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观不正情商高?这样的人是怎么死的
日期:2018-02-01 作者:猎手团队线条 阅读:

三观不正情商高?这样的人是怎么死的

  “三观就像赘肉,不论平时藏得多好,蹦跶起来就暴露了。”

  好友朋友圈发了这句话,话糙理不糙,联想起最近一连串跟三观有关的热点,忍不住为这句话点赞。是的,也许我们觉得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赢就足够了。也有很多人擅于伪装,把自己包装成大家喜欢样子。但情商根本的一点是三观正确,不然伪装得再好,也总有有那么一刻暴露出来,就变成“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这样的事例,在娱乐圈一抓一大把。

  但今天聊的这件事,不是娱乐圈的。王利芬,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优米网创始人&CEO、前央视栏目制片人,她在投资、财经圈比较出名。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创立了一个节目《赢在中国》,在这几年创业大潮中,这个创业真人秀节目在男性群体中可是非常受欢迎马云、徐小平等大佬都在节目中做过评审嘉宾,王利芬跟他们可是侃侃而谈。这样看来,王利芬作为主持、制片,情商肯定是不低的。

  但在上周,茅侃侃自杀的热点新闻使王利芬的借势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阅读过10万+。王利芬一下子沉醉在自己取得的10万+成绩,在微博沾沾自喜说“先高兴一下”,并引导粉丝关注她的公众号,还配上她大笑的照片

  这样的一个微博发出来可想而知,大家的反应并没有如王利芬女士想象热情,反而纷纷指责她冷血、消费死者。一时之间,王利芬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删博并道歉。

  但王利芬在接下来的微博中并没有深刻反省,:“今早发微博的一段话极为不妥,对造成的相关影响本人深表歉意,请大家猛烈抨击,以利于我更好成长感谢。”

  从这两行简短的文字中,看得出王利芬并没有意识到她对逝者不尊重,只是为自己揣测错了网友心理而道歉。“请大家猛烈抨击,以利于我更好成长”这句更是显得浮躁而不诚恳,她作为优米网CEO、前央视主持人兼制片人,上过一系列创投节目,从事媒体的资历颇深,无论从哪方面讲,这种错误都不应该出现此时此刻表现出应有的诚意,让网友抨击只不过还是为了博取关注和热度。

  从发微博、删微博到道歉,王利芬并未流露出任何关于死者的惋惜悲痛她没有真正在意过死者茅侃侃,却借着这个死讯炒作自己的文章取得的成就而过于得意忘形。

  单就这件事,王利芬至少在这三点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于死者: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无论何时何地,对生命都应该抱着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王利芬这篇10万+文章取材于一则自杀新闻,无论如何都应该对死者存在敬畏之心。

  因为一篇文章阅读量上涨而沾沾自喜,“高兴一下”背后是对生命的漠视,死者的新闻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写作素材,即使后来意识到风头不对而道歉,也显得非常虚伪

  于公众:缺乏最基本的引导。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广大创业者中的佼佼者,王利芬具有引导榜样作用,她的优米网目前口号为“助力创业者成长”,但在行为上却没有做出基本的引导,反而引起众怒。

  10万+的阅读代表着流量、曝光度和传播力,也代表着很多人同时关注着文章产出者的一举一动,王利芬在庆祝的时候,估计忘了她在微博上说的那句“希望我能做些对年轻人有价值事情”。

  于自身:缺乏最根本的三观。

  “仅以此文祝80后创业代表茅侃侃安息,愿他在天堂不再为资金发愁。”这是王利芬公众号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的原文,结合她的微博看,这句话显得特别讽刺。为了利益而消费死者,将生命沦为博眼球的工具,这是缺乏道德底线、三观不正的行为。

  与其说王利芬在发微博时根本没有仔细审视自己的言论,倒不如说一时的兴奋终于导致这样的人原形毕露。这次事件之后,她会反思的是估计这次说话到底哪里露了馅,而不是身上具备的价值观是否正确。

  关键时刻,三观最不会骗人。

  三观不正的人,迟早会暴露自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生物本能,但追逐利益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果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价值观,失去最基本的底线,那么总有一天会因为利益问题而暴露出本性,到时候面对的除了眼前的利益问题,还有形象崩塌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果只把谦逊当做一个道具,这个道具总有派不上用场的一天。

  有人说王利芬事件是祸从口出,但其实不尽如此。这件事暴露出来的是一个人成功建立在另一个人的不幸上面还洋洋自得,在宣布喜悦之情的时候,下意识将没有底线的一面在受众面前暴露了出来。

  所谓得意忘形,得意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些急功近利者忘形的时候,被发现的时候无论气急败坏还是强颜欢笑去补救,都掩盖不住原本就歪了的三观。

  很多人为了成功会学去学习说话技巧,并学着如何揣测受众的心理,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侃侃而谈并且懂得洞察先机的人,在他们眼中的这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只不过是一件件可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并不是真正为人着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出什么事,就有人先站在做错事那一方,标准句式是“某某某虽然......,但是xxxx就对吗?”

  在江歌案成为舆论热点的时候,有人站在道德高地喊话:江歌死了固然可怜,但是一味谴责刘鑫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次也有人用同样的句式为王利芬开脱:

  “就事论事的说,死者为大固然没错,但是对王利芬揪着不放,就合适了吗?”

  这种句式非常讨巧。先占领道德据点,表示知道有人确实做错事了;再调转回头,表示做人应该大度,不能抓着别人的错误不放。表面不偏不倚,还能两头讨好,顺便博个公正客观的好名声,但实际上却是在和稀泥,给那些真正想就事论事的人泼了一把冷水。

  真正的就事论事,是客观审视,根据事情本身的起因和发展判断是非得失,而不是用“人皆有错,罪人其实也是受害人,所以我们要宽恕Ta”这样似是而非态度来和稀泥,让一件本来可以明辨是非曲折的事情变得不清不楚!

  这个时候,我想起的是《无问西东》的这段台词: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观不正情商高?这样的人是怎么死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