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果》是一本由黎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果》读后感(一):何以消暑,唯有读书
你看了看书,就像书看 自己的叶子。 ——罗萨莱斯
翻开青绿色的书皮,上面犹如一幅森林的淡彩画,零星点缀着几只飞翔的白鸥。青白二色,如作者在书中点评,最能带来清凉之意。在三伏天的盛夏,席地坐在落地窗前,静心读黎戈的文字,无愧是消暑佳品。
第一次与黎戈的文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清冽又克制,如同在山间的小道上漫步,黄昏时经过一片竹林地时吹来的阵阵凉风。但这份凉意并不是空洞无味的,而是卷杂着丰富的味道。这本散文集里,划分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书评、影评等汇集,后一部分则更贴近生活和情感。学术和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慢慢读着,细细品着,这个70后的文青让人觉得她是真正地热爱文艺,不张扬却炽热无比的热爱。
你读那些文艺评论,你会不禁感叹她涉猎知识的广泛,西方的作家,相关的作品,还有私人的生活经历。最喜欢提及塞尔努达、莫兰迪、茨维塔耶娃、辛波斯卡……她都在随意的漫谈中信手拈来,作为思想的骨架,随性又犀利。一篇读下来,你甚至可以列出一系列相关的书单。但是那些在段落中镶嵌的文学又是那般自然,丝毫没有炫技之感,就是那么疏疏落落,大大落落地呈现在你面前。
好奇这个拥有玲珑匠心的女子背后,是一条怎样的成长轨迹。一个月来断断续续地读罢,掩卷,答案早已不甚明了。
《时间的果》读后感(二):时间终究会比爱强悍
第一次读黎戈是高考前,买了一本《私语书》后一发不可收拾。发现她在豆瓣里时,那一点点疏离感立马退散,一厢情愿觉得遇见了老友,是再相逢而非初见。现在的我,已经是个正在准备考研的大三党啦。三四年间长长短短,她在成长,我在一点点进步,主要是想表白,因为黎戈,因为时间的果我开始慢慢学着和自己和解,和曾经和解。
从小,从我记事以来,每一次哭醒都跟我妈有关。第一次是六七岁的时候,梦到她抛弃我和弟弟,跟着别人走了,梦里追在她后面大哭,想要她带我走或者留下来。表姐把我摇醒,脸上泪还止不住。
最近又频繁从梦里哭醒,醒来的前一秒在梦里,梦到姐姐领养了一个女儿,她一直希望有一个女儿。我们在她旁边谈论着以后要给小女儿添置什么东西,一旁的我妈说养女儿太累,太不划算。我控制不住情绪,对着她说,你说养我累,可你哪里累了,从小把我丢给外婆,身边只待着弟弟,哪一次你带着弟弟出门有想过被留在家的我是什么感受;睁眼一瞬间眼泪止不住地往外冒,躺在床上抱头痛哭。明明前几天我们关系还稍微缓和了,在聊我弟刚交往的女朋友。
我所有童年里关于我妈的记忆,全都是她带着弟弟出门、回来,偶尔一次中午在外婆家看到她,跟她一起吃饭,我真的都恨不得,把所有是一百分的作业,全拿给她看。没有跟她牵着我的手的记忆,没有。长大之后,我曾试着挽着她的手逛街、散步,可两个人都不适应,作罢。我知道她作为长姐的童年,没有过多的疼爱,外婆把对她的歉疚补偿在我身上。我知道她是怎么一路走过来,不希望自己变成她那样,可冥冥中已然照着她的路子走了下来。这两年我放弃和她沟通,隔三五个月才有一次对话,就这寥寥无几的对话,还常常毁于两个人的僵硬。
原本以为15年的恋情结束后,好像就自动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不想谈恋爱,面对父母也只是来来回回地想起这十几年来他们忽略我的地方,面对朋友也没有过多的关心。爱对我来说仿佛成了一种负担,累赘,轻轻隔着玻璃触碰,都会让我整个人崩溃。我开始回避一切亲密关系,很少关心家人,问候朋友,给父母打电话都成了一种义务,而非自愿。
今年年初,森森离世,一下子把我撞醒了。哭了一天又一天,醒过来哭,吃着饭哭,在图书馆一边复习一边擦泪,没完没了。我责怪他完全不理会我们就这么走了,我难过以后再也没有他,可再往下细想,我其实一直都是责怪自己啊,反省自己一年半来对身边的人的疏忽和漠不关心,我只能睡醒了哭,哭累了睡着。巨大的内疚与自责把我孤立在这里,我曾经觉得是解脱的距离,原来一直是自我放逐。
有点自说自话了,但如果没有这本书,大概今年我还会这样固执圈养自己。我还在学,可能慢,但有在进步。
《时间的果》读后感(三):一人一事,尽事穷年
