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 若是2018的春节联欢晚会给人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感觉的话,大年初一到初三在CCTV1黄金时段放出的《经典咏流传》就让全国人们大饱耳福了。
“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这被《人民日报》钦点的节目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古典诗词。《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诗词重新配乐,再由歌手深情演唱,让观众沉醉在诗词氛围中,重温其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
如此创新的节目一播出,就大受欢迎,口碑爆棚,在朋友圈形成现象级传播。这节目由撒贝宁的主持,成龙、王力宏、胡德夫等近100位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绎经典,蓦然间,沉寂千年的诗词令人耳目一新。
——
接地气,讲创新,耳熟能详的歌词摇身一变,成了口耳传唱的“时髦歌曲”,冰冷的古典文化又一次大热,获得温度。从小背诵着诗词长大的年轻一代更是难以相信:“原来古诗词还能这么玩!”
古诗配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如此既不失文化的厚重感,又为诗词注入了时代新气息。《经典咏流传》雅俗共赏,集文化属性、艺术性、传播性于一体,它古旧诗词“改头换面”,而内核不变,只默然一转身,就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首首“诗与歌”!
诗词和音律重逢,重获可亲的真容
——
其实,在诗词诞生的那个时候,诗本来就是用来歌唱的,只是时代流转变迁,古韵已失,新韵不济,《三字经》《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诗歌都只有文字标注的脚本保存了下来。
在诗词中,“诗、歌、乐”是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的关系。《诗经》的雅乐,《楚辞》的南音,唐诗的抑扬顿挫,宋词击板而歌……都是如此。曾经的诗词和音乐在历史长河里走散,如今的诗和歌却又在这舞台重逢,大放异彩。
历千年而来仍能动人肺腑,这亦是古典诗词本身凝聚的艺术感染力。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于潜移默化中重温诗词之美,和古人隔空对话,追古溯今。
冷落了300年的《苔》打动千万听众
——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发受到国家重视,仅CCTV“出土”的文化类节目就有《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可见,让古典文化焕发生机是当务之急。也是文化艺术、精神世界受更多人关注的必然结果。
这次开年,央视又交出豆瓣9.4分的试卷——《经典咏流传》。节目首播收视飙升,还顺便带火了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诗《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小的个体,也能发光,这像是开年来安利给观众的第一碗热乎的鸡汤。
《经典咏流传》节目共3集,有歌曲16首。
王俊凯的《明日歌》朗朗上口,听一遍就能跟着哼唱;
开头的戏曲唱腔给人一种游园惊梦的感觉;
此外,王力宏的重新演绎的《三字经》,一听了就停不下来,“寓教于乐”,他2岁的女儿也参与了这次创作;
而当年近九旬的钢琴家巫漪丽老师的手指落在琴键上,《梁祝》的旋律轻盈跃动时,听众全屏息聆听……
《将进酒》豪迈洒脱、《送别》荡气回肠、《定风波》阔达积极,每一首重新谱曲的古诗都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再通过歌手激扬的歌喉传到万千人的耳朵里。
经典“永”流传
——
《经典咏流传》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开了一个好头,紧随其后的美食节目则望尘莫及。质朴的吟唱,倾情的演绎,每个歌手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熔铸在诗词中。词与情紧密交织,往往是一开嗓,听众就立马沦陷。
从高洁的《墨梅》到大气的《木兰诗》,从孤独的《苔》到深情的《梁祝》,典雅的中国风骨在各种乐器的混搭之下,谱写出时代新乐曲。立足经典诗词,再造流行文化,可以预见,传统和流行文化双剑合璧,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经典咏流传》的创新手法为诗词注入活力,使之放下高冷架子,变得更亲民、更通俗易懂、更能让你我接受。借住流行之壳,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人们耳中。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诗词被改编,更多被忽视的作品会跳出历史的窠臼,焕然新生,让经典诗词永远流传。
·今日互动话题·
《经典咏流传》16首“诗歌”中,哪首最好听?
---
暂不支持转载,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