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女孩加我,我刚一通过,就开始不断地给我发语音,每一条都是四五十秒。
我当时很忙,没顾上看微信,等我再看的时候,已经有十几条长语音在等着我了。
说实话,除了很好的朋友之外,我很不喜欢听语音,因为一旦被某些事情打断,就又要重听一遍,如果真的有文字解释不清的事情,我宁愿大家可以打电话,耗时短,又能交代得很明白。
但是这一次,我还是听了。
女孩在上高三,最近一次考试考砸了,和朋友也出现了矛盾,没有喜欢的男生,也没有任何男生喜欢她。
我劝她说,不要这么想,我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也会有相似的焦虑,总结一下就是太闲了,可以寻找一项爱好去专注,日子会好过很多。
没什么新鲜内容,不过是车轱辘话来回地讲,于是我没有再回,她继续说的,我也没有再听。
我开始怀疑,对现阶段生活感到不满,选择对陌生人倾诉的那些人,他们究竟是需要一个方法论,去尽可能地解决正在面临的问题,还是只想找个垃圾桶,把负面情绪倒进去,期待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如果是前者,那么即便我很忙,即便我年龄还浅,阅历不够,我也愿意倾尽所能,给对方一些参考建议;但如果是后者,对不起,我扮演不好这个角色。
初中的时候我们有门课叫做“心理”,上课的就是天津市一位很著名的心理医生,她给我们讲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心理医生也不能排外。
他们的职责就是当好一个垃圾桶,接受病人的所有负面情绪,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积压。所以,他们必须定时拜访自己的导师,由导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来缓解他们的压力,再去面对新的病人。
专家尚且如此,更何况连本弗洛伊德都没认真读过的我呢?不是我不想听你的故事,不想安慰你,是我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过得很不好,感觉生活里充满了坏事情,那时候我最爱做的事就是抱怨。
比如,如果我不小心摔了个跤,我要是有十个朋友,就要同每一个人都讲一遍“我好倒霉,我摔了一个跤,你看,腿都摔破了”。
但是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是很爱听我讲话,因为他们对安慰我,哄劝我这件事感到厌倦了。
最重要的是,我摔破的腿,也并没有因为被更多人知道了,而感到一阵羞愧,愤而自动痊愈。
我承认,每个人都有特别脆弱,特别无助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候,此时的他们寻求身边人的安慰和肯定,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他们有一天从谜题里获晓答案,有了方向的时候,会记得那些给过他们安慰的人,哪怕就只有简单的一句“别担心,有我在”。
但是,人是不可能永远被安慰的,如果你始终向某个人寻求安慰,那么他的安慰迟早会变成敷衍,如果你向不同的人寻求安慰,那么倾诉的过程就足够让你疲惫了。
前几天有人在后台留言,说我们俩天天都在写鸡汤,这话我不敢苟同。很多营销号都爱给人灌鸡汤,煽动情绪和肆意矫情,可我们并不是,我会提出问题,也会给出答案,这大概就是我们之间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