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
大快人心!
她男友虽然挺高挺帅的,但我们都巨烦他。
周末,同事在家看《扶摇》,觉得男女主角互撩的剧情,好甜啊,忍不住露出了荡漾笑!
她男友一脸惊悚地质问:你居然看这种剧??你居然是这么low的品味??
同事怒了,说:你看都没看,怎么知道这部剧不好?
同事把她男朋友揍了一顿,边揍边说:
老娘每天高强度工作,周末想看个轻松点的剧,你上来就骂我喜欢的剧low。
你每天吃鸡连小学生都打不过就不low吗?
太帅了。
我平时最烦的就是这种小众癌的人。
注意,不是小众,是小众癌。
小众癌的人无处不在。
抖音火了,骂抖音;
朋友圈的日常是这样:
“喜欢《我不是药神》的人,大概没看过《达拉斯》吧。”
还有读书,简直是小众癌重灾区!
卡尔维诺,博尔赫斯,J.S艾略特,作者的名字越复杂的,他们越喜欢。
就连打个牌,小众癌们都只打桥牌、德州扑克。
因为名字说出来,能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真的好想用枪顶着他的头,让他们打三天三夜的QQ斗地主不准停啊!
你以为他们的爱好是小众?
他们的爱好是黑一切流行的东西。
一旦他们喜欢的东西不小众了,就立马不喜欢了。
我之前认识一个人,《成都》、《南山南》没火的时候,他天天深夜分享到朋友圈,配文:
后来这些歌真的火了。
他就开始在朋友圈再次分享,配文:
不听了,终究还是成了烂俗的歌曲。
比如,喜欢的小众歌手火了,小众癌就会跑到他们微博下留言:你快被大众毁掉了!!
只想说,滚吧爱听不听!你听了那么多歌,给过钱吗?!难道别人不用吃饭的吗?!
这些歌一个字没变,怎么被大众喜欢了,就是被毁掉了?
小众癌的逻辑就是,我喜欢的东西越小众,我就越拽。
他们必须依靠刻意制造出来的与众不同,才能维持那点可怜的优越感。
马薇薇说过一句话:当我们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沦为平庸了。
哦漏,说到这儿,我都不想骂他们了,反倒有点同情他们了。
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判断力,只会装腔作势,只会假装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审美和思想。
太惨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很多人认为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重新排列了下自己的偏见。
假装小众,不过是重新排列偏见的一种表现。
他们喜欢说别人low,认为自己处在鄙视链顶端。
看国产剧low……
用百度搜索low……
追星low……
喜欢TFboys low……
我就不一样。
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主要是厚脸皮),不需要靠跟别人不一样来获取认同。
所以每天都理直气壮说自己热爱小黄文、喜欢吃煎饼果子、就特么喜欢韩剧和国产剧。
而且,流行本身就是最牛逼的品控。
一定是好的东西才会流行啊!
它们之所以能流行,就是因为它最符合当下的审美和刚需。
流行的大众剧,要么是探讨了最当下、最痛点的社会现象。比如《我的前半生》《欢乐颂》……
要么是特别治愈轻松,可以打动人,比如最近的《扶摇》。
累了一天下班回家,踢了高跟鞋,甩掉Bra,瘫在沙发上,看看《扶摇》里养眼的男女主齁甜地撩来撩去,亲来亲去,你知道有多解压吗!
在剧情里,湿身,浴池,壁咚,公主抱,他一样不少,全对女主做了一遍!
喜欢女主,他就霸道地直接问她:你是不是喜欢我?
女主口是心非否认,他又超霸道地把她圈在怀里反问,不喜欢我,为什么要梦到我?
女主半夜不小心误入他的房间,他明明坐怀不乱,却非要调戏她:半夜三更,不请自来,孤男寡女,我可不保证清醒!
好了朋友们,这篇真的写不下去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我要去看《扶摇》了!
本文编辑:杨乐多 意晴 罗可可 任小葱
版式:上上 V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