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勇猛心易发,持久心难生 |婵琴
日期:2019-03-10 17:01:29 作者:婵琴 来源:蒋婵琴 阅读:

勇猛心易发,持久心难生 |婵琴

  01

  人的惰性容易滋养繁殖。如同温床,培育出不好习气

  比如到了起床的时间,赖在床上拿起手机东翻西滑,直到最后一秒需要工作才勉强爬起;在一张饭桌上,吃完饭后,习惯吹牛不止、口水不断,最终自己说了什么,对方听到了什么,也无从知晓;还有对形象,因为惰性,总是懒得去打理,更谈不上清洁整理内心。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浑然不知

  被外物占据上风的人,鲜少能深刻感知自己,也无法真切体会他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乐子,不停通过外物人事填充剩余不多的时间,让心失去敏感觉知,无法做到安住、享受片刻宁静的人,也很难从内心升起真正的爱与诚恳交流。无法感受与觉知连接能力

  人活着,除却工作、睡眠、与人交往之外,真正被实际所用时间并不很多。而不好的习气更是让生命能量价值,直接呈递减的方式存在。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02

  “勇猛心容易发,持久心难生。”人的生活一旦过于安逸,很容易缺失虔诚恭敬心。偶尔遇见波折可能会暂时让人感到沮丧失意。但很快过去之后,就又开始洋洋得意忘乎所以诸如此类仿佛是人的天性,最终形成独立个体身上的普遍性

  在世间物质金钱辛劳,被肉身情欲奴役,被物欲权贵所沉沦,很少过问追求在此之上的其他东西。被谈及信仰,会觉得是荒谬另类。他们不承认肉眼之外,其他无形物质的存在。

  而那些在工作生活之余,始终心有信仰、被无常悲痛冲击过的人,他们的心灵会因为各种机缘,接近某种宗教,并试图做到笃定相信

  他们鲜少会让自己随习气业力退转。

  他们会将有限的时间用于创造、利他、修行、积善聚福德之事宜上。他们多寡言踏实心安随缘。是心藏一面海水的人。

  贾平凹先生在书中写道,“在这个美好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

  03

  怎样才算不虚此行呢。

  有人跟我说,无须今朝有酒今朝醉、总是放纵惰性、以假象填缺空虚。应该心无旁骛做事、知道自身的使命真诚用心对人。尽可能让时光充实有意义

  还有她,提前将宝贵的时间用于修法,是不想在中阴身时,遭受不知如何走向恐惧惨烈。又说,我们需要为活着做准备,也需要提前为死亡做些准备。她算是有真正的修行人。有机缘接受国内外聚德上师指导、开示,每一时每一刻都是那么的精进、勇猛。

  如她这般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相信世间名利挚爱权势身份,一切的一切都是随缘生灭。拥有时,珍惜、善待、处理即可,但从不试图将身心皈依此类无形容易消散的人事之上;还相信“不变的真理清静的和合僧众,才能生死流转陪伴我们,指引我们寻找究竟光明安乐。”

  这样的生命仿佛一座庄严宝塔巍然屹立时空中,接受世间种种磨练,并让心智时刻保持清醒柔软状态。他们终究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肉身和灵魂负责。知晓如何如如不动朝既定的航程行驶,直到抵达彼岸,见到微光

  为了朝向既定的航程行走,他们始终保持内心的秩序、生活的规律、避开懒洋洋的姿态,甘愿将时间和心力用于更有意义的事上。

  所以黑塞说,“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04

  再谈物质。

  “有些人以为:佛教反对所有的物质享受,强制性地把人的所有欲望控制住,一味强调苦行,并将其命名为幸福。其实这都是因为不了解佛教而产生误会佛陀告诉我们:用正当手段积累财富,或者因上一世行善积德而获得的福报,佛教徒也是有权利享受的,没有必要一味排斥。佛教也不否认,在某种程度上,物质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此处要重点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物质。佛同时也告诉我们: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都是非短暂的,是靠不住的。”

  一个人若曾历经物质的匮乏与禁止时期,一旦条件允许,会泛滥满足遗留的饥渴,最终被它所控制,成为奴役。贪求,才是最严重贫穷。是如此饥渴、贪婪、无法得到满足。甚至不择手段,丢下尊严去争取。

  这样被物质所控的习气,仿佛一场灾难。而人控制物质,才算是福祉

  我们所喜欢的总是太多,但真正被我们所用的总是太少。充分利用好我们能用的、可用的,并适度的珍惜它。环保需要的是行动,而非口号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首先学会;不去超越自己金钱、最好的分配,便是对我产生良好意义与生活的改变。”若干年后,当你把那些注重外在物质追求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改善内在精神充实的成长之路时,发现心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少了执着

  尽可能成为一个人创造性的人。而非在循环占有消耗欲望中,让生命也变得累赘

  物质某种程度是锦囊,而非枷锁。不被物质所控也是一种节制与好习气。

  人需要确定内心的秩序,保持纯然、自在心态自制必不可少的过功课。这样的自制,显然不仅仅只包括物质。

  05

  经书里说,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我们所理解佛性

  佛性具有功德、福德、智慧圆满特征。而人在没得这一切时,或许是种子还没被催化,或许是业障深重必然也无法相信自性的圆满,也无法找回光明自在的生命本质

  如果有一天,你因外界他人引起怨愤、焦躁苦痛悲观、失意、逃避……所有被生命奴役的糟糕情绪告诉自己,一切只是假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勇猛心易发,持久心难生 |婵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