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不管年龄多大,也不管距离多远,家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那割舍不断的情缘。

妈妈从小在乡村长大,随着读书、工作、成家,一步一步地走出了
父母的怀抱,走进
自己的天地。远走的
孩子成了父母永久的
牵挂,自我懂事起,我记得每个周末我都会跟着妈妈回到那个充满
等待、
温暖的家,外婆早早地坐在家门口一边和邻居闲聊,一边向巷口遥望,
期盼看到心中那熟悉的身影。
一个为人母的
女人常说,每当想起妈妈那句“早点回来,别忘了妈妈在家等你”时,就觉得又回到
小女孩时期。
直到外婆过世了,妈妈感到无比的
失落,因为再也看不到那双等待的眼睛。
我高中读书的学校比较远,单是骑单车都要一个小时,我成了最后到家的人,结果家人每天做好了饭等我回家才一起吃,学习忙起来,有时候回到家都快晚上八点,
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推开门,家人等待后的
喜悦之情和饭菜的热气
扑面而来,心里有说不出的
感动。
等到工作了,因为工作的性质,我依然是最晚回家的人,而家人的等待却是依然。带着一身的
疲惫,披星戴月地回到家,父母依然坐在灯下看报纸等着我,或是捧上一碗滚烫的白粥,他们说,要看到我回来才能安心睡觉,如霜般的白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我心中的湖水也满溢而出。
很多人
年轻时,总想往外跑,老觉得外面热闹,认为家里沉闷、无趣,非要玩到
精疲力竭才肯回家。于是,在
青春岁月,“回家”
永远是“最后的选择”。(
励志名言 www.wenzhangba.com)
之所以这般率性、这般
潇洒,那是因为知道在玩累了之后,有家可回;如果有一天,当你
失去了家,想回家,却不知道家在哪里时,就分外凄凉了,这就如同迟归孩子,常常对久候他们归来的
母亲不耐烦,
不以为然,“不用等我,你先睡嘛!”母亲的等,在孩子眼里,反而成了负担,直到母亲永远不在了,迎面扑来是一屋子的冷清、
寂寞时,才猛然想起妈妈的慈祥和温暖,才
心痛地感到有人等的
温馨。
从“你不用等我”到“知道家里有人等,就很想回家”,这中间的转折是奇妙的,
时间加上
成长。我觉得,无论是
男人还是女人,能够有人等,真是
一种幸福、充实的
感觉,分别时,一句“我一定会等你”,足以使
泪水化为
微笑,
悲伤变为甘泉。旅行在外,或是为工作
劳碌奔波,想到遥远的家中,有自己心爱的人在等,立刻觉得
神清气爽,所有的辛劳都
化为乌有……。
有些东西,有些感觉,似乎必须在
失去之后,才会体会到它的
珍贵;而当再次
拥有时,才知道
珍惜。
等比爱要含蓄,要
耐人寻味,这“等”又较“爱”
温柔而渐进,“我等你”,在许多时候,它的层次要比“我
爱你”更高呢。