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宝拉结婚那一天,她都不知道父亲正确的鞋码,给父亲买了一双并不合脚的皮鞋。婚礼当天,父亲宁愿在脚后跟塞上满满的纸巾也要穿着那双鞋。
婚礼结束,他们各自读着对方给自己的、包含着深切的感恩与抱歉的信时,感情爆发,恸哭不已。
原来父女两个人,互相爱得很深,并互相抱歉着给予对方太少。
我记得他总爱喝酒,而且每次都会喝得烂醉。在他的酒友们家里吐的到处都是,接着我和妈妈会接到人家的电话,去把他给领回来。
我尤其嫌弃他每次喝醉酒会凑过来亲我和弟弟的脸蛋。
因为他不喝酒的时候,不太会表达感情,所以几乎不会抱我或者弟弟。
这种情况,直到前两年才有所改善。
我长大了,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开始试着关心他;他变老了,身体再不能经受那么多酒精的侵蚀,所以开始控制自己喝酒的量和频率。
不过,让我真正打开心结的,是我结婚前一天晚上。
迷迷糊糊中我觉得脚的位置放了什么东西。踢了踢没反应,然后我又睡着了。
那天早上醒来,我才发现,我的父亲在我的床尾,蜷缩了一晚上。
我很庆幸,我明白了这一点。
可是很多时候,和他们吵架却更不容易原谅彼此,而且会放大自己的委屈。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双方都太爱对方了,所以对彼此的爱会有更多的期待,会自以为是地觉得了解对方。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有些事还是要说出来,沟通很重要。
就像《那些年我们没谈过的事情》中的茱莉亚和父亲。茱莉亚曾经期待父亲更多陪伴,父亲则期待茱莉亚的理解。最终,二人因一个契机在一起相处几天并敞开心扉,重新接受了彼此的爱。
事实上,父母并不能陪伴我们整个人生。他们大都只能陪伴我们:孩童时期,少年时期,中年时期。
1孩童时期
但父亲总是很忙。小茱莉亚每天放学都盼着能见到父亲,但陪她做作业的总是父亲的助理华莱士。
晚上睡觉的时候,茱莉亚总是看着吊灯的阴影发呆。
但这一时期也是父母事业的稳定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2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是孩子趋于成熟的标记,他们渐渐开始独立,对父母的依赖也慢慢减少。
茱莉亚恋爱了,在一次偷偷溜出去玩的时候。对方是个德国共产党员。
当时的柏林墙还未拆,德国民众中就有2%是间谍,整个国家人心惶惶。
但是19岁的茱莉亚完全不在乎这些,她只知道她喜欢这个因翻墙摔到她身上的男孩,并要和他在一起。
茱莉亚的父亲很快知道了此事,强制把茱莉亚带了回来。
茱莉亚从此恨上了父亲,并且很快就搬出了父亲的房子,父亲的钱,她一分钱也不想用。
少年时期,父母的事业渐渐得心应手,可以有精力处理与孩子们的关系。
可是孩子们长大了,他们需要更多自由,而不是接受父母的命令。
这个时期双方最容易发生争吵,产生隔阂。父母怕孩子学坏,孩子却对一些事情开始好奇。
其实,此时父母可以利用“说反话”的方式来保护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孩子们如果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被尊重,就不会逆反得太厉害。
3中年时期
茱莉亚要结婚了,不过她只是给父亲寄了一张没有地址的请柬。不久她又接到了电话,父亲死了。
葬礼和她的婚礼是同一天。
起初茱莉亚一点也不难过,直到她收到一个大箱子,里边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父亲的机器人。
说明书里说,这是父亲送她的最后一个礼物。
这个机器人有父亲所有的记忆,只要打开遥控器,父亲就可以再次陪伴她六天。
茱莉亚很反感与父亲共度六天。
但是,总总原因,她还是和父亲上路了。
一路上,父亲向茱莉亚讲述了他和茱莉亚母亲的爱情故事,讲述了自己以前的故事,讲述了很多茱莉亚不曾听过的事情。
父亲还告诉茱莉亚,其实她的初恋情人并没有死,17年前曾给茱莉亚写过一封信。但是由于父女二人的关系,父亲总也没机会向茱莉亚说起这封信。
在父亲的帮助下,茱莉亚找到了自己的初恋。只是,六天很快过去了,自称是茱莉亚父亲的机器人留下一封信回到了箱子里……
中年时期,孩子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也渐渐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个时候父母也老了,他们的人生进入下坡阶段:身体变差,也不再有精力做事业,而且孩子们也会离开这个家,组建自己的家庭了。
如果父母与子女有隔阂,那么这个时候,是双方化解的最佳阶段。
所以,这个阶段的父母不要嘴硬,多跟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孩子们也要担负起家长的角色,多体谅和包容我们的父母。
之后的阶段,就是多一天陪伴就赚一天的日子了。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陪伴父母变老。
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学会了爱。
所以,我们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尽量给孩子们陪伴,在他们学着独立的时候适当放手。
相应的,作为孩子,我们也要不断地去与父母和解。毕竟,我们才是这世上最亲的人。
不要等到有一天,一切都来不及。
参考书籍:马克·李维《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作者:七月流火(1992~不详),精读读友会会员。爱好读书,旅行,听故事。
↓有问题,请查《成长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