读黎戈,不是慕名而读,先读了她的字,再认识她的人。八年前,黎戈出了第一本书《一切因你而值得》,当时的她还只是豆瓣写作者。八年后,黎戈出了第六本书,叫《时间的果》,此题相当应景,更应景的还有序言——《树状的幸福》。《时间的果》读后感(四):立法者还是诠释者? | 读《时间的果》
# 非典型性书评,和自己最近思考的专业问题有点点关系,所以可能不偏重文学性。
莫名奇妙在这本书出来之后,纯粹属于被书封和书名吸引的人。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
不论是伤害还是治愈甚或作者所说的对生活日常的体味,都是时间的果。
看完书首要的感受是可能我已经被社会学的思维规训了,在阅读的很多情况下,我已逐渐变成了一个依靠概念来理解整本书的人。所以书中除了自己很感兴趣的部分仔细阅读,其余都是略读。
两个人。一个是是枝裕和,一个是奈保尔。
春节的时候每天晚上刷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从他那里,我真正开始接受日本的生活美学的教育。他和苏枕书关于京都的一些书籍在很大部分上构成了我对于生活中人和物、人和这个生活的关系的重新思考。所以,在作者写的这部分读的很认真,感觉她也写出了那种清淡。所以说,读来就像小葱拌豆腐或日式清酒这样的菜式,虽然简单,但余韵无穷。
奈保尔是大一的时候接触最为系统全面的一个作家。作者对于他的定位也比较赞同——游记型的人格。然而,我十分感谢他。曾经还为自己和他的相遇专门写过文章。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在为自身认同感的寻找方面带去很大的困惑,可能对他自己而言并不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但对读者而言或许是一件好事。他对于印度这个久远的故乡的探索为我走进印度打开了一扇大门。而他其他的关于殖民地的写作也是对那段停留于课本几行字的记录的历史的形象展现,促进我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不过对于危地马拉和印加文明的兴趣应该是从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小说里开始的)
《时间的果》对我最大的启示在于,一开始就说到的,对于生活的观察、描绘和感悟。我正在慢慢地以理论诠释这个世界、以概念理解这个世界——我想即使是标榜为后现代的也无法逃离这个桎梏,而丧失了对于生活的细腻的理解和描摹,但是作为一个主体,这些往往更重要。我想,文学和艺术可能在对生活的诠释上更胜一筹,而社会学大多数时候它都倾向于做一个立法者。
所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应注重自己对于小说的阅读以及简单的故事的写作。只有在对日常、声音和闲话等等这些琐碎的细节的深昧以及融为骨血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生活。这也是是枝裕和的电影教给我的。或许,我们并不存在懂得很多大道理的需要,仅仅是理解日常就已足够一生去努力。
关于日常的持守,亦是本书重新提醒我的东西。
“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拙著将其存照。”“执事敬”。
《时间的果》读后感(五):无霜亦无尘
来自读者:秋天的daisy
我喜欢黎戈,但我其实对于她个人的背景了解得很少很少。又因为读过她的两本书,刚好都是恬淡清净的文字,极少提及她自身与家庭。 我一直以为能写那样文字的人一定是在管教极严、学术氛围很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名媛闺秀。 读了《时间的果》才发现,她的成长环境完全颠覆我的想像。少年时,她父母不和,导致她成为问题少女,逃学,父亲酗酒,她和母亲不得已离家出走。婚后,她又被丈夫连带牵扯入漫长的经济纠纷诉讼,自己百“病”缠身又没有确切的病因,女儿出交通事故,父亲身患绝症……半生不到已是一部血泪史。 如此痛苦、戏剧化的人生,能活着已是顽强。偏偏她还活得比旁人清丽脱俗,像一棵参天大树,任风雨吹袭亦牢牢抓紧大地。虽有枝叶剥落,但稳健如钢。相比之下,那些单为事业失利、婚姻失和、老公出轨、晚婚逼婚就要生要死,成天怨天载地抑郁成狂的人,黎戈是真正的圣母。建议你们都去读一读她,看她如何化解这人生的苦难,并由其中破茧成蝶。 当然,我也审视我自己。虽然我认为我变乖很多,变得体谅旁人很多,但比起许多人,我这三十多年终归是顺风顺水,平静无澜,太过得天独厚。 我自小跟从祖母,也受了几年众人簇拥的小千金生活。