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置顶了周冲的影像声色
01
心里好想替她说一句:“妈妈,你死死拽住动车门不放的样子真的好丑。”
据了解,那名女子是某小学的教务副主任,已经从教11年。还曾被评为区级德育先进个人、区级优秀班主任。
不知她在阻止高铁时,是否想过孩子会怎么想,孩子会怎么看,同时这一幕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什么样的阴影。
作家六六犀利地评论说,“还带着孩子,如此不要脸,人不值票钱。”
人不值票钱。
这不仅是六六的看法,也是许多人的看法。
而孩子呢?
我们不知她的感受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目睹一切的女儿而言,一张车票,远远抵不过一个恶行带来的影响。
一次公开场合的不体面,会造成N句自圆其说的话语也无法消除的后果。
乘务人员尚且知道:
“她是带着女儿乘车的,眼前发生的一切,都看在这个未成年人眼里。
但她自己呢?
可曾想过这个问题?
怕是没有的。
事发之后,有记者采访问,“你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和女儿先上车,你老公坐后面的车?”
她回答:“因为孩子去外地有事情,我们很紧急,那天就这一趟车了,不然就得等到第二天了。不急的话,我怎么会求那个列车长,叫他帮忙放我老公下楼呢。”
继而反复问:“我错了吗?我难道错了吗?”
如果没有网友上传的这一段视频,这事儿就过去了。她可能还会为自己的“机智”沾沾自喜。
公域讲权利,也讲秩序。
列车车厢也是微型社会,群己权界当恪守。
将私人利益置于公共秩序之上,逾越了权利边界,也侵犯了他人权益。
也许女人不知道阻止动车后果有多严重,但她所体现的,是无视秩序的市侩心态和悍妇习性。
这种举止的背后,应该就是习惯使然。
因为教养和规则意识,都是深入骨髓的东西,在一举手,一投足间,会自然流露。
从视频里看,当乘务人员要求下车时,那个小女孩儿直接下了车,然后一直站在车外,始终将手揣在兜里,一言不发,漠然地看着撒泼打滚的母亲。
好像眼前发生的事,与她无关。
也许她已熟悉母亲的行为方式,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索性默不作声,静静地看着母亲的拙劣表演,当一个合格的看客。
又或许孩子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明白母亲行为不当,她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只是耻于表达,无能为力。
后来,女子受到了罚款2000元、停职检查的处罚。
事情好像告一段落了。
也许几周时间,也许几年,也许真的就是一辈子。
02
儿童教育专家都在说,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前天上午,去商场给孩子买衣服,旁边有一个看起来三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他妈妈说要尿尿。
妈妈环顾四周,发现没有洗手间,而且商场里也没有太多人,妈妈就带他去旁边消防门外的走廊里撒尿。
撒完后,一个工作人员过来了,态度特别严肃地说:“怎么能让孩子在我们办公室门口撒尿呢。”
妈妈赶紧跟孩子说:“快跟叔叔说对不起!”
孩子有些害怕,小声说了句,“对不起,叔叔。”
工作人员和气的跟小男孩说:“你不用说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错,是你爸爸妈妈的错噢。”
我由衷佩服那个工作人员,忍不住给他树大拇指。
他说的话一针见血,字字在理。
这是母亲的教养差,却由孩子来面对。这是典型的无规矩+没担当。
父母行为不检点,无视秩序与规则,孩子在耳闻目染中,会不自觉地变成他们的翻版,成为人见人厌的熊孩子。
一次聊天中,我老公说起一个熟人,让我听后唏嘘不已。
那个熟人是一个父亲,夫妻两人都是网游重度爱好者,只要有时间就要来一局。
两个人打游戏也无可厚非,要命的是,他们还带着四岁的儿子一起玩。
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就对游戏痴迷,一家三口在王者荣耀里一起冲锋陷阵。
孩子还那么小,还不具备理性思辨的能力,也没有丰富的信息储备,更没有建立自己的判断,就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了电子游戏迷。
今后呢?
他会自己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还是会散漫、短视、享乐为上?
以父母的榜样作用,很可能他会成为后者。
到时候怪谁呢?
没做好表率,就不要期待孩子逆袭。
没在日常之中给予孩子正向引导,就不要期待孩子聪慧、卓越和优秀。
试想,一个吸烟、酗酒、打游戏的大人,反复对孩子说:“你要多看点书”、 “你不要再玩游戏了,你怎么老看手机”......
这样的“言教”对孩子来说,显得多苍白,多没有说服力。
海灵格曾经写过:
孩子会通过和父母同样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哪怕那是错的。
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长大,他会感受到阳光!
一个漠视规则、不讲规矩的家庭里,很难培养出有秩序感、规则感的孩子。
一个语言粗俗、行为不堪的家庭里,很难培养出懂礼貌,讲礼仪的孩子。
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先变为那样的人。
03
在所有文人里,胡适称得上是“真君子”。
提起他,许多人最先想到的词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对于胡适而言,他的恩师便是他的慈母。
母亲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可谓是终身的。
他曾在《我的母亲》中写到: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母亲的言行,直接影响了胡适一生的为人处世。
他自己这样评价: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胡适的一生中,他遭遇过太多风风雨雨。
但不论被他人如何恶语攻击,不论局势如何被动,他都没有失态过。
他以他的优容、温和,影响了一个世纪,甚至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乔治·赫伯特说得好,“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父母的教养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双亲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决定了孩子一生的为人处世方式。
课堂外,谦和有礼,不卑不亢。
在穿衣打扮上,低调又有品,在与人聊天中,亲和、有趣又有见识……
许多女生说,他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见过的最接近“男神”的人。
还有人说,他一定出身名门,要么就是低调的富二代,否则不可能有那种明亮的气度。
后来,看过老师一些文章,也听过他身边人讲到他的身世,渐渐明白了他的优秀源何而来。
他不是名门之后,也不是富贾之子。
平时在家里,母亲总是哼着歌,衣服破损了,也不急,更不发牢骚,她会笑着,在破口处绣上一朵小花。
父母非常相爱。
两人在家里对视一眼,都会不自觉微笑。
在外面散步,手总是牵在一起的。
周末或入了夜,大家就一起看书。母亲看母亲喜欢的小说,父亲看父亲的经济学,他看他喜欢的童话或自然科学。
父母的生活方式,从灵魂深处影响了他:人生于世,不需要很多钱,很大的房子,也可以过得充盈笃定,舒适安稳,悠闲自在。
有了这种认知,他才能长成那么美好的样子。
一个社会学家在调查研究了200多个家庭之后,说:遇见一对好父母,孩子的人生就赢了一半。
父母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几十年后孩子的翻版。
因为,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不仅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还有自己如何度过时间;
不仅是和孩子一起做的事,还有自己如何待人处事;
不仅是给孩子买的书,还有自己如何看书;
不仅是跟孩子说的话,还有(孩子能观察到的)自己如何说话……”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需终身不辍。
即使我们做不到完美父母,至少得提醒自己,不要成为罗某那样的母亲,在女儿面前丑态尽露,将规则、秩序、公德与个人的体面,用泼妇的方式,一点一点践踏。而且毫无悔意,毫无自省。
这,非但不是爱,还会成为孩子灵魂中的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