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乡改造,助力中原崛起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魅力土木”社会实践团队对郑州市城乡改造工作的调查总结
调查背景: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2010年以来,郑州市按照“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工作站位,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为抓手,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依据《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先后编制了《城市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畅通郑州白皮书》、《郑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郑州市市政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郑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三年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调查目的:
1、了解城乡改造对当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影响。
2、了解城乡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良好经验,为居民和政府献计献策。
3、调查城乡改造后居民对新型城镇住房的满意程度。
4、通过调查走访师新庄、丁楼村、任家大院、金水区小铺村、罗庄、柿园等,了解城乡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改造前后居民的精神风貌和感受。
5、通过走访居民和城乡改造办公室,了解城乡改造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安置问题等。
6、认真统计分析数据,及时做好调研报告,整理居民的建议,并将其提交有关部门以作资料参考。
7、调查分析新型城镇住房的抗震等级和要求,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发展上经历了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到中部崛起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部地区崛起被提到国家层面的本身使全国区域发展形成四大板块的基本格局明朗。作为中部地区也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伴随国家把中部崛起纳入全国地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并逐步进入运作状态的历史进程,如何进一步弄清中原崛起的基本问题,在中部崛起中如何把我们发展的步伐迈的更加扎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牢固基础。而与改善民生联系最紧密的是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改造,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合村并镇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今年是郑州市启动城中村改造的第6个年头,目前来说,郑州的城乡改造进程比较顺利,城中村改造的成效初现: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市政建设得以完善,开发商也得到了实惠。但是,居民对城乡改造支持程度如何?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将如何安置?改造后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为此,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魅力土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9人对师新庄、丁楼村、任家大院、金水区小铺村、罗庄、柿园等城中村村民进行了相关调研。
我们团队一行9人进行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对师新庄、丁楼村、任家大院、金水区小铺村、罗庄、柿园等城中村进行了以走访询问、调查问卷为主,政策宣传、答疑解惑为辅的调研活动,我们认真总结,深入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仔细整理分析数据,得到尽可能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所有被调查人员中,包含已完成城乡改造居民及未开始进行改造市民。在本次实地亲身调查中,针对不同职业、年龄的被调查人群,做到了被调查人员的广泛性,代表性,从而使调查结果充分反映市民的真实想法和对城乡改造这一政策的了解与关注程度。我们全体队员对此问卷和结果展开讨论,并结合老师的意见一致认为通过本次调查,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有:
1、城乡改造人群的孩子上学问题
孩子作为新中国的下一代的希望,同时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在改造过程中,大家普遍比较关心孩子的上学问题。集中体现在
(1)改造期间自行安置后,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距离比较远,家长上班时间和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相互冲突,相互影响。
(2)因为临时寄宿在其他学校,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等普遍上涨,大概翻了一倍,增加了居民经济负担。
(3)孩子对新环境需要很长的适应期,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日志文章 www.wenzhangba.com)
2、城乡改造过渡期人员的安置问题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郑州的实际,我们了解到相关负责人答复居民过渡期为36个月,而实际一般为48—50个月,大多数人表示需要自行安置,而过渡期的安置费相对偏低,难以维持一家人正常的生活开支。在过渡期,一家人租房费用偏高,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是全家3—5口人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空间中。
3、城乡改造过渡期的补偿问题。
通过我们对金水区师新庄、丁楼村、任家大院、金水区小铺村、罗庄、柿园等城乡改造村庄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补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按面积补偿;
(2)按人数补偿,大家普遍认为安置费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尤其是家庭成员数量比较多的。
1、城乡改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反映给他们的打工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例如,改造后使他们的住房成为一大问题,之前租房每月需要500元左右,而改造后需要每月1500元左右,增长为之前的三倍,严重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城市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他们只能回老家。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变成了“蜗居”。
5、城乡改造对短期时间内居民基本生活的影响。
我们通过走访公园小区、城乡改造已经完成的新村等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以问卷调查和询问的形式了解到,市民认为城乡改造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的占41。00%。认为有一点影响的占46。00%。没有影响的占13,00%,其他的占0。其中家住大里村的居民王大爷反映周边的瓦屋李村改造承诺三年后迁回,而至今仍没有消息,影响到了村民生活,希望得到相关人员的解释答复。但是大多数居民认为只要按照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进行改造,城乡改造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尽管短期内影响了居民生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郑州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合村并镇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又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我们也根据我们自己了解的情况及专业知识向枫杨街街道办事处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首先,要通过政策的宣传加大居民对城中村改造的认识。通过增加过渡期补偿安置费用,合理安置居民,提供高效有力的拆迁政策和监管,合理分配和改善土地资源,不断规划和调配城中村和郑州市的相对关系。
二是要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政府要多协商、勤谋划,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使城中村中的学生有更好的教育安置方式,解决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孩子上学问题,才能为城中村改造改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控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开发商,杜绝虚假宣传信息的流传,对以城中村改造工作谋取暴利的不负责任企业坚决予以抵制,切实保证居民正常的权益,树立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良好形象。
四是加快城中村建设力度,让更多居民尽快回迁,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郑州市“十一五”期间已批准改造建设村落118个,省委省政府要大力促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继续加大对建设单位、政府监管部门等的监管力度,不断深入改善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更多的当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大学生等居者有其屋,使更多新就业的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能够融入到城市中来。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并处理好“城中村”问题,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改造过程中,要按照二十一世纪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公平合理,分类实施,稳步推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把“城中村”打造成建设形态、人居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文明社区,成为城市的亮点,达到城市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和绝大多数的村民一样,希望能够尽早完成城市化建设,相信在政府部门越来越完善的管理体制下,郑州市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看着桌子上摞着的一堆堆资料,我不禁回想起我们所经历的坚苦。想当初,我们带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希望能给学院挣得一份荣誉,为郑州市市民做出一份贡献,现在我们的社会实践即将结束,但其中的辛苦却值得回味。我们曾冒着大雨深入调查,我们曾冒着酷暑讲解宣传,我们曾不畏艰辛四处奔波,所以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那桌子上的资料就是对我们的证明,是对我们辛苦工作的最好表彰。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周,但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却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深入社会能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的确,感性认识只有到实践中和社会中去检验才知道其正确与否。同样,只有在实践中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