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从青春期走过来的孩子,恐怕最讨厌的不是那个逼着他做题读书的老师,而是那个逼着他下掉耳环剪掉长发的教导主任。
而他们如今从穿着,发型,首饰,妆容,一路管到了“裤子的长度”。
沧州河间一所中学为了纠正学生为了追求时髦而不顾健康裸露脚踝的行为,开始每天检查学生的裤脚长度,并发布了一篇题为《孩子,请放下你的裤腿》的文章。
文章中,学校将学生露出一截脚踝的行为描述成“一味追求时尚,不顾健康”的典型,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学生的不解,以及“我都是为你好”的用心良苦,理所当然地引来一众家长的叫好。
本来从健康出发无可厚非,但在漏脚踝、剪头发等事情上,老师与家长形成了一条战线,共同指责孩子的幼稚,着实让人不悦。
“没有长远眼光”“只图一时快活,你长大以后可怎么办”等“过来人的经验”遏制了孩子对于探索和美的自然追求,反而在他们身上加了无数块夹板,自我满足地看着他们往你想要的方向病态生长。
很多老师已经不止于担心有可能影响学生成绩的越线行为,更有意向学生的生活方向延伸。
“漏脚踝”“剪头发”等事件体现出的,是学校已经无法从学习上找借口控制学生的选择,转而向亲戚的角度靠拢,从看起来普世正确的角度插足别人的生活,并且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学生的稚嫩可能是对现状的模糊认识,也可能是对未来的考虑不周,但是纠正的关键是认识到后果,而非“为你好”旗号下强加的选择。
“为你好”毁掉了什么
2017年6月3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就上演了撕书大战,网友在微博配图说,该校高考生在教学楼上将试卷和书页撒下,纸片在空中飘荡,场面震撼如下雪。
另一则撕书事件发生在南昌十中,媒体报道称,一些学生将撕碎的课本往楼下抛,教学楼下的草坪上堆满了白色纸片,场面十分壮观。
每年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白花花的纸屑倾洒的,是经历了十二年学习生涯的学子在独木桥前的不甘与无奈。
我们在“撕书”中看到的,是对不堪过往的抹杀和对读书的仇视。
在应试教育下,学习和玩天然对立。
因为在这场关于读书的军备竞赛里,没有人强调读书学习的乐趣,他们本着“为你好”的原则,对你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禁止一切其他活动。
他们不允许你留长发,因为担心发型耽误学习。
他们不允许你早恋,因为感情波动耽误学习。
所有与青春有关的美好的事,都被强制扼杀在摇篮里,因为“为你好”。
有多少人在完成学业以后再也不愿意拿起书本,排斥所有“不被强制要求”的学习任务。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根据调查,2017年中国的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66本,而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
而相比之下,目前日本人均每年阅读量则达到了11本左右,韩国为9本左右,法国为8本左右,美国为7本左右。
中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国民阅读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水平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读书相较于看视频、打游戏等娱乐方式,在大多数接受过完整应试教育的人心里仍然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我们要花成倍的努力才能从“读书等于抑郁”的深渊里把自己解放出来,然后才能体会到读书真正的乐趣。
你看,在我们还没意识到选择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有人替我们做出了决定,把我们送上了一条他们眼中通往成功的不归路,毁了学习读书这件本来可以乐趣无穷且受益终生的东西。
“为你好”背后其实是一代老去的人的不甘心。
微博上一位博主道破了真相:
很多大人对于衰老和落后特别害怕,尤其在面对新一代的人要建立起属于他们的权威和浪潮的时候,旧的权威会充斥着失落感和危机感。
于是他们企图在新一代人幼小的时候紧紧扯住他们的裤脚和头发,疾言厉色地按住他们不断向外延展的触角,让他们沿着自己走过的老路,信仰自己代表的权威。
他们表现出一副全知的模样,看起来一副气定神闲、高大的样子,实际上背后都是恐惧。
我的朋友小Z曾经对我咬牙切齿地说过她和她们学习教学处主任的故事。
小Z是她们学校学生运营的自媒体的主要运营人,先学校官方媒体一步成立,再加上内容详实,文笔风趣,吸引了大量粉丝。
后来学校也成立了自己的官方媒体渠道,一方面通过类似家长会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居然打压起了小Z她们。
小Z说,学校不止一次地找到给她们提供稿件的作者要求撤稿,可稿件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也不存在不好的影响;教学处主任还找她谈过话,旁敲侧击地表示学校官方媒体完全可以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媒体;领导甚至还明确要求她把所有她要发的稿件先送到学校去审核。
小Z觉得所有这些事情都非常不可理喻。
一方面两个媒体完全可以并存;另一方面纵使老师在教学方面的优越感无可厚非,但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方面,这份优越感实在是显得太不可一世了。
“他们总是觉得‘学生’和‘老师’的身份,天然注定前者附属于后者,于是所有的事都要来插一脚。”
这让我想起在我的小学,老师有与学生厕所分开的独立的厕所,这一直到上初中以后都给我一种错觉,就是老师是一种不需要上厕所的神圣的人。
于是神圣感带来服从,服从带来优越感,优越感带来高人一等的错觉。
这种令人陶醉的错觉驱使人不断强化这种假象,直到有人亮出他们的针尖,戳破这个越涨越大的气球。
我的高中班主任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大叔,特别体现在有一次他抓到我们班一对早恋的同学。
他私下里给那两个同学发微信说,你们以后要注意点影响,今天教导主任都让我去看监控认人了。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在学校里谈恋爱也挺好的,有很多人都是从学校走出去一直走到结婚。搞好学习就行。
这就是我们喜欢的老师。
当老师放下稀奇古怪的控制欲,专心回归到“老师”二字的定义上时,他就成为了一个鲜活的人,是值得被爱被尊敬的。
老师贵在教书育人,当管的范围超出法律和道德的范围时,就令人反感和过分了。
学校可以向学生明晰种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任何理由让凡此种种的过度规定成为理所应当的事。
我们都需要意识到,没有人可以代替其他人活一辈子,因此也没有人可以代替其他人做出选择。
戳破粉色的气球后,你我都是平凡人。我们都可以给我们爱护和关心的人提供建议和人生经验,但没有人有能力掌管一切。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曾经带着一些年轻的朋友,去与在社会上被认为有智慧的人聊天。
他首先拜访了一些有头有脸的政治人物,发现他们对民生福祉、经济发展侃侃而谈,除此之外,对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也自以为知道,评头论足。
接着他又拜访了有专业技术的工匠,他发现这些人确实在造轮船和建城墙方面很有造诣,却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很好的工匠与事业知道其他重大的事物。
苏格拉底最后说,我呢,我不知道,但是我从来不会自以为我知道。从这点来看,我就比他们稍微好一点。
当一个人开始自以为是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有资本自我陶醉的人了。
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第一步。
当你觉得自己变得有心无力的时候,你更应该静下来,哪怕用相对笨拙的方式努力,也别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刻意否认这一切变化。
如果一个人四十岁还在吃二十岁的老本,如果一个人还在期待媳妇熬成婆后成为新的轮回的高位者,那么这个人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