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我妈就特别在意我说话,不允许我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啊,倒霉啦,伤心啊等等。
因为习俗说,开年如果吉祥顺利,这一整年都会顺利。反之一样,如果死啊倒霉伤心,这一整年都不顺。
我们还把新年称为辞旧迎新,寓意把过去一年不太好的都丢掉,迎接新的美好。
我认为这是阿Q精神法。
若你不真正面对,又如何能真正丢下。
1
新年,也是逝去
有的人在年三十出生,有的人在大年初一死去。
即便是春节,每一天也是同样的到来和逝去。
跟朋友某君闲聊,我问她今年过年怎么过,她淡淡的说:
-从今年起我的过年就是上坟,这辈子以后每年都是。
-啊?给谁上坟?
-我爸爸。
-怎么这么突然?
-嗯。
-为什么不是清明?
-因为是祭日。
我竟也无言以对,心像被马蜂蛰了一口,轻轻的有点疼。
我们的语言博大精深,当我们听到这种悲痛之事,也能翻出老话“几家好欢喜几家愁”来寒暄一番。
除了死亡,离别这类创伤性的丧失外,还有预期性丧失,它源于人的预期。
所以,朋友除了爸爸离去的丧失,还丧失了“未来不能愉快过年”的可能性。
在我的团体个案里,遇到过好多面对亲人离去而无法悲伤,哭不出来的案主。
丧失意味着失去,而失去必然痛苦。
但是,面对丧失,为什么有的人却做不到充分哀痛?
2
哀痛是一种禁忌
我曾经在一个成长小组里,老师要求我们写出几条影响我们的家庭规条。
意外的是,我们居然有好多人都写了相同的规条:不允许哭。
一位同学分享说,她的妈妈甚至不允许她伤心,比如她养的小猫死了,她连续好几天,一想起来就哭,妈妈就吼她:一只猫死了你就整天这样哭丧脸,还能经什么大事啊!
她说,她知道妈妈可能是舍不得她难过,只是她用了这种表达方式。
还有一位同学说他小时候,爸爸生气骂他,等他一哭,爸爸就像火上浇油一样更加愤怒:
“男孩子哭什么哭!”吓得他只能硬憋回去,气流卡在胸口,停不下来抽泣。
爸爸就更崩溃了:“再哭就给我滚出去!”
我猜想,这一定也是一位从小被“男人就该强大”的观念洗脑的父亲。
为什么父母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悲伤哭泣,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负面情绪?
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就没有体验过,被允许有负面情绪。
当他们自己的情绪过多被子女激活,就会联想到小时候自己不被容纳的这一部分。
于是,表达哀伤成了一种禁忌。
慢慢也丧失了流动负面情绪的能力。
长大后,面对客体的丧失,他们也只能用隔离情感的方式来保留内心与客体的链接。
3
别让丧失成了创伤
健康的丧失不一定会造成创伤,反而可能会成为成长的药引子。
但如果丧失成为了创伤,就会变成复杂的哀伤。
复杂的哀伤与正常的哀伤的区别在于当事人反应的强度及持久度。比如,我们失恋都很痛苦,但痛苦一段时间就走出来了。但有的人直接就用结束生命来追随丧失。
比如,我朋友说未来过年都是上坟,可以上坟哀悼。但不一定与欢乐隔绝,用悲惨的生活状态来表达对父亲的忠诚纪念。
亲人的离去,并不是你的错。
父母离婚,并不是你的错。
我们可以哀伤悲痛,但不必负罪前行!
4
哀悼,告别吧
所有的丧失都需要哀悼。
所有的离去都需要告别。
有些人没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悼念,没有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
面对丧失,我们能做的就是哀伤与哀悼。
这个新年,你可以在热闹团圆之后,留给自己一点哀悼的时间,把之前没有哭过的,好好哭一下,之前没有痛完的,把它痛完。
不用在意“这一年可能会整年不顺”的“诅咒”,大胆的哀伤吧!
用你喜欢的仪式,如追悼、写信、鞠躬、写回忆录等,通过有形的操作,使之具体化,来完成与逝者和逝去的,健康的分离。
即便未来过年都是祭日,也可以微笑着纪念父亲。
作者 苏金刚
传播师学员
半吊子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