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很好玩的》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一):清风拂面童心世界
江西人民出版社新出了一本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生活,是很好玩的》。汪老是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属何等人物?且先听听一些大咖的评价。黄永玉说“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 张兆和说“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铁凝说“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二):从“美食”和“美文”看汪曾祺的人生意趣
读汪曾祺的散文,有一个总的印象:他善于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汲取题材,把知识、趣味和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并能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生况味,有一种迷人的风采。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的确有道理。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分为《有味》《草木》《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其中收录的数十篇读者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读罢会使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三):生活是很好玩的
汽车开过湖边,
带起一群落叶。
落叶追着汽车,
一直追得很远。
终于没有力气了,
又纷纷地停下了。
“你神气什么?
还的的地叫!”
“甭理它。
咱们讲故事。”
“秋天,
早晨的露水……”
虽然书中有很多重复的部分,但好书终究是好书,字里行间总能体现出汪老对生活的热情,生活实在是不易,找点乐子也是很有必要的。即使被迫下放到沙岭子农业研究所劳动还是那一句: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前半部分主要在讲吃,对于我这个不会吃的人,或者说对吃没什么兴趣的人来讲,这本书实在是太值得阅读了。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觉得国内的东西有多么好吃,但是出了国来到日本留学之后深深地感受到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开始在东京的时候,虽然也会偶尔做一做,但是因为家里厨房太小,更多的是因为懒。。。所以还是外食比较多,主要外边的饮食店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今年四月搬到了乡下,住的地方旁边就一家麦当劳,学校里就一个食堂,而且难吃的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了,开始的半个月完全是饿着肚子过来的,后来买了个电磁炉,买了口锅,开始做饭,当然做的东西还是在东京做的那几个菜炒土豆丝、土豆炖肉之类的,总感觉没有跳出以前做饭那个界限,无论是做法,用料还有菜式。
做饭这个东西真的像汪老说的那样,要多做、多问、多尝试。有一天死乞白赖的去同学家蹭饭,一共两道菜,一道照烧鸡翅还有一道黄瓜炒鸡蛋。学成归来后,自己仿照这两个菜,做了半个多月,开始完全就是模仿。照烧鸡的话,先是洗净、倒入料酒、酱油、蜂蜜还有13香喂个10分钟左右后,下锅煎一下,再把刚刚喂鸡翅的汁er倒进去,接着等熟就好。后来慢慢的,觉得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下改变,不仅鸡翅可以这样做,鸡腿什么的都可以这样做,后来买菜时发现有鸡皮卖,决定买回来和鸡翅一起做做看,效果意外的好,喂鸡翅的时候可以把鸡皮一同放进去(不过鸡皮真的好油,洗的时候弄得满手都是油),下锅时,先放鸡皮,煎的变色出油之后,再下鸡翅,鸡皮本身下饭味道香,比起单独的照烧鸡翅更上一层楼,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点点改进,但正好应了汪老的那句做菜必要买菜,买菜本身便是构思的一个过程,自己做鸡翅时从来没有想过加上鸡皮会这么好吃,抱着多尝试的心态做了一次之后便知道这话的含义了。再后来,喂得时候还会偶尔加一点威士忌,黑胡椒等等,不断的进行尝试。当然也会有很难吃的时候,但如果不去尝试做一次的话,很难判断这么做到底是好吃还是不好吃。这一道简简单单的照烧鸡翅改变了我对做饭这件事的看法。
其实去那个同学家之前从来不知道照烧这一词到底是啥意思,自己也从来没有查过,直到看到他做菜的经过,才搞懂照烧的定义,也许这也只是他对照烧的定义罢了,不过这样做倒是真的很好吃。以后可以研究一下照烧别的东西。。。
