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专家倡导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对此,我却另有见解:文化可以使人奴化。
如今的大多数教师,已经被奴化了,首先,失去了自有的那种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很难在教学上有创新。奴化的教师,总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埋怨领导,诅咒爹娘,甚至叫骂天地,自己命运坎坷,大凡这样的教师,工作上很少有建树,时时事事不得意也不得志。奴化的教师,犹如一只乖顺的小绵羊,最多发怒的时候,只能咩咩的叫几声。奴化的教师,随意受人摆布,胆小怕事,惯养的那种墨守陈规的性格,只是抱住自己的那份二分田精心耕作,死费劲,最多收成超不过极限,这样,一辈子甘于清贫,时而自慰“俯首甘为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样安慰自己。
这就是奴化的特色,依我看,之所以被奴化,是因为想坚守一份饭碗不放,唯恐被饿死。我们中国好多人经受不住饿的折磨,总是目光短浅,一生在填饱肚子上苦苦挣扎,这就是国人最低级的活法。
究其教师被奴化的根源,我想:主要是文化在作梗。
读书不见得就是好事,有时,读书也可以使人颓废意志,丧失情志。有人听说“书呆子”云云,这就是死读书的别名。如今,好多人读书为了消遣,真正读书有用的没有几个,我这个观点,一定有人背地里偷偷骂我,骂吧,我脸绝不会发烧。前几年,我读完了四大名著,感觉收获颇大,可是,又想:四大名著究竟对我生活的帮助是什么?最多了些羡慕和憎恨,也使我对生活一度消沉,红楼梦上林黛玉的性格抑郁,和婚姻最终的悲苦,倒让我感觉人生不过如此。水浒上个个英雄,结局一个比一个凄惨,西游记上的孙悟空还是脱不了人性的弱点:被骗——做了弼马温,套上紧箍咒。三国争霸,分合使我颇感人生不过也是分了需要合,合了必须分。这么经典的图书,还是让我总结出唯一的规律——人这一生不过就是处于征服和被征服的夹缝中。
后来,我还是继续读书,没以前那么好的劲头。我读书尽量站在书外看书中的人和事,这样,我多少有些收益。不过,我总是背叛作者的意图来反思自己对书的理解,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浓缩后的那种完美的思考,进而我想到了生活,这样,我终于不再是“书呆子”。
为此,我们好多教师对学生灌输的就是一种死的东西,明明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干嘛非要输进去死的东西?比如,学生背作文,学生背定义,背这姿势,本身就是一种促使死,偏偏好多人喜欢自己被别人背喜欢自己让别人背,背是要不得。
文化如何避免奴化?
文化这东西,是一种感觉的渗入,不需要人为的强制。文化看起来呛死,其实,文化是活的,有生命的。比如,读书必须要一边读,一边从中寻找一些自己感觉不对的东西,如果你一味地鼓掌,就预示着你被这本书奴化。文化不只是文字类,凡是感觉到的都是文化,每一种存在的东西,都有自身独特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学文化不仅仅靠读书,靠生活也可以文化自己。
文化最容易被奴化。经过文化奴化后的人,简直就是地道的傻子,顶多是行尸走肉。见此,倡导的多读书也未必是个好主意。只有站在书本外读书又钻到书中思考书外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