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读书这档子事的人和文章很多了,光是名人名家就有不少我无意凑什么热闹,自知也没那个份儿,只是想说一说自己对读书的一些认知。
在《朗读者》中,听到麦加朗读自己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谈到想家的问题时,他对儿子说,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送给儿子,读书即回家,让儿子在想家的时候找一本书来读。
读书就是回家。
多么好的一句话。我喜欢读书,也听到过很多关于读书的话语;但是,第一次听到这么说,并且由衷喜欢。
为什么这么说?读书能代替回家吗?
许多名人名家在回忆过去谈到读书时,有人说读书让他们忘记酷暑严寒,有人说读书让他们忘记饥饿,有人说读书让他们忘记病痛,有人说读书让他们忘记现实的恶劣•••••
书籍本身并不是空调,却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如沐春风;书籍本身并不是大饼,却可以让人如食珍馐;书籍本身并不是一剂良药,却可以让人通体舒泰;书籍本身并不是避难所,却可以让人感到安稳•••••
因为读书总是能够点燃一个人的思考,让人生活在别处,看到远方,怀揣梦想和希望,充满力量,不言放弃。
书对人益处虽然很大,但并非多多益善。读书一味贪图量的多寡,囫囵吞枣,不但花费时间,而且也很难获得真正提高。西方哲人叔本华在论及读书时说:“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穷其一生不辍读书,也不能把世上的书读完。读书最重要的是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不过是消磨时间。这就像世上有那么多人,一个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认识所有的人,更不可能和遇到的人都成为朋友。一个人一生会遇到什么人,阅读什么书,大概是一个人的缘分吧。(好文章 www.wenzhangba.com)
因此,就像善待你所遇到的人,便会拥有美好的一生一样,善待你所阅读的书,就会不断提高。如果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掠过,只是把书籍当做风景看看,那么书籍终究只能装饰一个人的房间,却不能丰富一个人的心灵。
怎么才能使读过的书真正丰富心灵呢?
读书前要做的事情,这正是我们很多人欠缺,或者根本不做的事情;不是它不重要,而是被我们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准备:第一,工具书,最起码也得是《新华字典》,最好是《辞海》,网络查阅适合有相当辨别能力的人;第二,书写笔;第三,笔记本,或者摘记卡。这三种东西是必备的,缺一不可的;当然,这些对于那些只是把阅读当做消遣,打发无聊时光的人是多余的。
读书中的事情,如果是你自己的书,可以做一些自己习惯的标记,或者批注;如果是借来的书更好,摘记那些你喜欢的美好的重要的内容在自己的笔记本或摘记卡上;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产生联想,不要怕麻烦,不要让它们稍纵即逝,写下来。
读书后的事情,也常常被我们一些人忽略,写下你的感想,不一定非要长篇大论,自己想到多少写多少,哪怕是只言片语,或者一个、几个问题,坚持这样做,你需要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的。
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让别人给他们推荐阅读书目,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前面说过了,一个人一生遇到什么人,阅读什么书,大概是有缘分的;再者,别人喜欢的书籍未必是你的菜,如果一本书不是名著,不是畅销书,只要它能吸引你,你觉得引人入胜,就阅读吧;反之,如果它是名著,或者畅销书,而提不起自己的兴趣,也不必为难自己味同嚼蜡的读下去。
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时,建议每天同时阅读五六本书。说实话,我是没有这个本事的,也不主张别人这样做。我很欣赏《弟子规》里关于读书的见解:“此未终,彼未起。”
为什么麦加觉得读书就是回家?
读书点燃思考,一个人开始别的思考,哪里还会去想家?
思考是读书带给人的最大益处,也是读书不可或缺的,所以,《论语》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