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妳读主播亦扬朗读音频
◆ ◆ ◆
作者:阿雅
下面的回答里讲述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励志的、逆袭的、温暖的……
这些回答我都认可,但却觉得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我回答,我想说一个人,她的名字叫陈美龄。
1
谈到陈美龄,大多数人脑子里立刻浮现的,都是那个“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教育妈妈。
可在那之前,她还是被评为”中华四歌姬“之一的超级明星。
14岁,在香港出道,录了人生中第一张唱片;
70年代,与邓丽君、山口百惠齐名,红透半边天。
无论走到哪,她都会带着书,哪怕是拍摄广告的间隙,也要随手翻阅。
在事业极盛之时,陈美龄公开宣布暂别歌坛。
12年后,她又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
名誉、地位,就像流水,都会失去,只有进了脑袋的知识才是永久的。
陈美龄深知,聚光灯下的她,时间是别人的财产,青春是别人的生意。
只有走下舞台,读起书来的她,才属于自己,才能找回丢失的自己:从一世才情,到拥有百代精华。
读书的人,能守住初心,历经世事繁华,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
大学毕业后,陈美龄和经纪人结婚,定居日本。生下长子后,她重回歌坛,事业再回巅峰。
一个契机,斯特罗伯教授邀请陈美龄去斯坦福大学进修教育学。
而她的行为却遭受非议,日本群众都认为她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成功的事业和优秀的学业,你凭什么皆得?也有人说她太贪婪,不舍得拒绝。
陈美龄不是贪婪,她在意的是更长远的发展。
长子和平要上小学时,陈美龄考察了京都的所有学校,中意的有两所:一所是可以直升大学的私立小学;另一所是资质较好的西町国际学校。
在流感多发季节,京都私立小学要求家长务必要保证孩子健康,如果因为生病错失面试机会,学校不予负责;
西町国际学校则表示,孩子若在面试当天不舒服,要提前和老师说,校方会另外为孩子安排时间。
参加完两所学校的说明会,陈美龄当即拍板,选了西町国际学校。
读过那么多书,陈美龄深知:人,才是发展根本。能从孩子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学校,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格外用心。
3带孩子有多辛苦,所有妈妈都知道。更何况,陈美龄是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五年的时间,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她把长子带去美国,没过两月,又产下次子。
每次上课,陈美龄都要先把长子送到斯坦福的托儿所,再把襁褓中的次子托付给好朋友,才能去教室。
可婴儿离不开妈妈,一饿就哭闹,朋友就只能把孩子抱到教室外面,等陈美龄出来给孩子喂奶。
最艰难的时候,是每天夜里。冗重的学业、哭闹的孩子、思亲的情愫……只有把孩子们哄睡之后,陈美龄才能有时间看书。
听着孩子香甜的呼吸声,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白岩松曾说起自己大学毕业后的那段岁月:工作不顺,度日艰难,看了满屋子的书,靠着精神食粮才撑过难关。
他后来提到:“读书让人心存敬畏之心,阅读会给予你信仰和精神支柱。”
她说,“每个人都认为我来美国是休息的,可我自己明白,读书让我认识到了明星光环外的自己。在还能读书的时候,就要珍惜机会”。
读书的人,有大格局。对世界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从苦里品出甜味。
4从小到大,陈美龄给三个儿子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她认为,相比玩具,书籍才是孩子的终身伙伴。
从儿子牙牙学语,陈美龄就给他们读绘本和图书。
时间久了,小孩子会自己主动把绘本拿过来,叫妈妈读。等到能开口讲话的时候,就能自己读故事了。
天长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定性格,性格日久定前程,而读书,是定义前程的第一步。
如今,陈美龄已经63岁。她用“读书”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儿子也相继送入了斯坦福大学。
谈及三个孩子的成功,陈美龄坦言,她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之余,更注重引导他们去理解读书的真正价值。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她每次做饭,孩子们都会围绕在她身边,偶尔帮忙,偶尔捣乱,更多的是问“妈妈,番茄是怎么长出来的?”“妈妈,胡萝卜为什么是黄色的?”
陈美龄从来不会主动告诉他们答案,她会让孩子们打开百科全书,让他们从书中自己寻找答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斯坦福也不会唾手可得。会读书的妈妈,经得起岁月雕刻,好读书的孩子,也经得起社会打磨。
马未都曾说:“读书,是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要想在社会上有质量地生存,除读书外,没有任何捷径。”
读书,是一种传承,一家五口,有四位都是从斯坦福毕业的高材生。
陈美龄将这个好习惯传承给自己的孩子,才让三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才华和好性格。
物欲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而精神世界的贫瘠,却需要通过读书来慢慢填满。
长按上图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