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杯后,网络上出现了一条流行语: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随后,鹿晗、吴亦凡、TFBOYS等一众小鲜肉相继中枪,更甚至出现此为“四大害”、应该拿去阉割等过激言论。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首次对“男生娘化”现象作出比较中立的评论,但显然也隐含了对现在审美出现男生越来越“娘化”一边倒现象的担忧。而后《中国妇女报》发表文章指出“男人变得更温柔一些,讲究一些,更尊重女性一些,或许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发展”。
其实,关于男生“娘化”并不是近来的话题,鹿晗、TFBOYS等小鲜肉也非是今年才被点名说“娘化”,从他们刚在娱乐圈内大火时,便时有人提出这点,鹿晗是为清秀美,吴亦凡则为俊秀。我们甚至可以追溯至古代。
而无论抨击也好,中立也好,偏袒也罢,我们该不该“包容”,这都说明多元化现象的再现化。只是这种多元化现象让人觉得有点不太受欢迎,但这种不太受欢迎也正是体现了社会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的包容性划分为一个群体,大家都在行使属于自己的言论自由,则是为“包容”群体里的一层。即是说,包容群体分化为多层,我们可以认为每一层是不相兼容的,这一层的群体并不太欢迎另一层的群体,却也潜意识地容纳另一层群体或者衍生组合另一与之相对的群体。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对于被“点名”,鹿晗也有自己的态度:“我也没办法”。这句话,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种理解,鹿晗并不认为自己“娘”;另一种理解,鹿晗认为根据现在的审美观需要成为这样的人。按第一种理解,鹿晗并不太认同“娘化”文化,偏向于抨击的一方。但显然,大众仍然觉得他“娘”。拿第二种理解来说,受群体同质化意识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审美观具有在当时的传染作用,或者说是潜意识的暗示作用。当“韩风”刮到中国,这就意味着一种区别于上一代的审美观来了。“清秀美”的个体印象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想挡也挡不住,扩散开来,成为主流的审美形象。鹿晗正是受到这种群体意识的引导作用,他的个体意识被渐融于这个群体中。也就是说,鹿晗并非是实际上的鹿晗,他只是顺应了趋势有意识亦或无意识地成为一种形象,即再造人。他的再造人形象再将这种审美意识传染给其他群体,对其他群体进行再组合。所以,我们也无法将箭头单纯地指向某人,或认为是他造成了这种现象。
而“抨击”这一群体,始于某种“妒忌心理”(并非说它不好)的自发组合或者某个代表性人物的带领组合,比如谢霆锋。他们认为“阴柔美”本不应该受到那么恐怖的追捧,觉得这样是要置他们“阳刚美”的男人于何地,并开始质疑这种审美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娘则中国娘。这类群体站在“阳刚美”这一角度大谈“阴柔美”的危害,强调这是“没有血性”的表现,应该要找回属于男性的“柯尔蒙”。谢霆锋说:“其实说实话我都已经有点厌倦现在非常流行的韩风,我觉得男生也该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因此,“抨击”属于审美疲劳下衍生的对主流群体的批驳。
相对而言,“偏袒”这一群体则是从“抨击”群体衍生而来,是对过激言论的再批驳。“中立”则仅仅是现在进行时,总会有往某一方向发展或容纳的趋势。《人民日报》对“娘化”现象的评论虽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但不难看出,其是有向抨击的群体方向发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