对于另一道菜——黄瓜炒鸡蛋的话,因为一直忘记买黄瓜,所以用别的菜来代替,还记得那天下课已经7点多,电车到家8点多,买完菜已经前胸贴后背了,饿的都已经有点晕了。没黄瓜,用的小松菜代替的,然后又买了肉和鸡蛋,一直搞不明白,肉和鸡蛋应该怎么一起炒,看着这三样东西呆了半天,决定先炒鸡蛋,把鸡蛋炒熟之后盛出来,在下油炒肉和小松菜,两者都熟了之后,再把炒好的鸡蛋入锅进行最后一次的翻炒,结果味道还行。后来自己想了一下这次的行为,完全无菜谱,自己摸索出来的一道菜。之前很讨厌做菜的时候,明明是同一道菜,却还要把其中的某样东西单独炒过后再盛出这一行为,因为实在是麻烦啊,可能自己身为东北人比较习惯乱炖这一做法,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到锅里直接一炖等熟就好。做饭有时不能怕麻烦,只要稍微加一个步骤,努力一下,菜的味道就更上一个台阶。生活也是这样。
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木须肉和这道菜的做法应该一样。。。只是把青菜换成木耳罢了。后来如法炮制、用青椒、油菜等等来做这道菜,其实加青椒是比较好吃的。。。美其名曰“青椒蛋炒肉”。比起木须肉这名字,实在是low的不行,“木须肉”这三个字实在是美。
好像扯得是有点远了,本来好好的一篇读书笔记,写了这么多没用的,只是想说明做饭真的很有意思,就像原文——“客人不多,时间充裕,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愉快的事。成天伏案,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也是好的,——做菜都是站着的。做菜,得自己去买菜。买菜也是构思的过程。得看菜市上有什么菜,捉摸一下,才能搭配出几个菜来。不可能在家里想做几个什么菜,菜市上准有。想炒一个雪里蕻冬笋,没有冬笋,菜架上却有新到的荷兰豆,只好“改戏”。买菜,也多少是运动。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四):生活的艺术家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汪曾祺《人间草木》
冠之以生活名目的话题,貌似总是离不开吃穿住行,汪曾祺的生活是有味,草木花,春秋看画泡茶等。与食物有关,有花草有关,与人物有关,极为风雅。有味里谈吃,常让人口水横流,虽说是谈吃,可是汪老先生总是能在极为简洁的叙述中,突显出食物的色香味之外,与众不同的人文味道,有袁子才《随圆食单》之风,却又更接地气。比如,有一款杨花萝卜,有条顺口溜“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让人回忆起小时候,而油炒饭,拌萝卜丝,再加点香葱,现在依然这么吃,很香,好吃。与吃有关并非总盛着幸福,有些小调满满都是悲音。有首《猫耳朵》"猫耳朵,听我歌,今年水患伤田禾,仓廪空虚鼠弃窝,猫兮猫兮将奈何。"写水患民情。《江荠》“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写生活艰辛。《眼子菜》“眼子菜,如张目,年年盼春怀布谷,犹向秋来望时熟。何事频年倦不开,愁看四野波漂屋”,写民生疾苦。
虽是谈吃,尝到妙处也离不开故人旧事。说是有一回去沈从文家拜年,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尝过很赞许,说是“这个好!格比土豆高。”回头当年还是小汪的汪曾祺品味着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对什么事都讲“格”的,包括对茨菇、土豆。记忆中食物存在的美好,不仅是因为其物味美,使人难忘,其实更是因为与之相关的人物有情怀。从此可见一斑。至于茨菇,其实现今多叫慈菇,《本草纲目》中记载“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富含维生素B2,又因性微寒,味苦,利尿解毒,防癌抗癌,散热消结,强心润肺之效。
说起食,汪先生也劝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草木虫鱼,也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次,口味不能太窄,什么都要尝尝,多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汉乐府中有一首《十五从军征》,写尽离乱之痛,里面有几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指野生的。葵就是葵菜,又叫冬苋菜或滑菜。作者寻访良久,终于在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里以及后来多次尝到用葵菜作的羹,才明白“采葵持作羹”中的“葵”到底是什么。尝尝,随便吃吃,还是如老先生这般审慎地考证食之物,已见高下。说来,对一句古诗抠字眼的认真治学态度与对待食物的态度真是一般无二。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实在耐看,很多美食,很多妙事。汪先生说皮蛋拌豆腐里面用姜汁,不用姜沫,这个可以里理解,姜沫吃起来满口渣,口感差些。但是汪先生又要求不用放醋,这个,估计是他本人不喜欢吃酸酸的醋吧,任性呀。汪先生眼里的草木也都有“妖气”,特别的似人。比如说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哈哈,香得痛痛快快!说得也非常愉快!
