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大工“红色记忆”的历史脉络、感悟大工“红色摇篮”的家国情怀,我校青年学生组建实践团奔赴祖国各地寻访大工老校友,提升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和青年“红色筑梦人”的使命担当。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承校友情,传红色基因”寒假实践团与带队老师金秀明于2018年1月14日早上9点来到1949咖啡厅,对校友拱志峰进行采访。
拱志峰。党员,1993年入学,报送大工管信,后报送研究生技术经济专业,曾任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和96级辅导员,现于民生银行大连分行工作,居住在大连。
“至少我接触的大规模毕业生,共性的东西是什么?比较踏实,做事踏实,然后呢比较精益求精。大工的人的素质是普遍是这种素质,无论他是在什么行业去工作,这事其实是大工的记忆。”谈起大工精神和大工记忆,拱校友对众多毕业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其实我们身上都有这个学校打上的深深的精神,物质的东西可以湮灭,但精神的东西,没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它是最熠熠闪光。
金老师也向校友提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能从校友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东西就是对未来进入社会和未来的选择方面的经验建议;对于这一点拱校友给出了几点自身总结的经验:一、认清形势,顺应大的形势;二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三、坚持;四、资源:尽量去选择信息的高地,资源的洼地。我们现在学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来自于过去古人走过的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比如说运筹学来讲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你当时学的时候是把它做一个知识点掌握,但其实你到社会上,你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你会发现这说的就是一个经验性的高度,这个世界不会有最优的解决方案。拱校友十分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分享,不只是他大学时自己的想法,也包括在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现象等等,这种真实的互动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学习的机会。
采访结束后,我们将精心制作的祝福视频以及小礼物赠与校友,并与校友一起观看祝福视频,校友最后承诺勇作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将大工的治学态度与奋斗精神传承给一代代的大工学子;最后在门口校友与实践队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实践的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在2月初,实践小分队将前往云南昆明拜访曹国勋老校友,1965年入学,现已73岁高龄,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期间辗转北京、西安、韶山、武汉、上海、烟台、南京等地),加入屈伯川专案组为院长(时为大连工学院)平反。后续采访,敬请期待。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承校友情,传红色基因”寒假实践团
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