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皖南抵达赣南,近15个小时的奔波,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加之生在这片红土地,对我来说,与疲惫相比更多的是筹划与期待。前期的准备与联系,中途计划的改变,后期调研的开展,短短十二天的调研生活,酸甜苦辣,担当与责任,同情与不满,温情与感动……我想这应该是此次青春之行与红都之声碰撞时最大的感受。
下基层·触民生
初次抵达华屋,青砖白瓦,淙淙流水,莲叶田田,风光旖旎,想着秋收之际的瓜果飘香,真是群山环绕里的美丽乡村。我们所住的华屋组,夜不关门,门前便是大片的大棚种植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宁与祥和是它的另一特点。
接下来每天近十几公里的奔波,泥泞小路,笔直大道,乡间田野,大山深处,我们的足迹遍布在黄沙村的每一处人家。来到三间不足20平方米的青瓦水泥屋,从里面的物品与摆设来看,饮食与住宿并在一快,只有门前凝视着我们的鸡鸭。顺着山腰往山上瞧,不远处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养猪场,在前往养猪场的途中,那股刺鼻的味儿越来越浓。几声礼貌地询问后,一位皮肤黝黄的男子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两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原来养殖户打算趁着这几天天晴进行修缮扩建,正是下午三点左右,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庞滑下,趁着休息,他的妻子刚好为他递来一碗凉水。在与养殖户的交流中,作为黄沙村的其他小组,他表示对扶贫政策的了解不是太多,所建立的养殖场与政府没有太多联系。在建立时当然也遇到了资金方面的问题。倒是对我们来自的大学,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与孩子们较为相系的信息,养殖户倍感好奇。挨家挨户地走访时,闭门不见,猜疑与打量,带给我的是不解与难受;积极配合,鼓励与支持却是调研途中遇见的温暖。
贫困户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小姑娘;瓜地里大学生怀满腔热血重返家乡创业;坚守在毛坯房里艰苦朴素的老党员;带领华屋在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的华东林;任劳任怨的村主任毛远明……他们身上所闪烁的光芒不正是对苏区精神最好的诠释吗? (经典语句大全 www.wenzhangba.com)
独思量•自难忘
在调研生活中,遇见不同的面孔,聆听不同的心声,欢喜与忧愁,了解最底层人的辛酸与不易,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的同时,困惑与疑问也不断地涌向心头。在与最底层人的交流中,深入地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听他们倾诉喜忧,触摸民生百态,眼里所见,耳边所闻,作为红土地上的精准扶贫示范村,在这儿发出的其他声音值得我们去思考。
根据统计出来的调研结果,大都数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概念停留在知道或听说层面,他们比较关心的是政策带来的惠利,而不是全面仔细地去研读政策,从而利用政策。黄沙村存在的贫富差距不可忽视,还记得在走访一位靠缝纫谋生的阿姨时,她向我们说道:“精准扶贫是有侧重的,有名额上的限制,分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拿我们家来说,我的丈夫常年卧病在床,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熬过去的,后来我与其他人合伙一起买了几台缝纫机,以缝补赚些补贴,现在的状况略微好些。”阿姨家里有一些田地,因为家里劳动力有限,加之政府有土地流转政策,她把土地承包给其他人,签订协议经过村里,从而获得相应的收入。阿姨说土地附近种的作物都是成片统一的,一般具有规模化。在与像阿姨这些承包的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地村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抱着一亩三分地的思想,有地就有依靠,被动地参与改革。放眼其他地方,小农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当然一方面受祖辈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政府的教育、引导的力度有关。问题的出现推动着政策不断调整,体制不断变革。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的不仅是一颗具有温度的心,更具要魄力与勇气。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或许一次调研可以改变的不多,所起的作用有限,可是我们愿意尽己所能去走进基层,将他们的心声化为文字,形成调研报告,希望帮助到当地政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用心去感受民间百态,推动改革的发展。
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土坯房,那颗倔强的心,小姑娘的模样却印留在我的心里。自强不息,勤奋努力,我想那是苏区的希望……沿途中,屹立的红碑上书写着“振兴聚力,铭记党恩”八个大字映入眼帘,相信终有一天,它会化作霖霖的春雨滋润着老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