汪老先生的文字清雅素静,严谨而庄重,并且非常接地气。一篇篇读下来如同听老人家讲过去的人情旧事,讲食物的历史掌故,一桩桩有趣得很。在汪先生眼里,生活便是如此了,朴实厚重,你认真的对待他,从中嚼出味来,那么这生活便是极好玩的。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五):多元化的体验才是有味的生活
看完有味这一大章就已经变成汪老的小迷妹,对于汪老如此一个大吃货真的是喜爱的不得了,他笔下如此平常的菜色也看的我饥肠辘辘的。那句“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一句话道破好玩的人生哲理。
汪曾祺的笔触很平实,平实中偶尔语出诙谐幽默,一个人的笔触足见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感觉这本散文集就是在和他面对面闲话家常,谈谈吃谈谈植物谈谈那些人那些事,看到我的父亲才发现汪老如此涉猎广泛源于家教,他笔下的父亲如此可爱又聪慧,多才多艺如此令人羡慕,而对比我们的童年,那些有趣的玩意儿体验到几样已是不错,而我们孩子的童年怕早已被电子产品所霸占,其实也是一种悲哀。
生活,终究要体验多元化的事物才会有趣有味,愿我们年过古稀也能感叹出汪老的这一句:生活,是很好玩的!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六):生活,是好玩的。
《生活,是好玩的》。是的,生活,是好玩的。美食,是好玩的;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花花草草是好玩的;身边各种各样的人物,是好玩的。甚至,人生中必经的困境,或者,更甚的,绝境,也是好玩的。人的一生,就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好玩和险境,有如过山车,刺激也喧嚣。汪曾祺先生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好玩的题目。第一次读他,文字朴实,叙述流畅且有趣,特别是看那些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即使没能身临其境,却也似乎得以一饱口(眼)福。 有些遗憾,或者说是不过瘾的是,这本书并不是单单说美食,若是单以美食,花草,人物分列而书,想必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嘎然而止的感觉,就是说,好生看着一堆美食,突然变成了花草;刚入了花花草草的美景,却又一下子跳到了昆虫,然后又跳到了家里长短,让人有些不知所措。当然,这不是文章们的问题,想必是出书时编排的问题吧。所以,若说遗憾,这是唯一的遗憾。不过,反正这是一本想读就读无需连贯的书,就这样将就一些也无所谓了。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七):过好玩的生活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吗?汪曾祺先生说,是,生活确实很好玩。
可是如果问问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或许生活不是那么好玩。上学的学生在为升学苦恼,熬不完的夜,写不完的作业,恨不得千手观音一般。已经毕业的更是辛苦不堪吧,有部分人上过大学心高气傲做不得一般的服务性工作,好高骛远。找到工作的整天加班,薪酬不理想,挣得钱都贴补在房子上,谈什么生活理想?众生皆苦相。可有人偏偏能自得其乐呢。汪曾祺先生便是如此豁达开朗之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浩然正气。牛棚里也能怡然自得,田地里也能吟诗作赋,岂不快哉。好玩的是自己的心态,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读汪曾祺的书----------生活是很好玩的。我觉得好玩的是汪曾祺先生,我甚至在想,以后姑娘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找对象的时候,找汪先生这样的人一定没错,纵使没有多少钱财,也一定是非常富足的,他能让你开水喝车果汁、花茶、咖啡或者一切你想喝到的东西。汪曾祺先生算是当下女生追逐的男神了吧。
我觉得汪先生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好奇心,他什么都知道,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会画画,会写书,会弹琴。会买菜,会做饭,会写字,知道好多昆虫、植物、花。现在的男生恐怕多半是不知道怎么种葡萄的吧,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成长年代和环境不一样。
在书里我看到汪曾祺先生丰富的人生历程,总和美食联系颇多。
我跟着汪曾祺先生也记录了不少。
第一是朱砂豆腐。朱砂便是取自汪曾祺先生的老家江苏高邮的鸭蛋黄,豆腐便是菜市场你随手可买的啦,蛋黄与豆腐在油的怀里滋滋啦啦,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吧,我要做了给你尝尝,我未来的男盆友。哈哈。第二是番薯糖水。选取个头大甜度高的番薯用糖水熬制,我觉得可以加桂花酿和酒酿、蜂蜜、奶油等。这可以作为闺蜜小聚的一道甜品吧。
看到汪曾祺先生写的在越南吃过的海航街头的牛肉粉,又赶紧去越南十六番网站标记了想去的城市和必吃的美食。还有毛主席吃过的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到了长沙就要去尝尝主席夸赞过的好味道。
汪老说过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是最好吃的,你觉得呢?
