意去“探险”,品味生活,一顿肉都让他俩觉得新鲜有趣,闲时和朋友聊天聚会,更多的时间都是各干各的,各看各书。那时的生活真是轻松自在,这种生活方式和现在的年轻人如出一辙,想想二人真是时髦。圆圆的出生并没有改变二人求知的道路,带着孩子转站法国学习,想必两人都够坚强能干,可能圆圆的天资从那时已经显现,定是得到了父母的真传。回国后的生活三人都变得流离失所,三人换做两帮,只能偶尔相聚,钟书真是厉害,即使许久不见,也能悄悄得到圆圆的青睐。那时的生活应该是身不由己了,时势没造出英雄,因为他俩都是与世无争的读书人,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圆圆可能是真的太聪明了,才总是遭天妒,从小的体弱多病,才会让她更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让她更认真的活,活出了百分之二百的自我。很多对圆圆细节的描写,让我觉得这个小大人不像两人的孩子,更像是伙伴,没有依附他们长大,像一棵独立的小树,自由疯长,支撑着二人。正因为圆圆的独立,让他们那段灰暗的时光都有了支持,也有了些许安慰,困难时期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内心没有倒塌,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退去名人光环,他们仨像中国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平凡朴素,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因为彼此而快乐。我很喜欢162页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仨,却不止三人。”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他们融合的彻底,互相尊重陪伴,相辅相成的成长,正因为这种生活模式,才让失去夫与女的杨绛更为失落和孤独。她失去的不只是一位丈夫和一个女儿,她失去了伙伴,老师,姐妹和兄弟。我印象尤深的是,因为圆圆生病了,杨绛无法独自走夜路去赴约音乐会,恐惧让她退了回来,而圆圆也明知却不做声。杨绛后来觉得,幼小的女儿像钟书一样能给她踏实的依靠。在文革那段灰暗的时光里,圆圆成了两人最宁静的港湾,没有被群众打倒,没有被病魔摧残,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两人都完成了成就自我的作品,那时的圆圆想必是成为了他俩的母亲。在常人无法承担的苦难中,他们仨都得到了蜕变,时势造就了他们这样的英雄。
即使是三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也有他们的乐趣,除了读书学习,下馆子听旁桌的趣谈,父女疯闹,记录生活琐碎的“石子”,他们又是可爱的一家人。像普通人一样坦诚的面对分离的思念,杨绛的笔下,生活像行云流水一般潺潺而过,思绪万千,她只能通过重温的方式,在回忆中和他俩相聚。
《我们仨》本是杨绛要写的题目,圆圆想写便拿走了,在最后的病床上,歪斜的手稿也没有忆完一家人的点滴,杨绛又接着写。没有人能深切体会她写这本书时的心情,除了沉重和心酸,也有使命吧。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7.3.20
《我们仨》读后感(四):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写在前面的话:年前突然决定停用朋友圈,因为这动动手指的事太浪费时间,且经常被虐心。遂开始攻克各种类别的书籍。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不能用双脚丈量世界,至少可以在书本里畅游古今。又有人说你读过的书会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你的人生。何不把这些点滴改变记录下来,日后也可以骄傲地向孩子们炫耀呢!书要一人读,书要万人品,思想的交流会使作品迸发出崭新的活力。于是乎,懒人也开始动笔,写下这些不能称之为书评的书评,不当之处,欢迎各方大神品评指正。
三八节买给自己的礼物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说实话,我这个年龄读这本书,并不能读出其中的奥秘和精髓,只能泛泛而谈罢了。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前两章用梦的方式讲述了我们仨失散了------爱女爱夫相继去世。这奠定了全书比较悲凉的基调,其实后面还好,并没有我想象的大悲,反而在第三章回忆过去三人的点点滴滴时,特别的平淡,如行云流水一般,舒畅,恬静,即使写到文革等特殊时期,杨老先生的笔触依然很平缓,没有大喜大悲的叙述,真正有种历尽沧桑后的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前几天的我,刚刚经历了一件工作上的小委屈,归途和好友电聊,眼泪不知觉就流了下来,我安慰自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内心还是难以平静。