虽后来父母生活艰难,但我们也没受什么大影响,照旧闭门读书,整个求学期的生活不过只是在学校与家父、祖母家中转移。 十八九岁毕业,想不读就不读了,想工作就找到体面斯文的工作。到我觉得需要读书时,我师傅又资助我去读书考牌。虽然,我自己也完全有能力去读,但我师傅的立场就是公司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公司很有归属感的原因之一。 再到适婚年龄,我说不喜欢相亲,果然我爹也帮忙挡了许多亲事。事到如今,我说我可能不会结婚了,因为我还没有看到过身边有令我向往的婚姻生活,自然,也没有人强迫我结不想结的婚。 曾经有个佛门中人说,我算是福报很深的一个人。当时年纪轻,没有领悟到自己有多么幸福,多么受宠,总想着那么多白富美,为什么不算我一个。 如今看多了旁人的不幸才发觉我一直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此恣意的人生,恐怕连修仙炼道的人还比不上。我虽然没有曲折的身世故事去鼓励旁人,但我会坚持与大家分享我这样细如微尘,平淡似水的点点滴滴。 我所得到的福报会变成真诚温柔的文字,寄予每个需要它们的人。就算我这一世无德无能,无霜亦无尘,只要我的文字曾温暖渡了一个人,也算是回报了賜予我福报的老天爷。 我在读.《时间的果》 秋天的daisy
《时间的果》读后感(六):当我不知读什么书的时候,我读黎戈
黎戈的书评散文,很多的阅读感受是从她自己的生活出发,再在阅读中与作者相遇,或是从阅读出发,再在生活中升华。不管评的是多牛的作者、多绮丽和宏伟的书籍,她写起来,都有办法归结到作者或是自己的生活细处。非常落地。所以我爱看。
比如,她喜欢散步,便在阅读中遇到写散步的永井的《晴日木屐》,又遇到写散步的泉麻人的《东京昆虫物语》、林将之的《叶问》。以一个点一条线,关联到几本书,几个作者,铺陈开去,又不跑偏。真有本事。
比如她有段时间迷恋雪,就读一堆旧俄文学,有段时间迷恋日本的手工艺,就在阅读中迷上日本生活美学,发现日式美学契合她的人生观,就写“搞精神工作的人常会进入一个误区,他们总想穿过具体的生活而直达理论,把手握理论当成获取生命真谛,其实,正是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劳作,匍地细节甚至日常器皿中(也就是理论人想要越过的东西)里,生命才慢慢长出了它的形状。 ”我因此跟着她读了三谷龙二的《木之匙》和《日日器物帖》。
又一阵她读自然文学,我也跟着入了程虹的《宁静无价》和《寻归荒野》。
以一本书籍抵达另一本书籍,以一个作者抵达另一个作者。仿佛她认识了一些人一些事物,然后再把我带到这些人事物跟前,同样是社交,但通过阅读的社交节省了生活中那些推杯换盏、说来说去的力气。这样的阅读方式真的挺好,多一层专业的过滤和确认,她的书评散文象一个缓冲地带,让阅读产生一份亲切,也更容易读进去。所以这几年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知读什么书不知哪个作者好时,就去翻黎戈的书和微博。
很多人是不读书评的,讨厌剧透,我也是。而读黎戈,你肯定读不透具体哪本书,
在我知道的人里面,她综合分析书籍的能力最强。平常看到的多是一本书的书评,能够像黎戈这样在浩瀚的书海中,横向、纵向、跨越古今、东西的比对的人真是少见。
她读法国亨利-皮埃尔.罗什《祖与占》、《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知道大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她会把两个人合并成同类项,共同点是“非常爱女人,长于暖昧”,说“特吕弗遇到罗什,两人的暧昧美学终于结出了果实”,我特别爱看她这样结网式的归纳。一下就让我对同款的两个人产生了兴趣。阅读的欲望就此点燃。
她的这种能力来自她对阅读的热爱和勤奋。正常情况下,她一日阅读10万字上下。我想,在她不读书的时候,所有的思考也是文字式的,思考最终也变成文字。
她也说自己是个文字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是文字。“当我经历一件事时,心中常会产生某种微观反应,但是,一直到我能用文字把它理顺和表达出来之前,我心里都会鼓胀着一种茫然、有悬置感”,“无机的文字,架构了我的有机世界”
我爱读她的书评散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能同时读到她这个人。在书评中见到她生活中发生的那些扯蛋、过不去的事,也在书评里读到她的成长,每一次提及都很具像、很贴地。不少作者的文字是和本人切割开来的,文字是文字,自己是自己,明明是很落地的事情,读起来却是飘的,没有附体。黎戈却越写越生活,越写越自我,这正是我这几年一直跟随她的文字的原因。