第五道菜是豆腐乳+虾皮白菜汤
第六道菜是伴萝卜丝。萝卜切丝加酱油、醋、香油和青蒜。
第七道菜是萝卜切成条状蘸着奶油吃。
第八道菜是伴菠菜。菠菜焯水加芝麻酱、蒜汁、虾米、姜末、酱油、醋。我再添加点花生碎吧。
第九道菜就是黄瓜切成薄片加酱油、糖、花椒、大料、桂皮和辣椒相拌必是一道及其爽口的夏日菜吧。
第十道菜是炒苞谷,也就是炒玉米。买新鲜的玉米然后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一起炒。
第十一道菜是把松花蛋切块然后加豆腐佐以姜末和盐。今天我就要尝试做做,松花蛋偶尔吃吃真是不错呢,还有一道皮蛋瘦肉粥也美味着呢。
第十二道菜是汪曾祺先生自创的菜啦,把拌好的猪肉馅塞进油条扔进油锅让他们重新组合成新美味吧,油条是煎饼果子的好搭档,我去天津考试的时候特地跑去街边吃了个绿豆面做的果子,果然每个地方的味道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味道的。在大理吃了豌豆黄伴着油条和花生碎,早晨一碗豌豆黄就着榨菜我觉得不错。
第十三道菜是把五花肉切三厘米的肉片煮熟,锅中热油,加入腐乳,煮熟的肉一起炒制,淋点黄酒味道更佳吧。
第十四道才是栗子鸡。在一本杂志里说过如何用5.5元健康的吃一天,里面介绍了鸡肉就是最物美价廉的替代品,大街小巷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鸡真是做了不少贡献呢。栗子酥是我比较爱吃的一款甜品,在冬天吃烤栗子也觉得整个人暖洋洋的呢。栗子和鸡肉加葱姜蒜末、白糖和酱油一起咕嘟咕嘟。
第十五道菜就是煮好的栗子蘸着绵白糖加桂花酱吃,当下午茶的点心不能更好了吧。
第十六道菜是夏日必备。麻酱虽然是减肥的天敌,但是依然不能抗拒它的美味。煮好的面条凉水拔一下然后加入芝麻酱、黄瓜丝、胡萝卜丝、虾皮、花生碎,再来一碗消暑解乏的绿豆粥吧,夏天就这样吃。
第十七道菜是香椿拌豆腐。香椿在热水的洗礼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豆腐切成骰子块状,淋上香油,哎哟,我的口水要出来了,我就好这口啊。
第十八道菜烧豆腐。对,没错,还是豆腐。剁细的猪肉末在热油里伴着姜末葱末酱油炒制,加热水,倒入豆腐,放上香菇丁和虾皮。原谅我口水流下来。哈哈。
第十九道菜是番茄豆腐。红色番茄在花生油的作用下变成番茄汁,还透着点酸味,加入豆腐块,加点盐之后就出锅享受吧您嘞。
第二十道菜一道我总结的汪曾祺先生说的汤。熬制好的鸡汤煮开加入切成丝的豆腐皮,点缀一些火腿丝就好。我瞬间想起周华健的广告语,暖暖的很贴心。我记得大学的时候,食堂有个窗口叫老母鸡汤和油饼,每次肚子疼的时候就去喝热到烫嘴的鸡汤,买点油饼,就着榨菜,这让我想起了大学的生活。
第二十一道菜不是自己做得啦。是我记录下来作为美食指南了。汪曾祺先生记录了他在安徽屯溪吃的霉豆腐,我记得在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的,豆腐的菌毛有好几厘米长呢,我在云南吃过靠的豆腐,配着蒜蓉麻汁做的酱料一起吃的,也还不错呢。
汪曾祺先生去过蒙古,他说只要会两句蒙古语就好,一是不达一的,也就是要吃的意思,第二是莫哈一的,也就是要吃肉的意思。只要会这两句话,想必是饿不着啦。我不曾去过蒙古。但是有机会我要去看看大草原,还要吃手把肉。
我刚从云南回来,汪曾祺先生书里面介绍了好多昆明的美食,乳扇、烧饵块、过桥米线、土鸡米线、汽锅鸡、喜洲粑粑、炸洋芋、豌豆黄、豌豆凉粉等等。接下来接着说菜。
第二十二道是红豆蒸饭。我最喜欢红豆了,大概因为我是个女生?我以前在超市买了一包红豆沙,然后天天在家做豆沙包吃。我看先生说的是红豆蒸饭,红豆和米饭一起蒸,想来视觉上也是很美的。
我到一个地方,最喜欢逛的就是菜市场,像个当地人一样来回穿梭,买点自己从来不曾见过吃过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书里面汪曾祺先生听养蜂人说荆条花的蜜是最好的,养蜂人的妻子说只是因为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着这个认识才几天的养蜂人东南西北跑,如果我文采足够好,我简直想给他们写一首赞美诗,现在哪还有这样的女孩呢,极少吧,也是个大吃货,哈哈,为了好吃的米饭就跟着走了呢,还好不后悔,养蜂人终究是不错的可靠的人。这是农村的浪漫主义代表。
我爱吃葡萄,我觉得葡萄一般的眼睛很好看,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怀孕的时候每天吃好多好多葡萄,孩子的眼睛会不会和葡萄一般,又黑又亮呢,应该会吧。那我要多吃一点。
