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鹿
说说这首歌: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Never。
整首歌都是一种非常随意的唱法,
我以为它会在中途突然来一段电吉他的solo,
然后加入激烈的鼓点,
再来一段非常暗黑的摇滚黑嗓,
听完了之后才发现,
原来整首歌都是没有高潮部分的。
可是我错了。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这样:
可是最后不免是平淡地过完这一生。
正文如下:
《猎杀本拉登》是一部美国电影。
男主在里面大展拳脚,
女主负责精神滋养。
但它是一部剧情片,
我认为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
结果达到后皆大欢喜,
而后者的重点在于,
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以及一个结果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本拉登是个世人皆知的名字。
代表流血,
代表一种人造恐怖。
而美国似乎始终扮演着反抗和正义。
是不是恶势力的反面,
就代表绝对的正义呢?
是不是清除恶势力后,
就能得到绝对的正义呢?
我想都不一定。
这部电影的主旨,
影片的题材是反恐,
911可能是最为熟知的一场恐怖袭击,
它意味着美国之前致力塑造的童话被彻底打破。
故事的开头,
女主玛雅被派往巴基斯坦,
在此过程中,
影片借一位男同事的手,
详尽地展示了美国对恐怖嫌疑人的残忍酷刑,
这些彰显出美国在反恐过程中的决心之大,
几乎每一个嫌疑人,
甚至有的直接坦白从宽,
他们只是在对美国的敌意上达成了一致。
反抗的对面,其实也是反抗。
恶势力的对面,有可能是另一种错位的恶势力。
美国在这场搜捕行动中,
耗费了令人乍舌的财力物力人力。
然而正是这些难以衡量的付出,
不断刺激着女主的神经,
让她一刻都不敢停歇。
怎么停?
自己花着巨额经费但还是收获甚微。
没法停。
她用了整整十年,
最后找到一栋房子。
影片在描述这个过程中极尽细节,
拍她筋疲力尽的扶额,
拍她的暴躁,紧绷和敏感。
以至于她的上司说,
她是在和整个世界对抗。
为什么是整个世界?
因为她实在太过努力,
她八年来做的唯一一件事,
就是找出本拉登。
这几乎已经成了她的精神支撑。
所有人都想反恐,
所以她在反抗恐怖组织的同时,
她也必须反抗同事上司的惰性和谨慎。
影片的最后半小时,
是整部电影节奏最快的部分,
潜入,炸门,补枪。
最后本拉登被杀。
和之前的十年相比,
这一刻显得意外的顺利。
那群在房外围观的市民,
他们见证了这一切。
仇恨并没有因为本拉登的死去而消逝灭迹,
不再源于政策,
而是更深更近的血色仇恨。
的确,
本拉登死了,
恶势力被清除了。
但只要仇恨一朝存在,
绝对的正义就无法到来,
这是一根冤冤相报无法了的链条。
如果影片在此结束,
那它只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
但它花了几秒钟,
又在最后花了十分钟,
她无法相信,
居然真的结束了。
她知道自己应该为之高兴,
但她不知道接下来,
她该做什么,她要去哪里。
所以当飞行员问她,
这架飞机只接你一个人,
你一定很重要,
你想去哪的时候。
她无法回答,
任由平静从她脸上一寸一寸地坍塌下去。
这不仅是一部反恐片,
它问了我们一个额外的问题:
当你长时间以来盯着一个目标活下去时,
它实现以后你该何去何从。
比如高考。
我们很多人学习十几年,
只是为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
只要高考完,你就自由了。
我记得高考完的那一晚,
我六点就睡了。
因为我觉得时间特别难熬,
书柜里的书,桌上的台灯,
数不清的模拟试卷,
还有我的书包和笔盒,
甚至我这个人。
我像是一个用高考倒数日来维持生命的人,
当日期变为零的时候就自动消失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进大学。
我意识到:
我也许并没有什么目标,
我有的只是执念。
目标应该用来衡量一个阶段,
而不是一个人。
一个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解脱,
甚至不能代表上了一个台阶,
它只代表时间的流逝和一部分价值的实现,
而我们能做的,
只有制定下一个目标,下一个阶段。
也懂得很多道理,
但我们还是会偶尔迷失,
这不是错误,这是过渡,
片中的玛雅需要它,我们更需要它。
最后。
一部好的剧情片,
不应该存在绝对的正反两方,
它所要做的,
就像美国做不到完全的正义,
穆斯林的错误也有其根源,
没有一个人物是扁平的,
没有一种状态会永久持续,
对错也会在某一刻偏转,
这也许就是剧情片想要告诉我们的。
陈鹿往期推荐:
你要和我在一起吗?
我愿意被你麻烦
“赞赏小程序入口”
图片 | 《猎杀本拉登》
音乐 | never - XXXTENTACION
作 者 介 绍
陈鹿
爱看电影,只写副推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