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涼白開
这是 一时半刻 第 650 篇文章
如今只要想起过节就会想起朋友圈,比如刚过去的5.20,朋友圈刷屏红包和狗粮。
在流行线上过节的时代,我选择线下采访一对恋爱五年的情侣,他们在当下如何思考两人的关系。
2011年,一座美术馆在瓦砾之中筹建,两年后,东莞正式拥有第一个市内最大的当代艺术空间。
运营第一年,大部分民众因看不懂里面的艺术作品,对美术馆产生质疑。
在争议声中,美术馆开始聚焦更多年轻艺术家、并成立工作坊,以多元化方式让艺术贴近大众。
2017年,美术馆推出「艺术家驻地计划」「艺术家在田野:珠三角工厂大考察」,不同城市的艺术家聚集在此,共同探讨东莞城市问题。
2018年,21空间美术馆在东莞坚持走过5年,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创始人 杨小彦:
21空间美术馆这五年越来越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五年前开馆,我们就是想做一个开放性、当代的、面向年轻人的艺术空间。体现文化创新,我们不把地方性理解为东莞本土,希望链接珠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
东莞本身已经有很多水墨画,能不能留一些机会给当代艺术、油画呢?于是我们就定了这个方向,而且我发现21空间美术馆的观众更年轻化,他们不但来自东莞,还有来自广州、深圳。
策展人 胡斌:
21空间美术馆最开始定位不止关注珠三角当代艺术生态,由珠三角艺术生态扩展中国前沿艺术,同时从全球化角度来看珠三角问题,五年来,基本按照这个定位推进,当中也有波折,不过总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本身东莞看展的人非常少,但现在我发现来看展的越来越多,除了普通人,也有因为作坊吸引到的儿童、家长。另外,逐渐有一班新锐文化艺术人群,他们关注新锐艺术文化,21空间美术馆植入到东莞文化生态,形成一定聚集效应。
一开始我们在东莞做当代艺术,很多观众不理解,说看不懂,也误解当代艺术「高高在上」,其实当代艺术是最贴近当代生活的,所以我们最初在推广方面很困难,公共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普及,引进很多好玩有趣的艺术活动和体验,希望用活动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当代艺术,现在好很多了。
昨天来了一位老人家,他走遍全国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他说他虽然看不懂,但是他很喜欢,也很认真在看年轻艺术家的视频作品,开始去接受当代艺术,主动跟我们工作人员聊天,他很开心,其实我们更开心。
文化评论人 張三:
21空间美术馆五周年,我看到的变化在人与场馆之间,更多人知道停留,交谈,拍照,放空,接受奇怪的作品,聆听艺术家的声音,我们在美术馆里也慢慢变得自然,轻松。
艺术爱好者 李苏:
一座有当代美术馆的城市是不一样的,21空间美术馆有两个重要标签:当代艺术、民营美术馆。人们一开始的总以试图了解的眼光审视着馆内「怪诞」「前卫」的作品,再到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讲座、公共艺术教育项目,发展到跟随馆内艺术家「走出去」观看更多的艺术展览。五年时间以来,它慢慢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期待下一个五年。
21 空间美术馆
5 周年系列展览
从2013到2018,21空间美术馆足足走过五年,准备了一份礼物——三个展览,19位艺术家,6个艺术小组,300多幅作品,邀请你前来见证。
向左滑动看三大展览海报
对了,看展之余别忘了二楼还有一个好玩的公共项目「当代艺术的灵感培育实验室」:
四个课室「推拟你的艺术标签」「人人都是艺术家」「强迫症诊疗室」「平行世界的感知」,你可以用一个实验者的身份与空间物体互动,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
展期
2018.5.16-2018.7.22
二十一空间美术馆
9:30-17:00(逢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