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见景
山东 魏国华
夏日黄昏,一场小雨扫去了酷暑与闷热。携妻到公园散步。
公园不大,但绿树葱茏,清新寂静。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上,低洼处有一汪雨水。
一个小孩跑过来,对那汪雨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欢快的从水中跑过来,跑过去,最后直接站在水中蹦跳。水花四溅,弄湿了衣衫。手拿蒲扇的奶奶一脸紧张,紧赶慢跑的追过来,一番训斥,牵着孩子离开。小家伙似乎意犹未尽,不时回头观望,脸上写满失望与颓丧。
水面恢复了平静。
又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在水中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身后边走边看手机慢悠悠走来的年轻妈妈,看到在水中蹦跳欢叫的孩子,她只是停住脚步,安静的带有欣赏意味地看着孩子,脸上看不出丝毫的紧张与不安。几分钟后,小男孩似乎厌倦了玩水游戏,又欢叫着向远处跑去。
喜欢新奇,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在这天性面前,两代人却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见到此情此景的我,不由得设想: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下,这两个孩子将来会有什么不同呢?
也许前者,无数次的阻止训斥会让他失去很多童年应有的快乐,最终变得循规蹈矩;而后者却能够尽情享受快乐,最终能够勇于创新。
由此看来,日常生活小事的处理方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曾听说这样一件事:玩耍中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中国的家长会立即跑过去,扶起孩子,还要象征性地拍拍地,指责那不平的土地摔伤了孩子;而西方的家长却熟视无睹,任凭孩子哭泣,让他自己爬起。
不同的处理方式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们常说,中国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遇到问题喜欢推卸责任。这种性格上的欠缺是否与小时候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呢?
教育无小事。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