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誰最中國
圖片 | 來自網絡
木心的《从前慢》
最广为流传的几句是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可是,奇怪啊
为什么“慢长”的日子里
有那么多时间,却只够爱一人
长情的相伴
还是“有情饮水饱”式的情比金坚、不离不弃
有些人,静静地留在岁月中
有些事,在他们的人生中已被忘却
饶平如老先生是“最会讲情话”的人。
他的情话,是与美棠22年分别、彼此写过的2000封书信,是与美棠60年相伴的微细小事,是美棠晚年逐渐失去记忆时的悉心照料与天真执着,是美棠去世后追忆往事的300张绘画。
饶平如手绘了18本画册,来“留下”美棠。
并没有什么特别缘故地就在心深处留下印记,
—— 饶平如
1949年中秋,在贵州,
家徒四壁,二人斜躺在床上赏月。
饶平如和毛美棠,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经历过战时的颠沛流离、苦中作乐,生活终于稳定,也有了儿女。好景不长,1958年,饶平如被强制劳教,没有原因,没有手续。
人事科要美棠和平如划清界限,美棠没有理会。
从此,平如在安徽的农场、工厂劳动,美棠在上海独力抚养孩子、支撑这个家。每年只有春节的几天时间可以全家团聚。
美棠和我眼看身边太多家庭
但幸我们从来没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 饶平如
美棠无处求助,祷告苍天。
美棠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工地,
背水泥贴补家用,落下了腰伤。
多年以后,每次路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平如都会在台阶上坐一坐,“这台阶里面,也不知道哪一块是她背的水泥”。
平如在安徽,一边劳动,一边“读书”。
春节是唯一的团聚,
平如每次都背回上百斤的土特产。
这样的分离,共22年。
平如美棠从未中断过书信联系,一共写了2000多封。
1979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1992年,美棠肾病加重。
最后几年,美棠的病情越来越重,记忆也在渐渐失去。
所有人都当她是说胡话的时候,
只有老爷爷还一直拿她的话当真。
很多事做来也是徒增伤心,
不知道他是特别天真还是特别勇敢。
—— 平如美棠的孙女
美棠想吃杏花楼的马蹄蛋糕
一天晚上,美棠突然说她想吃杏花楼的马蹄小蛋糕。家附近没有,我就骑车去更远的地方买。赶到店里已经很晚,幸好还能买到马蹄糕。
可等我终于把蛋糕送到她枕边时,她又不吃了。我那时年已八十七,儿女们得知此事无不责怪我不该夜里骑车出去,明知其时母亲说话已经糊涂。
可是我总是不能习惯,她嘱我做的事我竟不能依她。
摘自《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2008年春天,美棠离世。
平如无以排遣思念与难过,一笔一笔,从二人的童年开始画起,讲述他们平凡又非凡的一生,以此来留下美棠。
2013年,年逾九十的饶平如老先生出版了《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一纸风行,感动国人。
观看胡风梅志年轻时的照片,会惊异于梅志的美丽。他们晚年样貌的变化,让人唏嘘。不止是自然的衰老,更是苦难与冤屈重压下的结果。有些部分坍塌了。
胡风,是左联的重要作家,是“鲁迅身边的人”,是鲁迅葬礼上的抬棺人之一。
梅志,18岁加入左联,结识了30岁的胡风。从此,成为他生活的伴侣、工作的助手。
1955年,胡风被批判,夫妻二人被捕。全国因此被“牵连”的人,超过2100人。
他们曾共同立下誓言:
要咬紧牙关,忍受一切已来的和将要来的打击,绝不走自毁的道路。
六年后,梅志出狱。
十年后,胡风第一次出狱。
十年间,几百次提审,没完没了的交代材料。胡风性格刚烈耿直,有宁折不弯的骨气,拒不认罪。
但在回家的第一晚,他告诉梅志:
你知道多年来我有一种想法吗?万一……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那时我就想,出来后,只向你讨5元钱,去到天津塘沽。那汪洋大海就是我的归宿。
