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大学的儿子放假回来,我想和他说说话,沟通沟通,可是他却懒得理你,整天忙着
自己的三部曲:吃睡玩。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
饭来张口,饭碗一丢,不是上网,就往外跑。今天同学张,明天同学王。
一日三餐,两顿就在外面买着吃。衣服不洗,
卫生不搞。他抬脚走人,你后脚给他搞卫生。家务活和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心目中只想到别人应为自己做什么,不想自己应为他人做些什么,事事都要遂了自己的意愿,自我中心,不及别人。
妻子批评我,自己
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儿子
教育成什么样子了。我和儿子谈了几次,父子俩赤白急脸,
不欢而散。儿子自有他的理由,从小学到高中,自己
辛苦了十多年,还想怎么着。
儿子天天屁颠屁颠的忙着他的,
随心所欲,
我行我素。
无奈之下,妻子祭起自己的杀手锏——忆苦思甜,以自己这一代人的
成长经历来教育儿子。的确,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农村地区还很
贫穷,缺吃少穿,挨饿受冻。那时候学习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劳动倒成了一门格外重要的必修课。学校时不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
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每到农忙时节,也必定放上几天假,让学生回去参加劳动。回到家中,也有干不完的活,到沟渠里抬水,磨面,拉土,给猪割草,捡拾麦穗……可以说,我们是在劳动锻炼和
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妻子絮絮叨叨了半天,儿子却
不为所动,一句“你们那是什么年代”把我们俩噎得
无言以对。

这一切到底是儿子的错抑或是我的错?看看儿子成长的路,从小学到高中,这一路他走的也很不容易,整天起早贪黑,埋头题海,发愤苦读。课本作业,好好读书,似乎成了教育他的全部内容。学校如此,
家庭也是如此。儿子进了家门,除了吃饭睡觉,妻子就张罗着叫他读书学习,上补习班。家务活根本不要他做,衣服根本不要他洗,做
母亲的一概代劳,对儿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只要利用一切
时间好好读书就成。
孩子的读书就业,所有的家长都是输不起的。这样一伺候就是十二年,
习惯成自然,除了念书,还能指望他们干些什么呢。(
感动的故事 www.wenzhangba.com)
是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呢?那可真是子不教,父之过了。看看周遭别人孩子的情况,也是
大同小异。读书学习之外,没有体力活儿可干,家务活儿
父母代劳,没有公益实践活动可以参加。剩下的,只能是一个玩字了。
过去我们还讲德智体美劳,现在只剩智育,举一而废百也。就智育而言,也是走了极端。考试和成绩,成了教育的全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政府的眼睛全都盯着分数。我们忽视了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
社会公德,淡化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缺失了
身体锻炼和劳动教育……我一亲戚,为了让孩子跳出农门,
改变她的
命运,辛辛苦苦供给她到市里去上重点高中。每次回家,父母和
爷爷在田里劳作,她在家里躺大觉。做父母的实在看不过眼,责备了她几句。她反唇相讥:“我这辈子最不想干的事就是满身臭汗,就是劳动。”
走出家门,成人社会,
大千世界,
耳濡目染,影响熏陶他们的,又是些什么呢?用语粗俗、满口脏话、乱涂乱画、破坏公物、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高声喧哗包围着他;金钱至上、非法求利、以权谋私、
假冒伪劣 、坑蒙拐骗挟裹着他……这让我想起《孟子》中的话:“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至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酱缸环境,奈何奈何?
《弟子规》里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说白了,孟子首先强调的是
做人的教育,人做好了,就学点书本上的知识。当前的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泥潭。现在的孩子,往往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学到了博士,读了十几年书,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崇尚劳动、
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学习很是欠缺。知识再多,
能力再强,做人都不及格,想想也后怕。
做人是教育的起点和
终点,我们还需要形成合力,切切实实地补补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