夜读《我们仨》,深有感触。杨绛先生在文革期间与丈夫女儿身处三处,受到生活工作家庭的多方打击,仍坚强、平静地面对,我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如果要我给这本书贴标签,我会用上时下比较流行的“撒狗粮”这个词。杨老先生明摆着就是来炫耀她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身为一只汪汪,读完之后,更觉脱单甚难。这个世界上,应该不会再有像杨绛笔下的钱锺书这样令人着迷的男生了。他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他宽容大气,不慕名利,他爱妻爱女,依家恋家,他幽默可爱,富有情趣。杨绛笔下的钱老,是个老小孩,是个会和圆圆打成一片的小哥哥,是不会照顾自己的马大哈,这样的一面,许是只有杨绛先生一人能够看到,这就是爱情吧。一个人能把自己最为脆弱最为孩童的一面展示出来,也许就是遇到了想要托付终生的人吧。读《我们仨》总觉得他们俩之间有说不完的话,每次远行,双方都要详细的写下各自生活的细节,他们称作石头,以便日后见面可以一一拿出来相互娱乐。这种无话不谈这种总有话谈,正是当下年轻人最最缺少最最想要得到的。一位明星曾经说过,他找对象的要求就是“聊得来”,这一个条件就能让他蹉跎到四五十岁,在这个灯红酒绿、事事求速度的时代,能安安静静的写写日记、平平淡淡地聊聊心事的人太少太少了,收拾旧东西,发现大学时和闺蜜的通信,泛黄的纸上还有泪晕开的痕迹,恍如隔世。我渴望遇到一个男子,我们即使一言不语,一个眼神也能读懂彼此的心。我们即使时时相见,也就像是新相识,每天都带给彼此新的感受,和聊不完的话题。
再说孩子。圆圆生活在一个很有爱的家庭,所以她也浑身上下散发着爱的气息。她很小就会体贴妈妈,怕她一个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门,怕她担心病情就忍痛写信报平安,她继承了爸爸的天真顽皮,又继承了妈妈的文静儒雅,比起这对父妻,我觉得圆圆更像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尤其是当父母渐渐老去。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妈妈现在逛超市都必须和我一起,很多事没了我就进行不下去了。人家说老小孩老小孩,确实如此。她的世界渐渐缩小,小到只剩下儿女,就像是我们的小时候,小的只剩下爸妈而已。每每想到这,都不禁有些伤感,不愿承认她老了,可是岁月却真的悄悄溜走了。
我不知道杨老先生如何面对爱女爱夫相继去世的,我也不知道她是如何坚强的写下这一点一滴,一个人的日子该有多么难熬,只能依靠着回忆过活。所以她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说“我清醒的看到以前我们当作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想,三个人在一起的日子就像是一场繁华的梦,精彩绝伦。一个人的日子更像是一场梦,一场寻觅灵魂的万里长梦。一个人的日子,这身子应该也只剩躯壳了吧。好在,“我们三”现在应该已经在天堂重聚,这场梦应该也画下了句号。愿世间所有人都能化梦为实,静看云卷云舒。
《我们仨》读后感(五):我不曾亲历沧桑,但我愿意聆听
今天,下午二时,天有些阴郁低沉,令人气闷。窗外,在一片绿树丛后面,是松花江的一瞥。有人喜欢把历史比喻成浩瀚的江河,波荡起伏。而此刻,我看见的江河,却流淌成一段平缓的历史,宁静,温情,忧伤,逐渐闪过马尔克斯、茨维塔耶娃、塞尔努达、顾城、叔本华、木心,以及斯蒂芬•茨威格等人的面孔。《我们仨》读后感(六):思念在左,坚强在右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再重温一温,和他们再聚聚。”
2016年5月25日,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逝世,网友纷纷感叹“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我们仨》是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也算是完成了爱女生前的夙愿。1935年,她和丈夫钱钟书奔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去世,记录了这个家庭63年间的点点滴滴。
她用冷静而又细腻的笔调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令读者感到温暖,却又伤感。她在文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可是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和自己的至亲失散了,爱女和丈夫的相继离去,让她成为了三人中最坚强的一位独行者。