去年,我有一次去南京拍摄的机会,尝试通过网络约了她在先锋书店见面。她欣然应约,还为咖啡、点心买了单。她的朴素、书呆子的气质,都在我意料之中,但她为人的普通却在我意料之外。旁人绝对看不出我们是读者与写作者,偶像与粉丝的见面。记得她一直眨眼睛,肯定是书看太多,用眼过度导致。看着怪心疼。当时陪我同去的朋友宏凯,刚从做了十多年的图书出版界退出,她俩有圈内共同熟知的人,所以话题更多。我则甘当个粉丝,坐在偶像边上就很满足。
两周前,我为她寄去赵洁老师的文创周边——四只印有小豆豆图案的碟子。今天,收到她赠送的还没完全上市的新书《时间的果》。一如当年读她的《私语书》、《一切因你而值得》《因自由而美丽》那样,一字一句,都仿佛写字的人就在跟前。这种“见字如面”,就是她文字的魅力。
《时间的果》读后感(七):《时间的果》 :心情不好时,我常去山里看树
读者的身份当久了,好像就变成了一个经验丰富不会晕船的水手,熟悉波涛、浪潮的规律,不会轻易被表面的惊奇哄骗,要在自己认可的书海上泛舟才会真心快乐。《时间的果》就是这样一本我从书堆里看到的真心实意喜欢的书,读之我幸。《时间的果》读后感(八):《时间的果》:时间缝隙中结出的丰盈果实
五月的末尾,夏天的第一波暑热猝不及防的降临,幸好赶上了端午节的三天假期,可以窝在清凉的卧室里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近年来,自己的阅读好像局限在外国小说里,从之前在杂志社“偷得浮生半日闲”中迟迟没读完的大部头《追忆似水年华》,一直到前阵子刚读完的(同样也是大部头)《源氏物语》;从最近畅销的《星星上的人》,再回返到前几年阅读的加缪的《局外人》,看似毫无逻辑和没有章法的阅读路径,让自己的思路时时陷在跳脱的情境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闲下来的时间里,那些毫无营养的书我一直敬而远之。
阅读书评等与书相关的文字,其实是在工作间隙买了一系列过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很多时候,阅读完一本书,就想在网上搜一下该书的书评,看看别人是如何思考、如何结构文章的。私以为,《三联生活周刊》的书评非常人所能“企及”,谋篇布局很有想法,语言考究思路清晰,虽然令人望“文”兴叹,但是的确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本好书,需要与懂它的人相遇、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书获得了丰富而感性的阐释,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视生活的目光,这种互动,从来不是单向的流动,一定是“从此出发,到达彼端,最后再回返源头”的历程。
《时间的果》是南京70后作家黎戈的最新随笔集,第一眼见到它的时候,就被雾蒙蒙的森林绿所吸引,拿到手上的时候,还没等翻开,就有几张设计精美的四季明信片飞出了书页间。书并不太厚,对于现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来说,200多页的长度是个刚刚好的体量,既不会太冗,也不会太缩。翻开来,书的目录划分为沁着绿意的”叶舟“和”根岸“两个部分,我霎时又感到了一丝浓荫遮蔽的愉悦,于是,迫不及待的抱着读起来。
我读书不习惯跳跃式读法,尽管这本书并不是小说,并不需要从头到尾挨着读,但我还是选择了一页一页循规蹈矩的方式。说实话,与网上的写文章的朋友们相比,我对黎戈老师几乎一无所知,只是看到网上的介绍,觉得这本书很美,很符合我的阅读期待。果然,阅读的过程让我十分受用。
在传媒如此发达的时代里,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但很快,许许多多成千上万的声音就会被淹没于一波一波冲上沙滩的新声音里,因为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闻等着筛选、过滤、分类,如果没有一点个人风格的话,很容易就被遮蔽掉了。所以,每当合上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问问自己,文学对我们的时代究竟还有怎样的作用?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文学么?
