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阅兵护旗手:是这样练成的
日期:2015-09-03 作者:苗向东 来源:苗向东投稿 阅读:

阅兵护旗手:是这样练成的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刚过,在此,我不禁想起了建国35周年的那次阅兵,那名旗手——程志强。

  程志强,1973年12月入伍,刚入伍时,由于多年在农村干农活,走山路,背有点儿驼,两条腿也有些“罗圈”,两只脚呈“八字形”。有一位老兵曾断言:“程志强根本不是仪仗兵的料,只能上农场而不能上表演场。”为了当好一名仪仗兵,程志强睡觉时,用背包绳把两腿捆在一起,矫正“罗圈”腿;为了治驼背,他十年睡觉没枕过枕头,还特制了一块小木板插在腰里,练挺胸抬头,渐渐地校正了自己的姿势。

  仪仗兵日常训练的必修课是练站立,练正步,练操枪,练眼神,练嗓功。程志强练站立,练到两腿浮肿爬不上床;练正步,小腿绑上5公斤重的沙袋,一踢就是上百次、上千次;练操枪,数九寒天不戴手套,虎口出血、两手僵硬;练眼神,对着100瓦的灯炮瞪眼睛,一瞪就是几十分钟,常常是“两眼泪汪汪”,充满血丝;练嗓功,他在饭盒里冻上冰块,用丹田之气对着冰坨子哈,直到把冰坨子哈出个洞来……凭着这股拼劲,入伍不到一年,他在军事比武中能站立5个小时纹丝不动,行注目礼能50分钟不眨眼,踢正步每步都是75厘米的硬功夫,在同年入伍的新兵当中他第一个参加了编队执行受阅任务。服役3年,磨坏近20双大头鞋,流淌两吨多重的汗水,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两个“万里长征”。

  1984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举行国庆35周年大阅兵,这是新中国自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以来,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最后确定程志强为阅兵军旗手。军旗手是整个受阅大军的排头兵,数十个方队、成千上万的受阅大军都要跟着军旗手的步伐走!这是一个仪仗兵所能得到的最大荣耀,也是对一个仪仗兵的最大考验。那一年,他29岁!

  军旗手必须始终做到军姿绝对标准,步幅绝对准确,步速绝对均匀,走向绝对笔直,为此阅兵前进行了9个月的强化训练。那次的“八一”军旗,旗杆是用铝铁制成,重7。5公斤,高6米,直径3厘米,加上旗帜和风的张力,整个重量在50公斤上下。在一般人手里攥上十几分钟,就会胳膊发酸,把持不稳。这么沉的旗杆要保证它不管风力大小、风向如何变化,直立不抖动。为了练好举旗,他把旗杆换成重好几倍的旧钢管,再给钢管里灌满沙子,每天上千次地重复训练举旗、劈旗动作。由于他的双手日复一日地与金属旗杆摩擦,手掌特别是五指连接处,破皮溃烂,结满了血泡,4根旗杆都被他们攥烂了。(关于励志的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为了步幅丝毫不差,白天训练,晚上他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反复熟悉和丈量阅兵路线。在上百次的丈量之后,他发现预定的743.25米阅兵线,恰好是1984块方砖,用标准的正步步幅量出这段距离要走991步,8分33秒。他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按照距离调整步幅,把训练场“搬”到了天安门广场。

  北京的盛夏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不堪暑热的人们纷纷钻进空调屋,跳进游泳池。而他们却要在烈日下、操场上曝晒,没有一丝阴凉,他扛着“八一”军旗走着正步。为了练出踢腿功,他在小腿上绑上沙袋,在皮鞋上钉了两层鞋底,还要再钉上8个大号掌。每天训练结束后,他们的皮靴里都能倒出汗水来……短短几个月,他硬是练坏8双这样的大头鞋,磨破了15双军棉袜。

  快到“十一”了,负责阅兵训练的邱巍高将军,还有些放心不下担负军旗手的他,有一次单独考核他。那天,他撑着4级风刮得猎猎作响的军旗,抬腿带风,落地砸坑,身后跟随将军前来的参谋用钢卷尺测量,每一步都是标准的75厘米,步速,以秒计算,分秒不误;步幅,以毫米衡量,毫厘不差。将军满意地笑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定格在1984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10点整阅兵式开始。邓小平同志讲话完毕,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他将火红的“八一”军旗高擎在手中,正步走上天安门广场,引导受阅大军气势磅礴地通过天安门。他踏着军乐的节奏,当他踏下最后一步,电子秒表显示的时间正好是8分33秒。

  这就是中国的军旗手。“天下第一兵”这个称号随之被叫响,此后程志强的照片被登在小学课本《思想品德》的首页,下面写道:“解放军英姿”!他成为全国少年儿童认识解放军的开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阅兵护旗手:是这样练成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