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多半会回答你:
烦恼我爱的人却不爱我,
而未来的自己仿佛闪闪发光,
更 受欢迎!
你若问一个已经工作了,
成家了,
有娃了
的中青年,
什么时候最幸福?
他/她会说:
读书的时候
是的,未来已来,
梦想却已走远;
您哪段时光过得最好?
他/她多半会回答你:
孩子上大学的时候
孩子上大学了离家千里,相对独立,
而更幸运的是自己还不算老,
更重要的是还尚未跳入带孙的大坑
你会发现自己读书的时候也好,
孩子读大学的时光也罢,
人这一生便是寻找另一半,
两人一起生儿育女,
银霜染鬓,看儿孙满堂
已经基本都被这些财米油盐给耗尽了
寻找自己,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
就是你死后,
可以刻在墓志铭上的那一段话
那便是你一生的最重要的标签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的墓志铭上
没有什么话,
往往就写着显考某某某之墓,
显妣某某某之墓 ,
如是 而已
没办法,常常成为父亲母亲,
没有人知道 某某某曾到此一游
我们的父辈,母辈,
即五六十年代人,
大家活在一套框架下,
说出同样的话来
比如找对象,
父母辈会说要找个:
比如带小孩,
随便公园小区里询问一个带孙的阿姨,
外婆是帮忙,
奶奶要是不带,就还应该给钱照顾小两口
仿佛天经地义,
及至回到五六十年代人自己带娃的时候,
父母必须双职工
(因为不两口子都去挣钱,难以养家糊口)
自行带娃
(因为二,三十年代的人普遍生育五六个孩子,
不可能帮那么多的孩子带孙辈)
所以,五六十年代人自己生儿育女的方式便是
双职工挣钱,自己边工作边带娃
及至成了爷爷奶奶,
却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抚养孙辈的沉重负担
因为他们觉得因为789十年代的独生子女吃不了带娃这么大的苦
于是,这又形成了一轮新的共识
所谓共识,
就是有人实践过,
并传播开来,
并再次验证过是行得通的认识
于是,许多的我们又再次照着共识前进我们的生活,
毕竟这是一条不会出大错的路,
更因为其实人们都是属于能不动脑就不动脑的动物
使我们人类进一步从
此时的我们可以动一动脑子,
(话说90后动辄爱说我在思考人生)
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让 我 觉得不虚此生,
也许你的梦想是写作,
为此,你愿意像李笑来一样不论工作多忙,每天至少写三千字
也许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企业家,
为此,你愿意像董明珠一样从来不休假,甚至三十多岁丧偶后就没时间再结婚
也许你的梦想就是最众识的,
至少,
你得知道,
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
你已然有了各种选择的可能
至少,
你得知道,
你也只有这一生!
这一点90后,00后比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人看得透,
很不巧,这就是我!
很不巧 ,
我知道你不赞同,不高兴,
但是,那有什么关系,
我的人生是我的,
而 我
也只有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