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催婚心理学指南.doc
日期:2018-02-06 作者:翟明月 阅读:

反催婚心理学指南.doc

  壹心理作者丨翟明月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国人民的主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七大姑八大姨日益增长八卦需求青年群众单身晚婚晚育不要二胎之间的矛盾

  20多岁的青年人,纷纷得了一种过年不想走亲访友的病。

  (算你这颗流星有种……)

  催婚到底有多大杀伤力?

  我,一个社会主义大好青年,

  放假回家当晚,被催找对象

  回家第二天,被我母上抓去参加我同龄人婚礼

  回家第三天,去练科三被教练催找对象,

  回家第四天,我不仅要参加邻居小姐姐的婚礼,还要交稿子!

  看,就这么大的杀伤力。

  为拯救广大青年群众于水火,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春节反催婚指南》。

  (是不是很贴心?)

  请18岁以上的成人,在屏蔽父母亲戚情况下仔细研读,反复琢磨。

  第一招:“耳背式”防御

   --“我要催婚!” 

   --“Emmm....翠芬是哪位?” 

  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当人们面临困难情境时,内心减轻焦虑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防御机制也在与时俱进

  在春节黄金档大型家庭连续剧《催婚》上映期间,“耳背式”防御的曝光度越来越高。

  在与爸妈亲戚们斗智斗勇过程中,耳背装傻是基本招数。

  其原理是消磨长辈耐心,转换话题,把催婚话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面对亲朋好友们的种种灵魂拷问,

  要秉承聪明地装傻,认真地敷衍”的宗旨,

  贯彻落实选择注意,间歇性失聪,持续性装聋作哑十七字核心精神,

  营造出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春节氛围

  人啊,还是要选择性耳背才能活得幸福

  这个防御机制,便捷携带,随时可用,我给7.8分!

  第二招:注意力转移法

   “阿姨,快坐,你家孩子二胎了吗?” 

  这招想要用好,需要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主动的执行力。

  人的注意资源有限的,若能先声夺人,促进对方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家上,催婚的几率就少很多。

  “阿姨,快坐下,你孩子结婚了吗?”

  “叔叔,喝口水,你孩子在哪工作呢?”

  “阿姨,您孩子在哪买的房?多少钱一平米啊?”

  时刻注意将广场舞、退休金、结婚、工作、房贷、二胎这些敏感话题抛给对方,才能在反催婚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让阿姨叔叔炫耀一下,或是吐槽几句,增强互动,好过被催。

  甚至,有一些苦恼的阿姨,会在谈论婆媳关系的过程中,给你吐吐苦水,说出现婚姻不易自然不好意思催婚了。

  这招,给8.4分!

  第三招:合理共情法

   “我知道你们很急,我都懂!”(含泪) 

  从前,我有个朋友,在爸妈催婚的时候企图和他们讲道理

  现在,他得了肠炎,因为整个肠子都青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父母讨论催婚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极强的求生欲:

  忌讲道理、忌企图说服、忌作死、宜共情。

  重点:共情≠讲道理。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情绪

  “老妈,我知道你很着急,可是长得丑确实找对象很艰难啊。”

  “我跟你们一样着急,可是我没车没房着急也没用啊……”

  “我理解你们的心情……”

  “我明白你们的感受……”

  适当的共情,除了减少父母的催婚次数,还能让促进家庭关心和谐,例如我爸妈会闭上双眼,安慰我其实长得不丑之类的.......

  总之,这招我给8.69分!

  第四招:满足八卦需要

   “是的阿姨,我工资低,没对象,真没用!”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七姑八姨春节期间的需要层次除了WiFi、暖气等物质需要之外,还有催婚、催生等精神需要,催婚催生.......可统称为八卦的需要。

  亲戚们(尤其是不太熟的)催婚的目的,大多并不是真的关心你,而是满足自己那颗熊熊燃烧的八卦好奇心

  这个时候只要满足他们的八卦需求就可以了。

  “多大啦,现在做什么工作啊?”

  --“阿姨好,我今年18岁,在食品厂里给饼干扎洞洞的。”

  --“阿姨好,我今年20岁,在水果店里给火龙果贴芝麻的。”

  --“阿姨好,我今年23岁,在取款机里根据提示音收钱和数钱的。”

  “有对象了吗?”

  --“没有呢,我想要丁克,找不到符合要求的。您孩子喜欢丁克吗?”

  --“没有呢,没钱谈不了对象,您可以借我点钱吗?结婚了还您啊。”

  --“没有呢,我学心理学,别人怕我一眼就知道他在想什么。阿姨,您猜我知不知道您现在在想什么?”

  年轻人啊,主动出击伺候好阿姨们,才能让春节更好过哦~

  基于这招的适用人群之广,我给8.7分!

  第五招:认知纠正(又名反催婚教育

   “催婚≠婚姻幸福” 

  应对父母催婚之所以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是因为父母们一直坚信“我催婚是为你好”的信念,以及“早点结婚比较好”的认知。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技术“面质技术”,大概意思是,指出对方认知上不合理的地方,适用于关系比较近的双方进行。

  当我们面对父母强烈的催婚时,也可以试一试。

  很多时候父母催婚只知道当时是为孩子好,但是催婚≠孩子会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高强度的催婚,反而会适得其反:匆匆相亲,匆匆培养感情,感情匆匆破碎。

  要知道,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圆满幸福的人生为此耐心等等也无妨。

  当然(画风一转),适当地展示一下生活中的催婚反面教材,说不定也能大大地动摇他们的信念。

  “从前铁柱他爸爸催他结婚,现在他出轨了。”

  “从前狗蛋他妈妈催他结婚,两年后他离婚了。”

  “从前翠花她妈妈催她结婚,现在她和老公分居,带着孩子一个人过。”    

  所以面临催婚的灵魂拷问时,我们可以真诚地说一句:

  这招给9分,多一分怕自己骄傲

   写在最后 

  坦白说,我们这些凭本事单身的人,

  为啥没对象自己心里有数的.......

  不想结婚跟找不到人结婚是两回事……

  要能找到不早就找到了吗……

  - The End -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翟明月 / 心理学研究生在读

  一个被心理学耽误的段子

  作者公众号:翟半仙儿与倩茹君

  (ID:zq20171003)

  从来没有一段感情是完美无缺的。

  在亲密关系中,你可能会有很多疑问,比如:

  和伴侣吵架了怎么办?

  失恋了要怎么走出痛苦

  爱人出轨了,该不该原谅?

  可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获取解决方案

  吵架  |  失恋  |  出轨 

  你关心的问题,我们都努力给你答案

  更多关键词回复,即将为你呈现。心理公开人心不是黑洞,迷失不要慌,来这里,看见你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催婚心理学指南.doc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