书里面写葡萄果农说中国的农民是很能干的额,什么事都瞒不过中国人,中国人一看就会。是的,说的没错。中国人真的极具聪慧,看看先哲就知道了。我的姥姥就是这样聪明的人,我见过她养过猪,听妈妈说还喂过兔子,种地也是一把好手,现在自己腌制酱油蒜、咸菜、豆角等等,自己还做黄豆酱,很是美味,姥姥啊,你慢慢来,好喜欢你手作的美味,想一直吃到天荒地老。
第二十三道菜是紫土豆。汪曾祺先生年轻的时候被下放,这也是一段人生不可多得经历,在这段期间,汪老品尝了数不胜数的各个品种的土豆,还曾经为马铃薯农学研究做过一点贡献呢,值得称赞。马铃薯在我们山东算是太过常见,一日三餐也少不了它,做法繁多,美味无比,我自己超级爱吃汉堡王的薯条,个头大的很,说起马铃薯的菜品,真是多到说不完啦,每一道都让人垂涎三尺。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发起感慨,他说他希望中国的农民也会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他们是很美味的,我觉得汪曾祺先生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我爱这有十八班武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致的生活美学的汪先生。
书里面提及了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沈先生的二字箴言“耐烦”,说的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我自己觉得我要是做到二字箴言,就不会考不上公务员,不会考不上司法考试,不会减不下一身肥肉,真的,我觉得但凡成功的人都是有着别人没有的自律精神和韧劲的,他们能静得下心,吃的了苦。
我对第253页有个疑问,是同人还是同仁?请指正啦,编辑大人。
在跑警报里面,汪曾祺先生写道,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精神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我觉得汪曾祺先生经常在书里面流露出对中国人的赞誉,这种襟怀是别人学不来的。
汪曾祺先生写杜牧,我记得一句话,忍过则事喜。我回头想想我自己经历的事情,觉得有时候忍忍就过去了,先人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值得深思的,我想再苦再难的今天也终将会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也没有吃不了的苦头,有时候吃点苦头反而是好的,人的一生不都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嘛,我昨天看到一句话说,每天做一两件你不喜欢的事使灵魂得益。看起来不让自己活得太舒服有点偏离正常模式,但是细细想想,哪一件美好的事不是需要付出辛苦的呢,吃的苦中苦,方位人上人。
世人都想长寿,古代皇帝为了长寿还炼丹制药,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我觉得得记这个皇帝一功呢,真了不得。萧长华先生说长寿的秘诀是饮食清淡、经常步行和问心无愧。我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肚子饱了还想再吃,每天都要吃好多东西,今天起床觉得水桶腰说的就是我。我已经记不得饿是什么感觉了,减肥其实很简单,就是饿。但是做到的人真是少的可怜呢,我一个朋友原来120斤,靠每天喝粥和吃苹果坚持三个月瘦到不到90斤,对我而言,所有成功瘦身的胖子都是我的楷模,我还敢断言,他们无论是在减肥还是在其他领域都能崭露头角,减肥的这段时间极其考验人的意志力,也就是自律精神。能成功的人不仅收获了健美的身材更多的是赢得了人生的主动权。我觉得有些事情是你自己无法控制的,比如说出身,你无法改变,这无能为力。但是有些事情的改变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一切可控的东西都由你说了算,关键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驾驭得了。
汪曾祺先生书里面提及的贯盛吉说说实话是丑角艺术的不二法门,说实话使人发笑才是一个真正的丑角。喜剧的灵魂是真实是生活。我记得笑傲江湖里面有一个冷面笑匠,他讲笑话不带笑的,后来我再看笑傲江湖的时候他已经是主持人了,看来是功力深厚呢。
汪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男神。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八):汪曾祺:生活真的好玩吗