我很羡慕、同时也很叹服黎戈老师的生活方式。当人们开始鄙视”文艺青年“这个称号的时候,黎戈老师却坚称自己是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在我的观感里,一定是和有品味的生活情调息息相关,他必须热爱阅读、善于烹饪、精于花草、勤于独行,她必须干净、整洁、有强烈的精神洁癖、有高雅的音乐爱好、如果是女文青,就是格子衬衫搭配一条棉布长裙;如果是男文青,也是格子衬衫搭配一条洗旧的牛仔裤,再配一副黑框眼镜。所不同的是,我心目中的文青,更多的是一种独立而坚决的存在,他们不需要家室的负累,一个人过生活;而这一点,也正是我叹服黎戈老师的地方:她可以写文章、读书、带孩子、做饭”四不误“,看看我身边的同龄人,有谁会做到这点?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自拜访黎戈老师,请她当面传授如何利用和支配时间。
”叶舟“——驾一叶扁舟,遨游于无穷书海之间;”根岸“——那根须深埋的彼岸是心的归处。实在是太喜欢这两个词汇,其中暗藏了多少欲说还休的秘密之语?又潜伏着多少诗趣盎然的生活真意?读黎戈老师的文字更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妥帖感,词语凝结成饱满的果实,尤其是夏日里读,会深切的体会到每一个词汇青翠欲滴的闪亮感。在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的两岸,她安稳的过渡,小心的平衡。在”叶舟“这一章节,她谈从中国画里得到意境、从古典诗词中得到陶冶、从日本电影中得到感发、从摇滚乐中获得成长,她写制造紫砂壶的名不见经传的工匠,也写大师们的寻常人生(托尼.朱特、爱因斯坦、萨维塔耶娃),每一篇有关文学、音乐、绘画、书籍的随笔,都透露着一种深深的心灵自觉和情感共振,然而文字又是那么的清冽有质地、富于格调。”如果说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迷狂混乱、主观事实林立的情欲森林,波伏娃的日记是清晰分割叙事空间、精确优美的现代建筑,伍尔夫的日记是与自己心灵对饮的小书房,那么梅.萨藤的就是海边栈道,背景优美,遥向远方。“可见,黎戈老师的阅读量是有多惊人,她总结概括出这几位女作家的特点,显示出其超凡的文学鉴赏力和洞察力。她对中国古风的画作的倾心,是通过比照西方画家才得以完成,这又是一种中西互鉴的学习方法。
相比于”叶舟”中的清冽而有见地的文艺评论,“根岸”中的日常生活更凸显了黎戈老师率性凛冽的成长轨迹。任何一个怀抱”文艺梦“的少年,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考艺岁月,读到黎戈老师的妈妈陪着黎戈在北京准备考试的那一段时,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考艺岁月,也是一样的情景,也是一样的落寞,一样的倔强,最后在一败涂地中重新审视定位自身。走过的青春,再也不能回返,重要的是,我们还能拥有初心。在讲到黎戈老师在细雨中抱着爸爸的骨灰盒那一段落的时候,我的眼前模糊了,我猛然想起我的姥姥去世下葬的场景,也是一样的肃穆、一样的雨丝、一样的在瞬间长大,我想,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就是会在某一个节点,与读者的生命体验相交汇,与读者的心灵感受发生共振。
一直以为,读书、观影、品画、赏乐,与平凡的日常不相兼容,但读了黎戈老师的《时间的果》,打破了我的歧见,一个人,只要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总能从时间的缝隙中挤出时间来丰盈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她成长到何时,这些高雅的志趣,总能带给她庸碌生活中最可贵的感动,而她,也将带着这些对生活富有格调的观感,毫无畏惧的前行。
《时间的果》读后感(九):愿以真心换你心
阅读黎戈最新随笔《时间的果》,处处有惊喜和感动。做个小笔记,说说心里话。《时间的果》读后感(十):黎戈与她的时间之果
五月开始,一直在看黎戈的随笔集《时间的果》,在我的感觉中,五月的清晨最适合读书,六点的光景,天已放亮,而天气不热,不上班的日子,也早早起身,在家人和狗狗都还在酣睡的时候,蹑手蹑脚地起来,一个人窝在沙发里,开上客厅的灯,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