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懵懂无知的儿时,时常会对着我家老屋的大门发呆,门楣上撰刻着“耕读第”的黑漆牌匾,被时光侵染的斑斑驳驳,这是村庄里每户人家门楣上最常见牌匾,那个时候的我年幼无知,自然是狗看星星一团黑,不认识上面写的是个啥。这块门楣牌匾静看我在流年时光中长大,在我与它的对望凝视中,我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蕴。
父亲告诉我上面写的是“耕读第”,农民的娃就要学会种庄稼,不想种地就要好好读书,我求知的欲望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上学后,在枯燥的死记硬背中,在老师严厉的教鞭抽打下,一个个汉字,一段段章句嵌刻进我的脑海里。从此书成了我最为亲近的朋友,虽然它没有让我走进更高一级的学府,但我所储备的文字足以让我看完一本长篇小说,阅读成为我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
我常常以学习的名义,在放学后来到山脚下的果园,在那棵杏树下看小说。我一共只上过九年学,在这九年的学生时光里,我的课外读物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小说。小说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对远方充满向往,于是我踏入社会,在颠沛流离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奋斗中编剧自己的人生剧本,当我有一天发现我的人生是如此的多彩,并非我一直以为得那样灰暗时,我突然明白,那些和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亦或一见如故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恋人还是反目成仇的兄弟。这些过往让我联想到电影里的桥段,小说里的跌宕沉伏,原来我一直都站在人生舞台的中央,上演着自己戏剧般的故事。
准确的说应该更像一本书,书总是让人产生意想,让人回味来时走过的那段路。
这是书的神奇之处,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理想,知识的增加让人更加的自信,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不觉中会沉侵在一章章神奇的文字行间,乐趣忘乎。
宋太宗赵光义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宋太宗赵光义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宋太宗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这就是“开卷有益”的典故由来。
我的职业是理发,我自己记不清我剪过多少人的头发,也没有计算过剪的头发长度是否可以绕这个星球一圈,这些都让我感觉枯燥而乏味。
书便成了我最好的调和剂,让我感觉无趣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现在除了读书还尝试着开始写属于自己的书,虽然文字稚嫩,叙述语言蹩脚,但却让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由于写小说的缘故,我时常会看这种各样的书,看的书多了,写作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些。在书香里侵染的时间久了,写出的作品虽不能让人看了感觉才华横溢吧,好歹让自己看了还算满意,让别人看了说这娃写的还行。闲暇之余以文会友,也让我结识不少的良师益友,这也是广览群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正所谓“知书达理”,只有读书才能知书,知书方能达理,让人的境界更加高远,这让我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于是在这个读书日,我便以“书香致远气自华”为标题写下这段文字,而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作者:刀客虚谷,原名金怀斌,主要从事小说和电影剧本的创作。
猜你喜欢:
叶广芩: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梁实秋:书未必香,铜亦未必臭
王蒙:读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