四
生活如果好玩,就要会吃,兴趣广泛,结识好玩的人。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的表象。生活果真好玩么?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在乱世中长大。小时候,跟随家人躲日本人的空袭,带着炒米点心到防空洞过夜。求学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于是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大。解放之后,反右运动之中,又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改造。文革的时候被批斗,戴高帽子,关牛棚。
但是,汪曾祺的作品中,极少谈到这些悲惨的遭遇。他不写伤痕文学。即使在乱世之中,他也有自己的一方净土。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跑警报》,我以为很能代表汪老的心迹。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常常派飞机来轰炸昆明。空袭警报一响,昆明人就要开始跑警报。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头顶扔炸弹,这一定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汪曾祺怎么写呢?他写人们听到警报,并不是人心惶惶地逃难,而是很有条理地疏散。通往郊外有一条小路,据说是以前的古驿道,一路可以通到云南西部山区。路在山沟里,平时没有什么人,只有驮着盐巴、碗糖和货物的马帮,颇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一到跑警报的时候,这条小路就热闹起来了。跑警报的人,经过这条古驿道,离市区比较远了,就找个合适的地方安顿下来,心平气和地等待。
跑警报的点,有一片马尾松林。松树下铺了厚厚的干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的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此外,这里还能买到各种好吃的零食!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跑到郊外来。有丁丁糖,还有“个大皮薄仁饱”的松子。防空洞上,还有人刻了对子: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还要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前一副有点闲情逸致,后一副则比较纪实。这篇文章的结尾,汪老写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我以为,这就是汪老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本身是不好玩的,甚至生活有时候是很残酷的。但是即便处于糟糕的生存状态下,我们依然有选择面对生活的心态的自由。生活好不好玩,到底还是取决于活在其中的人好不好玩。
------------------------------------
全文太长,请到我的日记里看。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九):没想到你是这样性情不造作的汪曾祺!
1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2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 3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4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 5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十):养养鱼,种种花,做做菜,生活是很好玩儿的
一直以为汪曾祺最近几年才去世,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个老头儿97年就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