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弘一法师十大改过之法,一心改过,万事从容
日期:2018-07-09 10:00:03 来源:慈怀书院 阅读:

弘一法师十大改过之法,一心改过,万事从容

  慈怀书院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七月九日 小慈问安

  改过,就是行善。

  ——小慈

  朗读 | 陈卓

  绘画 | 黄君璧

  来源 | 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编辑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陈卓朗诵

  ‍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桐。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他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他是西冷印社的早期成员;他培养了一大批名扬天下艺术家。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1933年新春伊始,弘一法师在厦门妙释寺作《改过实验谈》一讲,新的一年,对其他人来讲是万象更新,而对弘一法师而言,则是“改过自新”,他总结了十大改过迁善之法,这是弘一法师在他五十年的人生中间,学道总结出来的圣贤之道。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虚 心

  如果心是满的,那就进不了别的东西了,必须得虚心。不虚心的话,我们学别的东西学不进去,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问题,我们往往会单纯的用自己心里面堆满的问题,去观照别人。

  孔子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到五十岁开始学易,可以无大过了。孔子过去也有很多的追求抱负,周游列国,想把自己的抱负施展出来,结果每次都被撵跑了,他说自己像丧家之犬一样给赶回来了,赶回家里面,外面没有路了,结果自己在家里面开辟了一条最伟大的路,就是教书育人

  另外他还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听到了有道理的话,知道了有不善的、不对的,你不改,不见贤思齐,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人要虚心、虔诚地求学,不要自以为是,把别人的告诫、建议、提点当做耳边风。茫茫人海中,总有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人是能够达到绝对巅峰的,唯一能不断保鲜自身优势的,只有不断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借人之智,修善自己。

  千万不做固步自封愚昧者,要时刻抱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心态向人虚心学习。

  慎 独

  曾子曾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个人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宽 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宽厚指的是待人接物宽容厚道

  宽厚能养大气,“厚”是厚德载物,“宽”是雅量容人。宽厚就是大气做人,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能为别人着想。宽厚就是懂得忍让,懂得吃亏,被误解也不会反应过度,受点伤害也不会以牙还牙

  北宋大臣吕蒙正刚做宰相时,在上朝时有一个官员隔着帘子指着他,非常鄙夷地说:“这种货色的人也能做宰相吗?”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他的同僚很生气,要追问那个官员的姓名,被吕蒙正制止了。

  到了下朝的时候,这位同僚仍然为他鸣不平后悔没有问出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说:“干嘛要知道呢,一旦知道了这人的姓名,就不容易忘记,不知道不是更好吗?”

  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与其知道是谁伤害了自己后再原谅,不如一开始就忘掉伤害。

  宽厚是一种潇洒悠然风度世事如棋,退一步更能盘活一盘棋;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大气之磅礴。

  宽厚是一种智慧处世态度。宽厚处世,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变一堵墙为一条路;才能开一扇方便之门,闭一张是非之口,才能满怀清风明月,抛下烦恼纠缠

  吃 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东汉有个特别出名太后,叫邓绥。她的德行很高,很受人民爱戴。十几岁入宫后,她就一直都很谦让,一直都安心做她的贵人,从来不去争宠,也不去抢什么东西。

  当时的皇后和贵人都很厉害,她又太优秀,遭到皇后的嫉妒,她就更是小心,更是谦虚礼让了,从不卖弄、从不出头、从不争宠,从不接受特权,就连汉和帝召她,她都称病不去,生怕汉和帝宠幸她多于宠幸皇后。

  但她越是礼让,汉和帝和众人就觉得她越好,皇后也越是妒忌她,后来皇后陷害她却遭到揭发,汉和帝就改立邓绥为后。

  邓绥做了皇后之后仍然不张扬,不让汉和帝对她家人太好,她一直保持低调,哪怕有很高的权位,也从不像其他女子那样骄纵。

  后来汉和帝驾崩,太子又很小,邓绥就以太后之身临朝听政,在位十多年,做了很多好事,让社会能够安宁百姓能相对幸福,而且她始终非常注意,不让外戚为祸,临死前还不忘大赦天下叮嘱亲人不要乱政。

  所以,最后人人都记得她。她什么也不抢不争,但什么都有了。这就是典型的吃亏是福,看起来,她一直都在吃亏,生怕自己占了便宜,但最后她得到的都是最好的东西。

  寡 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所以说话应慎重,否则难以收回。

  好言者,是非多。谨言慎行适时闭口,方能安稳处世。《菜根谭》有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十谋九成,未必归功。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掘毋巧。”心有如泰山之稳重者,从不人前人侃侃而谈,更不会言论他人是非,他们善于观察事物认真倾听,毕竟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听众未必比成为一个言辞畅快演说简单

  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古人云:“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需出自内心帮助对方善意,不可带有侮辱落井下石或看人出糗的心态,这样只会使自己的心灵藏污纳垢,且会造下口业以及罪孽。或者千万不可当面不说,在背后说个没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静察己过,勿责人非”,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在弘一法师看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乃是最可耻之事。

  诚意,不仅要求心口如一,言行如一,而且要求闻过则喜,知错必改。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即在文过饰非,巧言令色。所动为掩耳盗铃、口蜜腹剑,心虚遮掩、混淆是非,不敢正视坦然面对。小人之所以不敢正视错误,即在心理行为完全变异,异化到与天理人情俱不相容的程度,也就积重难返,尾大不掉。

  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子曰:“不迁怒,不贰过。”其意为无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迁怒于人,学会做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相反,知错不改,则是生活交往中潜藏的一大危机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的反省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对于能否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来说至关重要。唯有常思己过,才不至于每临大事身陷囹圄左右为难,而导致出错或漏洞百出

  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别人说我们不对,不好,说我们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怎么办呢?不辩,辩不出所以然来。另外弘一法师还说,吃了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这跟“宽厚” 和“吃亏”是相当的,闻谤不辩里面也有很重要的东西,且有很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不引起烦恼,不引起一系列后续波动,人家谤完了,我们不理他们,即使心里不痛快,算了!否则没完没了

  不 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们也不能不尽力去对治这一问题。《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现在社会的嗔已经习惯了,动不动就骂上了,动不动就对簿公堂去了。古人都说,二十年治一个怒字都消磨不掉。现在“嗔”的习性成为一种普遍的东西了。

  “不争,不嗔,难得糊涂”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在他看来,事事非得争个首位,句句一定说赢他人,体现的是一种急躁愚钝功利之心。虽看似诸事完满获益,却未必能得理于人、求宁于心。

  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如此。乍一看,次优似乎总是屈居第二,不尽完美,然而更多时候,退而求其次选择,其实更能使人感到快乐。毕竟,绝对的完美会给人带来无形的压力,但偶尔的缺失才是生活的真实。

  *朗诵:陈卓,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高级教师。诵读专业实践家和指导师。

  绻绻红尘易逝,唯有岁月淡泊

  拈花一笑,一世长宁。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慈怀忘忧堂

  笑口常开,祛病忘忧;

  青春常在,百病不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弘一法师十大改过之法,一心改过,万事从容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