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
那么,相应地,
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
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
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
于东辉的一个来访者丽娜的故事
丽娜做公务员的丈夫罗峰也这么认为,
他常说,丽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来对妻子越来越疏远,
不过,丽娜很快了解到,
那个所谓的第三者是子虚乌有的人,
她其实只是罗峰一个很好的朋友而已。
后来,在妻子的逼问之下,
丽娜一开始以为,
是自己成功的事业给了丈夫压力,但罗峰否认了。
“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
对我家人也太好,什么都好……
我说不好,但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我太好了,难道是一个罪过吗?”
丽娜激动地对于东辉说,
还尽力去做一个尽职的好妻子,
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对我?!”
她永远是问心无愧
丽娜想不明白,罗峰的家人也想不明白。
他妈妈说:
“这么好的媳妇,
别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你却不知道珍惜,还想离婚,
你脑子是糨糊做的啊!”
还有其他亲朋好友也都站在丽娜的一边,
要么声援丽娜,要么谴责罗峰,
不少人则劝罗峰别离婚。
于东辉问丽娜。
“是的,因为我对他们比罗峰对他们都好。”
丽娜说。
“没有例外吗?”于东辉问。
“很少,嗯,基本没有。”丽娜说。
她略想了一会儿,然后坚定地说,
“可以说,对这个家,我尽全力了,
要是真走到离婚这一步,我也问心无愧!”
“在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你也问心无愧?”
于东辉继续问。
“嗯,是的。”丽娜回答说,
“对我的父母、他的父母、
他的朋友,我都尽力做到最好。”
于东辉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问题,
于是问:“你对人很好,他对人一般,
听到这个问题,丽娜有点吃惊,
她呆坐在咨询室里,好一会儿才反问:
“我没有多少朋友,他朋友很多。
你是说,我人太好,
不仅不受他欢迎,也不受别人欢迎吗?”
这是问题的关键。
将内疚转嫁给了丈夫
是付出和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
相反,孩子和父母一般不是平等关系,
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
要么是壮年的孩子向老迈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
所以,当丽娜一贯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时,
她在亲人中受到了欢迎。
对于她这样的“付出者”,
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罗峰一样,
都有点想避而远之。
“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
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么努力地付出,
一个人仍然会在关系中犯错,
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中的另一方,
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
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
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
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
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
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
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
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
疯狂禁欲,或疯狂助人
许许多多的“好人”,
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
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
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
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
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丽娜无疑属于后者。
禁欲者的模式
海灵格认为,很多消极的人,
持有的正是禁欲的人生态度。
不得接受任何馈赠,
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
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
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
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
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
禁欲者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拒绝了生命。
助人的模式
对于这种助人者,海灵格描绘道:
从根本上讲他们是和关系对着干的。
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
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
如果你一味付出,而不接受,
别人很快不想从你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
反而会怨恨你,远离你。
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
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丽娜正是如此,她一方面疯狂付出,
另一方面则对丈夫缺乏敬意。
和其他助人者一样,
丽娜之所以成为一个疯狂的“付出者”,
其实是在极力地逃避内疚感。
付出与接受,会让你们富有
我们要懂得这一点——
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做出补偿。
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
一味付出,而不接受,其实是在拒绝关系,
从深层次来说,也是在拒绝生命。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
通过这种交换,夫妻关系达成了一种平衡,
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他强调:
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大量的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
关系有爱的失衡,那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
另一方付出多了,
你感受到了,于是,你付出更多;
他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
于是,你们的关系前进了,且不会再停留。
关系犹如一个生命,
关系中必然有相互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