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的《代沟》一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狭义的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
此后,该词很快为人们所接受,被广泛使用,乃至滥用。以至于,很多人对于代沟和沟通形成了下面的错误认知:
一、 有代必有沟,代沟很正常。把代沟当成必然的自然的存在,泛滥使用代沟的概念。如,认为,长辈的观念和自己不一致时,统统归结为代沟,毫不奇怪,
二、 把代沟当成一切两代人不同的合理解释,而不考虑有的问题不过是一些人们特殊阶段的问题,根本不是代沟问题。如,有的人把老年人在使用手机、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的缓慢落后,也完全当做代沟的问题;把某些青春期的叛逆也看做代沟。
三、 人们的关系发生问题时,才需要沟通。不懂得人们平日的往来才是真正的沟通,人们交流不畅时才进行沟通。这就如同,不注意平日合理用餐,而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
其实,不单是在纵向的代际之间,人们会有“沟”;在横向的同龄人之间,也会存在“沟”。因为人们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同,自然会存在“沟”。有“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前面所说的对于“沟”的错误认知。往往那些存在纵向代沟问题的人,也会在横向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不畅。
如果认识到“沟通”的实质,有效沟通,什么样的“沟”,就都不存在。
沟通是什么呢?
沟通不是“苟同”,而是“求同存异”;“通”不是“同”。 沟通不只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而是相互的理解、尊重、包容和悦纳。
我今年五十岁了,回想自己和父母、晚辈之间,以及同龄人之间的往来,感觉从来不存在什么沟的问题。
读书的时候,父母所教的做事方法和做人的道理,我常常在书本上得到印证;而我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又往往会在和父母的一起生活、劳动中得到检验。
父母用我们老家本地的谚语告诉我:一个人干什么应该吆喝什么,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所以,我的观念是,在学校,就应该好好读书;在家里,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做好家务和其它劳动。这样,才能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让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放心、高兴。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让别人对自己放心;如果自己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做好过,别人怎么可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放下心来?现在,经常听到有些年轻人抱怨父母不信任自己,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给了父母信心。
所以,读中学的时候,星期天和假期,我更愿意和父母一起劳动,而不是窝在家里写作业、啃书本。即使读了大学、毕业工作后,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我只是和母亲谈论她养的母鸡下了几只蛋、老母猪生了多少崽,而不是说连字都不认识的她不了解的我的工作。
在和晚辈的交流中,我也会注意谈论那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社会热门问题,使用流行词语,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关注的问题,按自己的习惯进行表达。
在和同学、同事的交往中,我更多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宁可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快乐起来。
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学习,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往来;在沟通中,能够敞开心扉,而不是畅所欲言。就能够做到,让自己的生活畅通无“沟”。
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