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语: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每走一步都要谨慎理智。不要让自己的心蒙灰
以前我是
相信人要给自己做
人生计划的,至少也要有个五年的吧!听说过
一个故事,就是你五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倒着数365*5中,每一天都要做哪些事情。当然我我尝试这样去做,在那些被计划的日子里,我一定坐在电脑前写东西,或者看一些只翻页不过脑子的书;或者做一些很没
意义但有功利和目的性的事;或者为了搭建某种人际关系假装
觥筹交错。
在我达到了某些目的之后,我
发现自己表面上有很多人崇拜,有很多人羡慕,但是我却
错过了很多东西,忘记了自己的
梦想,
失去了心底的
温暖,
放弃了爱我的
男孩儿。
我
不喜欢2006-2008年的自己,那个机械般的自己。
再后来,我再也没有了什么五年
人生规划三年职业规划这样的东西,每每被问及,就说不知道,但是却总被说“你是不想说吧,谁会把自己的宏伟规划告诉别人呢?何况你这么
聪明的人。”
其实我是真的没有,因为我发现在那些没有计划的日子里,
我的生活里总是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这个博客的诞生,比如台湾游记居然最先在台湾出版,而且还要签售,比如我第二次去台湾居然是“作家”的身份,比如我开始不那么
喜欢当一个所谓的“精英”!
我开始注意到书店里有很多书,名字大体是“25岁之前一定要做的事”、“30岁之前一定要去过的地方”、“40岁不可以不知道的人生
哲学”等等。这些书用年纪和一些“强调肯定句”来告诉你,如果你到XX岁,还不会XXX,还不知道XXX,还没去过XXX,
你的人生就是跟不上趟的,就是
失败的。
于是很多人
趋之若鹜般的对照着
自己的生活,然后快马加鞭的追赶标准答案,露出憔悴而
不知所措的表情;每个人都怕自己会被落下,互相追赶着比着想要较劲出个
你死我活。这样的
生活里,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某一个特定
目标而过分用力,从而忽视了
生活中其他东西的存在,而这样的人也恰恰很容易在生活上“偏科”,让自己愈发成为了无趣的自己。(好文章摘抄 www.wenzhangba.com)
几周之前发生了很多事情,生活密度突然间增大了很多很多,虽然依然每天睡觉9小时
雷打不动,但是脑子明显紧张而快变得
精神病了。那个时候,我
遇见一个台湾厨师,他是我的
读者,但生活在大陆。他是个
快乐的厨子,一个从律师变成厨师的胖子,一个喜欢给自己做饭做到和餐厅一样精致的贪吃鬼。我们聊了很久,他差点忽悠我去南方跟他学做菜,后来变成我忽悠他来北京教我法式大餐。我把这个消息分享给
我的朋友们,于是听到了很多殊途同归的反应:
你是要闪婚吗?
学做饭和你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有就学,如果没有学这个有什么用?
你不赶紧
努力赚钱买房子买车,真打算在北京租房子一辈子吗?
厨师能让你变有钱吗?你不着急以后
结婚要买房子买车啊?好好工作攒钱吧!
只有厨师每天特别
耐心的跟我讲鸡蛋的热融性和发泡性,或者哪里能买到便宜又好的锅子。
我返回去想,为什么
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来做,为什么不能
心血来潮,为什么并不能随时启动,为什么一定要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心是做什么用的?
我记得以前有计划的时候,每天晚上回家对着计划本把一条条做过的事情划掉,对还没做的事情懊恼不已垂足顿胸,带着罪恶感去睡觉,早晨醒来头疼脑涨不想起床,害怕面对新一页备忘录上机械性的工作。即使做完了的那些工作,我也不记得做过什么,因为都是机械性的完成而已。
那些日子,我不记得
自己的生命有过如何的痕迹。
我发现自己的
改变大概是在写博客之后,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情,遇见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声音,我开始无法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很多事情,就像下周的台湾签售会,我紧张,我着急,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准备好,但是我却很
享受有这样一个事情冲进到我的
生命里。它打乱了我的生活,但也给了我生活的涟漪,让我的
内心不断开始学会承载一些
突如其来的事情,而不是
按部就班战战兢兢的过
循规蹈矩的生活,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害怕担心到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