我们是夫妻,夫妻间还用谈什么连累不连累吗?不要害怕,不要难过,我会一直陪着你。
梅志原本是非常有才华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后半生的主题则是:伴囚、护理、申诉、写回忆录。
直到1979年,也就是被批判、囚禁了24年,胡风才真正获得自由。
梅志后半生的信念是,
“恢复往日的胡风”。
所以,当胡风因长期被囚禁和折磨,三次精神分裂,梅志守在他身边,每一次的恢复期都是几年时间。有五年干脆陪胡风一起坐牢。
所以,当胡风去世后,梅志一次次申述,又写下《胡风沉冤录》《胡风传》,她要告诉世人,这是怎样一个胡风,这是怎样一桩冤案。
1980年,胡风第一次部分平反。
1985年,胡风去世。
1986年,胡风第二次平反。
1988年,胡风第三次,彻底平反。
没有梅志,胡风会自杀;
没有梅志,胡风在精神分裂之后不会康复;
没有梅志,胡风或许不会在身后得以平反昭雪,
没有梅志,胡风这座风雨中的雕像,会早早垮塌。
1938年,二战前夜,伦敦。
19岁的英国姑娘戴乃迭(Gladys Tayler),和23岁的中国小伙子杨宪益相爱了。
他们的结合,遭到了戴乃迭母亲激烈的反对。
无法理解是怎样复杂的心态,让这位母亲对女儿说出了近乎诅咒的警告: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们也许会自杀的。
39年后,杨宪益戴乃迭的长子杨烨,自焚身亡。
竟然,一语成谶。
少年时代的杨宪益、戴乃迭。
1940年,杨宪益和戴乃迭,绕了大半个地球,终于回到中国。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证婚人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戴乃迭、杨宪益与好友萧乾同游英格兰湖区时。
其后的半个世纪,杨宪益戴乃迭珠联璧合,成为最早将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翻译成英文的一流翻译家。从先秦散文到唐传奇、明清小说,从唐诗、宋词到元杂剧,从《资治通鉴》到《史记》,从鲁迅沈从文到王蒙张贤亮……
杨宪益戴乃迭被盛赞——“翻译了整个中国”。
杨宪益戴乃迭,工作中的最佳搭档,精神上的灵魂伴侣,彼此是最好的朋友、玩伴,工作之余一同饮酒是两人终生的爱好。
1968年4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杨宪益戴乃迭在家中被捕。
二人被冠以间谍、特务的罪名,被关在同一座监狱中。
被提审时,杨宪益借机打探戴乃迭的情况,很久以后才得到一句冰冷的回复:没有自杀。
狱方要戴乃迭“揭发”杨宪益,她说:
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没有罪行,我非常爱他,怎么能揭发他?
四年后,杨宪益戴乃迭忽然被释放。
四年没有人来过的家,到处都是老鼠窝。被捕当晚那瓶喝了一半的酒还在原处落满灰尘。一棵仙人掌疯长了很多,浇水上去,瞬间坍塌化成了灰……
1978年圣诞节,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杨烨,在英国的姨妈家毫无征兆地自尽。
杨宪益戴乃迭极其难过,万念俱灰。酒喝得更多、更频繁,但二人感情也更加深厚。身外之物看得更淡,人也更洒脱。多年收藏的明清字画,全都无偿捐献;书架上几乎找不到他们自己的译著。
母亲的预言有的变成了悲惨现实。但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
—— 戴乃迭
戴乃迭和儿女。(右图右一:杨烨)
戴乃迭晚年逐渐失忆,酒不离手,常常仰天长问:我的儿子呢?我的孙子呢?
1999年,戴乃迭去世。
杨宪益写了一首诗纪念亡妻: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最后的十年,杨宪益在孤独、落寞中度过,再也没有翻译过东西。没有了戴乃迭,杨宪益对生活的热情也不在了,烟也无味,酒也无味。
2009年,杨宪益离世。
戴乃迭,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 杨宪益
『二九』 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