她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我觉得自己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了下来”让我感叹万千。
其实,我也经历过失去至亲是一种悲痛欲绝的感受,就像一支利刃无意之间就插进了你的心房,没有任何预兆,只知道泪水如鲜血一般源源不断地往外涌。
我和妈妈失散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根脊梁柱轰的一下崩塌了,随即而来的是伤心欲绝的泪水,以及无尽的思念。
我本想牢牢拉住她的手!思念如阳光,能够给予温暖,亦有伤害,让人想靠近又想逃离;思念如毒药,一旦染上,便会丧失自我难以自拔;思念如伤口,久经愈合,可还是会留下伤口,隐隐作痛。
或许,生活一点也不完美,可生活还得继续。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太不幸运了,失去了妈妈,可又发现世上还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自己在哭没鞋穿时,才发现别人连脚都没有。
就如小王子听到别人不幸时总爱说:“天啊,要是我遇到那样的事,我可受不了!”可是命运弄人,他因为战争断了一只腿,可他还是坚强、乐观地活了下去。
我们总是害怕承受许多不敢想的困难,总是觉得不幸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却从未想过,我们现在所得到的幸福,是有人帮我们把苦难都承受了。
我算是有些不幸的人,但是,我并不埋怨现在所经受的磨难,反而我会以最美的微笑去拥抱每一天,以最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挫折。
失去亲人的那种痛,无论时间再久也不会被完全抹去,但我依旧还得坚强、乐观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我们总想着要得到更好的生活,殊不知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因此,珍惜好现在拥有的每一切,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经受过的每一个挫折,这是我读完《我们仨》最大的感触。
《我们仨》读后感(七):杨绛,一生只为一件事
今年五月,杨绛先生辞世,引发了一阵缅怀风,她的书,她的故事被人们重新关注。我深深被她与钱锺书的故事感动,于是,买了本《我们仨》来品读。《我们仨》读后感(八):小记——《我们仨》
我们仨 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
至此阅毕 怅然若失
杨绛先生在书中回忆“我们仨”的平淡生活,读来没有大起大落,区别大概在于文学家里的人儿比平常人更爱文学、更爱读书,回忆里的生活零零散散,但却是先生的精神依靠。
拥有一个钟书希冀“像我”的,而我愿她像钟书的圆圆是“我”的此生杰作!“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变成很多人,圆圆有时像姐姐、有时像妹妹,她和钟书最哥们,但“我”再怎么相较父女二人显得没那么能当事儿、可他两却也是离不开“我”的。我们仨在一起时总有无穷的乐趣,圆圆很古灵精怪,为我们带来许多乐事,钟书是个“书呆子“、很“笨拙”很多生活小事需要我来打理。我们可以互不惊扰,不必多说,只要在一起时便是个家。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只是这样的家,没了圆圆和钟书,我那称之为家的寓所还是家吗?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只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后感(九):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的爱情
伟大的爱情,大概就是如此这般。不知道,先生是如何写这本书的,是面带微笑还是泪流满面。
失去亲人的痛,似乎我们都曾经历。然而所谓最痛,不过中年丧夫,老年丧子。
我记得很久以前,听过先生在钱老离世后说,庆幸自己在钱老后面离开。当时我就在想,这该是多么勇敢的女人。现在看来,不仅仅是勇敢,这该是多深的爱。
想起不久前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悲伤的不能自已。一边哭,一边感叹把悲伤拍的如此安静压抑又如此真实。现在依然是一边哽咽一边感叹原来思念是这样的。这么轻,那么重。不着痕迹,不动声色,却满满的都是思念,对爱女,对爱人。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渴望的画面就是他会在我离开后,小心翼翼地整理我写过的日记,文字,画过的手帐,拍过的照片,收藏的票根,珍藏的书。可是现在看这画面,多残忍,又多窝心。
《我们仨》读后感(十):相知才能相爱,相爱才能相守
阵子,总算是断断续续把《我们仨》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