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四实习时,在公司认识一位学姐,因为师出同门,所以成了无话不谈的对象。
说是每次工资一打到卡上,就被自动划走了大半部分,用来填卡债。
熟悉之后才知道,学姐每次买东西都爱跟风。
同事推荐什么东西,她就一脸开心,也不管自己用不用得上,直接回复对方:买买买,回去链接发给我。
一点都不犹豫,先买了再说。
公司组团去旅游,也不考虑自己经济情况,先报了名再说,钱不够,信用卡来凑,慢慢还就是了。
学姐一直觉得,大家都买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买了肯定不会亏。
就是这样的跟风消费观念,才导致了“月光”,以致于现在不停地拆东墙补西墙。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透支金钱为消费欲望买单,用卡债赌明天。
02
正好遇到一对来自中国的姐妹,因为语言不通,便找了我们当翻译。
她们穿梭在各大名牌店里,毫不眨眼地买包、刷卡,出手之阔绰,让我有点吃惊。
从她们的聊天内容中得知,她们都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本身对包也不是很讲究。
包上最好有个大大的logo,颜色要足够亮丽,能一眼看出来的最好。
但她们工资的增长幅度根本比不上买东西的欲望,每个月都会填信用卡的窟窿。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期《奇葩说》,辩题是:该不该刷爆卡买包?
辩手颜如晶提到:消费最好的体验是“刚刚好”的那个瞬间,爆卡就是过了。
虽然我们现处的消费社会,一直在提倡“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各路商家也不遗余力地将各类节日,变成购物狂欢节。
但在你不具备充足的消费能力时,千万别用超前的消费标准去剁手。
否则看起来再精致的人生,都会建立在债务之上,这样的生活难道不焦虑吗?
曾看过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还在上大学的姑娘,看见同寝室的妹子买了一个名牌化妆品,虚荣心驱使,也想入手一个。
刚开始用的蚂蚁花呗,很方便,后来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贵。
没钱的时候又拉不下脸来跟同学借,就用了很多借贷软件。
朋友圈里看起来光鲜亮丽,生活中的她却到处借钱,基本上是为了填补窟窿。
后来窟窿填不上了,只好休学。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
精读君在成长词典词条《72:二八法则》中提到:生活中,具有价值并且发挥作用的资源,其实只占两成。
同样的,人的日常消费活动中,能满足人生活所需的消费行为只有百分之二十,余下的大部分都是非理性消费。
其中非理性消费中,虚荣型消费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花不必要的钱,因为没有人会为你的卡债买单。
03
双十二的时候,朋友在微信上,分享给我很多链接,问我要不要趁着打折买东西。
点开一看,全是护肤品、彩妆、洗发水,卫生纸等东西。
我说最近不缺这些,等缺了的时候再买。
朋友着急了:打五折哎,买到就是赚到,不买不是中国人!要亏钱的!
哭笑不得,我知道她是好意,想帮我省钱,但我确实还用不到那些东西。
朋友是典型的屯物癖,我之前去她家吃饭,简直被惊呆了。
靠墙的位置摆放着好几箱卫生纸和成堆的鞋盒;
化妆台上很多化妆品和成套的护肤品,连包装袋都没拆开,只是放在那边当摆设;
即使是这样,她还是要疯狂剁手,用她的话说:打折的时候不买,感觉好像亏了十几亿。
而这些东西,都是她用花呗和信用卡买的。
昨天,朋友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这个月的工资有延迟,快还不上花呗和信用卡的钱了,让我先借她一点。
我有点吃惊,以为朋友只是爱买东西,但没想到居然买了这么多,而且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还卡债了。
我劝她今后少买点,或者用完了再买,她一脸委屈:反正以后都会用到的,既然有折扣,为什么不干脆一次性买完。
不管是跟风型消费、虚荣型消费,还是屯物型消费,对于这些喜欢疯狂买东西的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诱惑。
比如说:
卸载淘宝等购物软件;
取消关注任何购物频道,隔绝信息流;
把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按比例分成3份,一份用来还债,一份用来生活,一份用来定存。
这样既能减少自己消费的机会,又能省下一笔钱。
何常明在《自控力》中写道:人生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大千倍。
所以年轻的时候,不要透支自己的金钱为欲望买单,不然只能在卡债的痛苦中越陷越深。
04
有本书叫做《巴比伦最富有的人》,书中提到:奴隶的意思是欲望大于自己理性的人。
巴比伦的奴隶,就是因为贪心不足,欠了太多债务,不得不卖身为奴。
他们之所以会沦落到那样的地步,是因为无法约束自己的欲望。
而自由人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会采取行动,让自己从这样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希望我们都是理性的“自由人”,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合理消费,量入为出,让自己从欲望和卡债中解脱出来。
更多haruko的原创文章,请点击:
年轻人,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只有真正自律的人生,才会让人望尘莫及
为什么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
2017年你的目标,完成了几个?
留言有礼
今天点赞数第1名的留言,精读君赠送《成长词典》1个月使用权益(不重复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