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亡。
一个真正强大的*,是包容多元的,是每一个人的身体自主权都受到尊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前几天,央视节目《*》被骂了。
因为节目请来新版《流星花园》里的F4做嘉宾,引得很多家长和网友的不满。
他们觉得这档学生都在看的节目,请来的这几个嘉宾太“娘炮”,会影响孩子的风气和三观。
他们用“不男不女”“娘炮”“伪娘”“太监”等词语,来形容这些所谓“不入流”的偶像,还要求教育部和央视给他们道歉。
那新F4到底是有多“娘”,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不屑和反感?
很娘吗?其实我觉得还挺正常的吧。
一大波年轻偶像,被形容为“姑娘”“没有雄性特征”“坐月子”。
我不知道,在这些人眼里,所谓“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打扮比较新潮、长相比较精致,那这个标准未免也太过肤浅。
难道所有的男人,都必须长相粗犷,晒得黝黑,穿着大裤衩背心,才是真男人?皮肤稍微白点,脸小一点,打扮新潮精致,就是娘炮?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可以貌取人。
外表“真男人”的人,内心是不是龌龊,也未可知;那些被骂娘炮的人,反而有责任敢担当,也说不定。
我理解有的人不喜欢偶像明星,但用过激的歧视性话语去骂人去人身攻击,未免太过分。
什么时候开始,男人娘炮就该去死,扮相精致就该被送去做变性手术?
照这么说,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他所扮演的旦角身段柔美,面容秀丽,是不是也该被骂一句娘炮?
还有《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书中形容他的外貌:面如傅粉,唇若施脂。放在今天,大概也是会被骂太娘的吧。
那些光凭外貌,就来骂爹骂娘、歧视侮辱的,恐怕才是真·娘炮行为。
02
昨天看了15年蔡依林出资拍的一个系列纪录片:《不一样 又怎样》。
这个片子关于自我认同、反歧视、平权和家庭,讲述了属于残障人士、校园暴力受害者和跨性别者的4个故事。
一个5岁的男孩,因为“娘娘腔”,被同学欺负,遭受校园暴力;就连老师也认为他喜欢做女孩做的事情,“不太正常”,要去看医生。
但同学还是欺负他,老师还是看不起他,妈妈去了学校反映,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有一天他倒在血泊里,再也没起来。
一个5岁男孩,或许他自己都还没认清自己,就因为校园暴力死了。
结果呢?就连学校和法官,都没有站在他这边,欺负他的孩子被无罪释放。
他做错了什么?那些和他一样的孩子,又做错了什么?
有罪的,是世俗。
那些骂永鋕娘娘腔,最后让他丧命的孩子,就是你们这样的人教出来的。
03
李银河说:「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没有标准的男人,也没有标准的女人。
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身体的自主权,想穿什么,想怎么打扮,都是个人自由。
男人当然可以化妆、戴耳钉、涂口红,可以做女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同样,女人也可以留寸头,不在乎打扮,可以做男人做的事情。
美国歌手PINK曾经被取笑太男性化,发表的意见太多,被取笑她的身体太强壮,她是这么说的:
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审美的多元化,我们为什么不能包容更多形态的美?
什么少年娘,则国亡。
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追崇阳刚之美,那是*。
我们可以不喜欢,但至少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这种不同,而不是让他们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否则,这种行为和大喊着要消灭犹太人的德国纳粹,也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04
就像你不喜欢吃香菜,你不能大喊着要灭绝香菜这个物种,还不让别人吃吧。
男人“娘”不是错,阳刚也不是唯一选择,女人不温柔也没什么不好,做家务生孩子也不是她们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当然有权利做自己,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权利选择成为怎么样的人,而性别,永远都不该限制我们喜欢任何东西。
遵从自己,成为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
“孩子,你们不要哭,哭会显得我们懦弱,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向着阳光,争取我们的权利。”
-END-
这里是送命题。
也许你还想看
你在找的抖音爆红女神小甜甜,已经坐在了别人1000万的超跑上。
▽
你怎么样
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