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天,孔子的学生子贡正在清扫院子时,门外来了一个客人,想要向孔子求教一个问题。
听说他是孔子的学生,客人非常高兴的向他先请教:一年到底有几季?
这种问题,还需要请教吗?
客人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子贡一听大惊,可是有客人在,不敢立刻发问,而那个客人听孔子也这样说,就高兴地离开了。
客人走了以后,子贡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就像田间的蚱蜢一样,它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
你和这样的人讲一年有三季他会满意,你讲一年有四季,就算争辩三天三夜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何必呢?”
和圈子不同的人争辩,不仅是对自我的消耗,而且永远也得不出什么道理。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面对种种不良揣测的盖茨比曾经说过一段话: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所拥有的那些优越的条件。
这些话或许有些自视甚高,但未必不可以当做自己避免争辩的座右铭。
世界之大,因而人分三六九等,所以三观不同、层次不同的人,自然对同一件事的衡量标准也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碾压对方,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纠正他人。
可是面对不同层次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别人也根本不会因为你说了什么,就变成了你希望的那类人。
有些话,只有说给懂得人,才有意义。
而和那些与你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的人争辩,不过是在自寻烦恼罢了。
所以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到不理解时,先不要着急去求个明白,你要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