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在小区里的马路上,碰到邻居小王低头耷脑的从对面过来,几乎要与我撞个满怀。
“注意安全呀,小王,这个点儿车多,今天雪又没清完,路滑,走路可得加小心。”
我大声提醒他。
小王抬起头,停下了脚步。
接着,他又问道:
“您这是着急出去呀?房老师。”
“不急,不急。”
“你说,看我能帮上你不。”
小王跟我说起了中午发生的事儿:
“这几天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忙得脚打后脑勺儿,忘记了经理交代的一项工作,下午经理问起时才想起来。他质问我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我跟他做了解释,结果他对我大发脾气。房老师,遇到这种情况,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不需要解释,解释也没有用吗?”
“你是怎么解释的呢?”
我向小王了解一下细节。
“我诚恳地对他说:‘经理,实在抱歉。我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在加班,今天忙得中午饭都没吃。把您布置的这个事情给忘了,实在对不起!’结果,他就发火了,房老师,我是不是不该解释?”
除非无法沟通,在遇到任何误解、指责和批评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依然是解释。解释也是必要的,一则可以让对方了解事实的真相,二则可以消除误解,表明态度,带来信任。只是大部分人往往不太会做解释,像小王的解释,就更像是推脱责任式的辩解,所以很难得到经理的认可。
要让解释能够很好地被接受,可遵循四步表达模型:
担责 + 省因 + 举措 + 表态
具体地说,首先以承担责任的话语开启解释,在说明事实时,要坚持反省自己的原因,接着交代已经采取的弥补措施和已经想到的解决办法,最后提出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的预防或整改措施,让领导相信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按照这一模型,小王就可以这样解释:
“经理,对不起,这次是我的问题(承担责任),其他事情确实很忙,但是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确实不应该(说明事实主动认错)。经理,您看这样行不行,我马上就和小刘把这个任务的初步方案写出来和您确认一下,晚上就根据确认的版本再去完善(补救措施和解决办法)。这次我吸取教训了,以后重要的事情写在办公桌前,每天坚持去看一遍,这样就不会忘记了(不会再犯)。
更多的时候,解释是必要的,关键是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