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在褒贬中找到自己,不妨试试
今天读心理学的内容,浏览到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孩子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易拉罐玩、且大喊大叫。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孩子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易拉罐踢得更起劲了。
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孩子们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玩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孩子很不高兴,"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踢给你看呢,我们不干了。"
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
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者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结果出来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亲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在实际生活这样的心理效应也有正面的示范例子
有一位计算机博士A君,毕业后找工作时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一听到博士就拒之门外,因为觉得博士要提供高薪高职,但不确定是否合算。
A君百思不得其解: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A君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去面试时,再也不说自己是博士生了,而是以最低的身份去求职。果然见效,不久A君便被一家电脑公司聘用,他成了一名基层的程序录入员。
没多久,上司发现A君很有才华,因为在一次程序录入过程中,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上司详细地了解了他的情况后,给他安排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因为他跟上司说自己是本科毕业生。又过不久,老板发现他不但能胜任新的工作,于是又找他谈话。再次谈话后,老板又提升了他。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板发现他的专业知识的广度非硕士可比,还能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就又找他谈话。这时,他亮出了博士学位证明,并跟老板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老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老板和同事对A君的评价因为其能力的不断显现得到递增的赞赏;相反,如果一开始让他在一个高薪高期待值的博士岗位,可能会因为工作经验的不足出现疏漏,慢慢就会形成能力递减的表象,而导致评价降低。
而对于个体来说,阿伦森效应有时候也意味着情绪被外加的评价所左右,而导致无法理性自认,迷失在他人的褒贬之中。
读到这里,不妨自测一下,是否陷入阿伦特效应:
1、听到赞扬心情舒畅,工作劲头足。
2、对别人的指责,总怀逆反心理,抱有敌意。
3、心态决定自己的当天的言行。
4、失意时,内心无助茫然感一日强似一日。
以上如有三项符合,则要适时调整你的心态了。
预防阿伦森效应,可从三方面入手:
防患于未然。平时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用一位明星的话说:“今天的大事到未来就是小事。”不要一听到褒贬就情绪失控。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多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周围的褒贬,并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内在肯定自己,向内而生,少受外界的干扰,以务实姿态面对现实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之策。
试试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寻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