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等你?
微信号:yaolingdang2018
01
几乎是在认清他轮廓的那一瞬间,我脑子一片空白。下意识掉头就跑——像只脱缰的野狗,足足跑出五百米开外,才气喘吁吁的停下。
才终于懂了我狂奔躲避的原因。
这不就是我吗?谁在偷窥我的生活?
说好的约了人见面,时间改了又改。临到离赴约只有几个小时,却开始找借口试图不去,甚至心里祈祷对方有事加班来不了。
一切聚会能避就避,因为对自我是一种强消耗。不想扮演一个不停找话题聊天的傻瓜,或者沉默寡言玩手机的变态。
每一次不得不出门的事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每一次回到家都会轻松,因为又结束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见得最多的人,除了彦祖,就是快递和外卖。
自己待着才是治愈。
02
有没有发现一件事?
今年年初,我和一个朋友约好了一块吃饭。
却拖了整整半年。
中间不是她有事,就是我有事,但我们彼此很清楚,那都是害怕见面而临时拼凑的借口。
所以后来支配我们的,就几乎是一种赤裸裸的恐惧了。并不是对对方有什么意见,而只是单纯的不想见面。
当彼此都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都柳暗花明。
我们再不提吃饭这件事,而是默契的噤声。只靠偶尔在朋友圈互相点赞来通知对方:
“我还没死”。
除了不想出门不想见人之外。
微信经常假装不在,不会主动找任何人聊天。和不熟的人聊不了三句,就急不可耐的想逃跑。
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不愿意了解与被了解。只是紧紧的关着那扇沉重的门,抵触别人靠近。
03
所以朋友有时候会开玩笑说:现在的年轻人就快绝种了。
那不是危言耸听——从我认识的人里面,至少已经有三个出现这样的症状了:不想见人,不想出门,沉迷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可自拔。
毕竟不想见人,也就认识不了新朋友。更不可能有机会谈恋爱结婚。
偶尔害怕孤独,但是更怕见人。
给他们一根网线,一个外卖app,他们就能在家住到地老天荒。
他们每一个都具备了演员的自我修养——明明最舒服的时刻是独处,但在迫不得已要和人交往的时候,也能硬挤出如沐春风的笑容。
假装开心,假装随和,假装外向,假装不会冷场的说着一个接一个的段子。
其实自己在心里,早已八百里狂奔回到家,锁上门,抱着腿在角落慢慢腐烂。
“社交花光了我所有力气”,他们这样说着。
即使被人误会性格凉薄,即使身边的人在一个个消失,即使明白这是病入膏肓的绝症。
也不想把不断往下陷的自己从泥泞里拔出来,只是沉湎沉沦。
为什么?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极端自我的顾影自怜吧。离群索居不是贬义词,而是在喧闹生活中自我治愈的一种方式。
借用森山大道的一段话:
“极端来看,我没有,也不想拥有人际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间,如此而已。然后,在生鲜超市,便利商店,百元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购物行为中感受一点微小的喜悦,不多作无谓的思考,孤独而忘情地度日。”
via.微博
- END -
作者:摇铃铛。躺鸡萌妹,人体描边大师,副业写作。她是你十座金山都换不回的女孩,也是你二十瓶酒都喝不倒的爸爸。新书《姑娘你活得太硬了》正火热发售中。
❤️扫下方二维码购铃铛的新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