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暑
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23
星期四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23日或者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夏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即为“出暑”。
暑气到了这里就停止了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一场雨,拉近了与秋天的距离
人生,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时
“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浮生六记》里描绘的处暑,道破了初秋最真实的美。
处暑之后北方地区降温会比较明显,早晚有些小凉,中午也不会如夏季那么暴晒;而南方地区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很炎热,处暑尾巴可能还会迎来“秋老虎”,这种天气一般要持续到白露时节才会有秋季的凉意。
处暑时节,南方的雨水伴着“嘀嗒嘀嗒” 的声音打在叶面上,而北方的枫叶则和秋雨一样,噼里啪啦落了一地,秋意更浓。老话说:“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正如谚语说的“立秋处暑天气凉”。随着秋雨降下,“一场秋雨一场凉”,秋意渐深,秋味渐浓。
在凉风的摇曳下,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砸落着一个个为生活劳碌的人,带来颤嗦的冷。袅袅的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晃动又慢慢消弭在空气里。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遨游天空的翅膀,炊烟是纠葛与牵绊的绳子。就像那路口的老梧桐,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
处暑之秋,能让人的心绪进入一种冷静的氛围,却丝毫没有深秋那种惆怅和寞落的感觉。处暑时节,不妨泡杯清茶,静下心去思索,抛弃那些虚无的幻想与烦恼,追寻一种反思之后的超然与洒脱。
处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习俗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秋日出游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那一天,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养生
秋天天气渐凉、变得干燥,加之夏季余热未清,津液未复,人体处于津亏体燥状态。处暑过后应顺应气候的变化,进入养身的状态,饮食宜滋阴润燥,清热利湿。
处暑属于长夏,这个季节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虽然已经立秋,但是此时不宜"贴秋膘"。淡补,也就是饮食清淡,用"淡"来养生。因为这个季节仍有暑气,脾胃功能较弱,过食辛辣、油腻容易造成食积。
秋 冻
“春捂秋冻”是古人总结出的生活谚语。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初秋是“冷”,但并没有感觉到“寒”,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新原理”。
防 秋 燥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治。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补水外,也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便于生津润燥、消热通便。
饮 食
处暑时节,天地开始正式收敛浮散在外的阳气,身体阴阳不平的人会觉得干燥。饮食方面,口味要减少辛辣,增加酸味。蔬菜可以选择茎类、大叶类的,如菠菜、芹菜、芥兰、小白菜白菜、茭白、百合、莴笋、莲藕等。
鸭肉
民间历来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这一天,北京人去买百合鸭。而老南京人则会在家煲萝卜老鸭或者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当地俗话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为什么要吃鸭呢?这是因为天气由热转凉,为预防秋燥伤人,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主,而鸭肉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补虚、养胃生津、滋阴健脾的功效,是民间公认的“补虚劳圣药”,非常适合处暑食用。
福州有俗语“处暑一过脸觑厝”,意指处暑过了,外出避暑的人也要打道回府了,到了处暑,饮食起居都有变化。在老福州的生活习俗里,处暑要吃龙眼配稀饭。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讲究补气血,要避免寒凉食物,不能再喝凉茶。而龙眼性温味甘,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益脾开胃的功效,尤其适合心脾两虚及气血两虚者食用。
白丸子
老福州处暑节气还吃另外一种食物——白丸子。就是糯米和饭米掺和的米浆,什么也不加,捏成一粒粒的小丸子,捏成的白丸子倒入锅里,煮熟了,加些糖,就可以吃了,清爽解腻,既祛困解乏,又生津解渴。糯米性温味甘,具有养阴生津、益气健脾的功效,秋季食用有补益作用。
酸梅汤
南方地区处暑时节还有秋老虎,余热未消,碗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谚语常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制作酸梅汤也不复杂,先用水浸泡乌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后大火煮小火炖,再加冰糖,好放凉后装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
多事之秋,喝茶解忧
秋天阴气增,阳气减,易发秋乏之症。维持心性平稳,调养情志,方保生机元气,陆游诗云:四时具可喜,最好新秋时。秋日闲暇,小别书斋,访古探幽,赏花吃茶,正是此间快事。
处暑之后,天气开始由热转凉。饮茶习惯也应随着节气的转变而调整。夏季清热解暑的凉茶已不太适合此时的身体所需,此时应以“养”为主,至于饮茶方面,建议以乌龙茶、普洱茶(熟茶)、红茶、大红袍为佳。
01
乌龙茶
乌龙茶的性味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不寒不热,口感更是“醇、滑、清、爽”,秋季饮用乌龙茶,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缓解秋燥。
02
普洱茶(熟茶)
普洱熟茶经过时间陈化,香气深沉而纯净,入口甘甜,滋味醇厚绵柔,香味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适合日常饮用。
03
红茶
红茶是经发酵烘制而成,其性温味醇,对于入秋后极易受伤的脾胃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需注意,换季期间气候变化大,最好避免喝冷饮,因为入秋时是健脾的好时机,而冷饮伤脾胃,所以在此季节,每日为自己泡上一杯热茶,暖心更暖胃!
保持充足睡眠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许多人会睡眠不足。处暑之后天气变凉,是补充睡眠的好时机。也可以适当午睡,减轻困乏。
适当锻炼
季节交替容易感冒,适当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患病或旧病复发几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登高望远的好时机,可以锻炼体魄,陶冶情操。
最后,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禅茶君祝大家:金秋愉快,身体康健,笑口常开!
排版编辑:禅茶一味(chchayiwei) 四月
◎一辈子,啥最重要?(说得真好)
◎早读:这辈子最重要的是经营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